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论文_阮顺洪

广东省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目前高层建筑结构已成为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高层建筑结构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本文通过某办公楼为例,对高层建筑结构主要特点及其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等内容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

与广大施工同行共同研究交流,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特点;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前言

高层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与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安全运行及使用寿命有直接影响。其涉及的工序较为复杂,具有较多的隐蔽工程、施工要求较高,施工期间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在进行具体施工时,一定要做好施工各工序的质量控制和衔接工作,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包括多个分部分项工程,文章仅对其中的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升各工序的施工质量,以保证工程高质量按期完成。

一、工程简况

某办公大楼工程,为高层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建有15层,建筑结构总高度为60m,并附有局部半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为10292.95平方米。

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顺序

高层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复杂,必须结合工程特点及规模、施工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编制施工方案,采用合适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做到科学合理、保证质量安全基础上,控制施工成本。其中更要做好结构中钢筋、模板、混凝土三个关键环节的施工及质量控制工作。

1.钢筋工程

目前高层建筑工程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结构的框架,钢筋质量

与整体结构质量有直接联系,影响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进行钢筋作业时,一定要按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并做好质量与技术管理措施,保证钢筋质量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见图1)

2钢筋工序施工

2.1搭接方式

进行钢筋搭接作业时,要确保接头长度符合规范规定。搭接受拉钢筋时,要保证长度超过300 mm,搭接受压钢筋时,要保证其搭接长度超过200mm。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长度为1.3倍的搭接长度,

梁、柱节头部倍绑扎钢筋要紧密,不得遗漏核心箍,如出现绑扎实困难的地方,先把箍筋制成两个型,绑扎之后,按搭10d 焊接成封闭箍;

根据设计图纸指引,确定受力钢筋处的保护层厚度;为避免钢筋出现偏移,对位于在楼面处的柱竖筋,要加焊一层定位钢筋(箍筋),二者规格要相同。在安装楼层负筋时,要等水电管线及预应力套管等配管安装完成后,才可进行作业。楼板负筋进行绑扎时,要加Ф10钢筋马凳,

并保证其纵横间距1.0m;绑扎负筋作业完成后,不得在上面行走或踩踏,避免对负筋造成损害或出现位移;

板钢筋绑扎时,对接近外围处的两行钢筋,其相交点要保证全部扎牢,

中间位置的钢筋相交点,可采用间隔交错方法进行扎牢,所有受力钢筋,均不得出现位移问题,双向受力钢筋,均保证全部绑扎扎牢;

当次梁支承在主梁上或次梁相互交叉时,除按设计加梁吊筋处,凡未特殊注明者,一律在梁侧将箍筋各加密四道,直径同主梁箍筋。

浇注外墙前,先要完成预埋作业,包括埋管、洞口、预埋件等,

禁止浇注工序完成后再进行开洞施工。根据施工规定,洞边要加筋处理。墙、柱内需要预留钢筋时,要设置防雷接地引线,并进行标志,

焊接时要小心作业,不得损伤钢筋。

3.模板工程

工程选用涂膜夹板作为模板材料,所有模板厚度为18mm。如深梁超过1m时,由模板厚度要增大,达到35mm与40mm(见图3)。柱、梁板所用到的楞木,采用80×80mm的规格,间距以控制在300mm为合适。柱、墙楞木要竖向安放,外部用双钢管围擦,并用对拉螺栓固定。柱、墙和螺栓间要保持有500mm的距离。

梁板用钢管满堂脚手架支撑体系,脚手架立杆间距为1000mm,横杆步距为1200-1500mm之间,并根据实际的支撑高度(层高)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来确定具体施工参数。

3.1模板工程施工

进行上述模板施工前,要定好底层模板控制线和柱、墙钢筋上的高程控制点,固定找平层作作支撑点。

3.1.1柱、墙模板

柱子模板安设任务完成后,要对柱子的钢筋骨架进行固定,确保其钢筋保护层满足设计和规定要求。钢筋根部位置缝隙的地方,需要用

水泥砂浆灌入并填实,避免出现跑浆问题。

柱子模板的支设高度,应到达梁底面,

根部侧边位置应预留洞口,在模板作业支设完成后,再进行封闭,

根部出现缝隙处, 需要用水泥砂浆灌入并填实,避免出现跑浆问题。

柱子模板支设工序完成后,要校正其垂直度,确保满足设计和规定要求。

柱子采用九夹板与钢管围楞体系,柱箍纵向第一道与水平杆相连,上二道间距500mm为宜,其余间距为600mm。当柱子边长大于600mm时,应加设φ12对拉螺栓,纵向间距同前。

3.1.2梁模板

梁、板结构支模技术要点

顶板、梁采用夹板与Φ48.3×3.6钢管支撑体系。搁栅采用80×80方木。支撑体系中板下立杆间距小于1m,梁下小于700mm,当板厚≥240mm时,板下立杆间距≤700mm。水平设扫地杆一道,第二道距地面1800mm,第三道设在框架梁下。梁高超过800mm,设Φ12对拉螺栓固定。

