浅谈临床治肺四法论文_宋志芳, 姜凤

浅谈临床治肺四法论文_宋志芳, 姜凤

(烟台市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264002)

【摘要】通过“气”、“血”、“痰”以及“脏腑同治”四个方面,综述了当代名老中医对肺病的治疗经验。

【关键词】姜凤导师经验;治肺四法

【中图分类号】R256.14【文献标识码】 A

我的导师姜凤,主任中医师,从医近40载,是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烟台市中西医结合呼吸系统疾病学科带头人。老师承稽古训,深研经典,古方今用;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病机新探;对于肺系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临证模式和诊病思路,我在多年的跟师学习过程中,初步整理了导师治疗肺系疾病的大法,主要有“气、血、痰”以及“脏腑同治”四个方面,现总结如下:

1.补气法

老师常说,“补气是治肺之根本”。如补气固表的玉屏风散,是老师在针对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等的基础方。老师认为,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御寒抗病能力。 比如支气管哮喘,通过中西医治疗可以完全控制病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使他们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哮喘急性发作时应用中西医治疗症状不难缓解,但如何预防其复发比较困难。有效控制哮喘复发的关键是指导病人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和各种康复措施。研究发现,人体免疫功能、抗病能力的低下、机体内环境的紊乱是哮喘发生的根本原因,哮喘缓解这种紊乱状态依然存在,中医药有很好的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调整机体内环境的功能,因而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药治疗对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哮喘发作程度的重要作用。老师治疗“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按照 “肺胀”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往往是有发热、咳喘加重,从中医的治疗原则也是一样,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的时候主要是稳定病情,这是最重要的。中医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更强调辨证论治。中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优势,慢阻肺(COPD)是一个慢性的疾病,而且到疾病后期严重的时候,相对来说,急性期的反复发作是导致死亡率增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医更重视缓解期的“治本”,通过对肺脾肾功能的调补,主要通过“补气”,来提高病人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尽可能的减少慢阻肺的发病次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中医和西医都是这样认为,发病频率越高,次数越多,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就越快,导致病情加重,或者是导致生命危险的时间就越快。所以说减少患者的发病次数是中医治疗缓解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比如临床一位八旬老人,以前支气管哮喘发作每月至少一次,经过中医补气固本治疗后,至今观察近两年未发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祛瘀法

中医认为,“久病成瘀”,呼吸系统疾病常常反复发作,多年迁延难愈,故常有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或伤食或七情变化,诱使瘀血变化,上犯肝肺而发咳、喘、痰。若不驱瘀,则咳喘经久不愈,故凡咳喘不论寒暑经年不已者,多属瘀血为患。例如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单纯从补气、化痰等方面治疗,往往很难获得满意疗效,老师常用的经方有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等,而丹参、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中药常常用到。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研究表明,中药川芎、当归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疗效满意,可以使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明显减轻,副作用小,为肺纤维化的中药治疗提供了依据【1】。而丹参的有效单体IH764-3对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电镜观察证实治疗组肺胶原形成细胞数量、炎性细胞渗出、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都较模型组明显减少【2】。

3.化痰法

外邪内饮,为肺系疾病常见的一种证。即是说,其人素有水饮、痰浊潜伏于体内,一旦遭受外邪侵袭,外邪牵动内饮,壅逆于肺,则发为哮喘。即呈《伤寒论》所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治宜发汗解表,温化水饮。其中具体常用方有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方证、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发挥止咳平喘化痰的作用。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都免不了产生痰,因此化痰是最普遍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类文章也多的数不胜数,故不再赘述。

4.脏腑同治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五行中,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比如,我们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型感冒就是体现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老师在多年的临床中,特别重视肺与大肠病理上的传变。《伤寒论》中所描述的阳明病实热、燥屎结于胃肠,出现腹满而喘、脉沉而喘满、喘冒不能卧等肺脏症状,使用承气汤类咸苦寒凉沉降之品,为实热开通下泄之路,腑通气利,肺热随之而泻。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上击退疾病的进攻。万一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就要在第二道防线坚决阻击。 通腑法即“下法平喘”常被用作肺病从大肠论治的依据。我们临床已经研制了“通腑散贴敷便秘三要穴”,在我们肺病科已经初见成效,很多咳嗽、喘息合并有便秘的患者,在经过我们的外治法通腑后,症状改善程度和速度都非常显著。

总之,在跟师带徒的几年中,老师有非常多、非常宝贵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我在这里提到的这几点只是凤毛麟角。中医学的发扬光大,有赖于中医人;中医人的代代相传,有赖于中医魂。中医不仅需要掌握每种中药的功效,还要熟悉其其性味归经、毒性及使用剂量,合理使用,才能达到去疾除病的目的。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也应将我们中医传承发扬下去。我们中医传统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实践中, 若能够灵活的运用这一思想则对提高临床疗效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在我们呼吸科,很多疾病比如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的缓解期,现代医学往往只有当疾病发生时才能针对性治疗。而我们中医却可以发挥特长,按照病人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对于调节病人或者亚健康人群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减轻发作时的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等等,都是经过多年临床证实过的、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戴令娟,侯杰,蔡后荣,等.川芎嗪当归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6,19(1):26-28.

2.骆维东.中药丹参对肺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4:1457-1458.

论文作者:宋志芳, 姜凤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  ;  ;  ;  ;  ;  ;  ;  

浅谈临床治肺四法论文_宋志芳, 姜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