3.1.3顶板模板

要确保排架立杆垂直后, 上下层立杆要处在相同竖向中心线上,方可施工。施工期间,多层支架各方向要保证稳定。通过拉通线,使立杆调至预定高度,横杆要找平。完成顶板模板各项工序施工后,应对其进行检查,保证支柱固牢。

3.2拆除模板

砼强度满足拆除条件(见表1)后,方可拆除。拆除作业必须得到监理方确认同意后,方可进行。

表1 底模及支架拆除时的砼强度要求

拆除模板前要标注好每块模板及其所在位置,再进行拆除,已拆模板,

要根据编号妥善安放,并用于上层模板的施工安装。

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模板作业,总体拆除顺序:“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非承重的、后拆承重的”:

先把梁及墙侧支撑模板拆除,再进行梁及墙侧模板拆除。楼板支撑系统和楼板底模可同时拆除。

拆模期间,要保留梁底模、梁底单管支柱、楼板底型钢和单管支柱,必须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后才可以拆除。

4混凝土工序施工

4.1浇注前各项准备工作要落实到位。

施工前各项准备工作要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检查隐蔽工程、模板等,要保证其满足施工规定要求:支撑体系如支架、模板等必须可靠固牢;各模板间要保证紧密连接;楼面上部的标高控制点必须正确;在施工现场召开施工会议,对参与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及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包括技术交底、施工工艺和流程安排、工序要求和质量控制、有关规范规定、质量问题解决办法、安全防范措施等等,提升现场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和质量控制意识,经过充分的准备工作后,方可进行浇筑混凝土作业。

4.2混凝土浇筑施工要点

(1)混凝土浇注注意事项:

混凝土浇筑及振捣期间,要保护好钢筋。注意不要让振棒触碰钢筋,造成钢筋位移或变形,如发现问题应立即进行处理。采用振捣棒振捣混凝土,保证其密实、均匀,防止其产生分层离析或泌水等问题,尤其对于防水要求较高的楼面结构,应控制好平板振动等工序的操作要点。对于柱墙、梁板、基础承台之间砼强度等级不相同时,在各节点浇注砼时特别注意避免“混浇”等问题,节点处应采用密目式收口网等措施材料对相关位置隔离开。

(2)浇注柱、墙混凝土:

浇注柱、墙混凝土前,要先在底面上铺一层水泥砂浆,其配比要与混凝土一致,厚度控制在5-10cm之间。柱墙混凝土在分层浇注和振捣,浇筑每层厚度不得超过振动棒作用长度的1.25倍。混凝土下料以及浇注应注意必须连续进行,并呈现对称布置。

对于板积水井以及坑道等位置,不得进行封底模,或者要在底部位置增加支撑加固,防止因浇注混凝土导致模板上浮问题出现。

构造柱混凝土浇筑要分层进行,控制每层厚度,确定在300mm左右。

(3)浇注梁板混凝土:

根据本工程特点,按“赶浆法”施工方法进行作业,对基础底板、

基础梁、各层楼板以及梁等同时进行混凝土浇注。

先分层浇注梁,并成阶梯状,浇注到楼板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齐浇注。注意浇注楼板时,其虚铺厚度要稍厚于板,并用振动器

沿着垂直浇注方向来回捣拌,完成振捣工序后,用刮尺抹平表面。

(4)楼梯混凝土浇注

浇注楼梯段混凝土时,必须连续进行浇注,直至完成。浇注顺序从下边开始,逐级向上作业,底板与踏步的位置,要同时浇注混凝土,

之后沿着向上方向继续浇筑。如要预留施工缝时,要保证其与梯段模板面呈现垂直状态,利于合理传递受力。

(5)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后浇带作业必须按照有关设计图要求进行,保留时间要满足设计规定。

混凝土工序完成浇筑后,不得随意上人及在上面进行其它作业,确保其强度达标后,方可安排专人,把后浇带内的杂物及浆液清除。

4.3混凝土的养护

(1)混凝土施工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对其进行养护。在浇注完成后

12小时内,在混凝土表面上加盖麻袋等材料进行保温养护。

(2)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混凝土,采取不同的养护时间,其中

没有防水要求时,可进行7天养护期,如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有抗渗要求的,必须保证14天的养护期。

在混凝土达到强度1.2Mpa或以上时,才能上人或进行其它作业。

地下室柱、墙混凝土带模养护7天以上,期间应定期向混凝土顶部进行浇水,提升混凝土养护质量。

拆模后的混凝土,要加盖麻布,浇水养护,保持立面结构表面湿润。

三、结语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复杂,施工工序多,需要针对重点工序和部位,尤其是钢筋、模板、混凝土等部位,采用有针对性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并做好各项细节处理工作,方可提升整体工程质量,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提高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克钦.探讨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

[2]贾小凯.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5,09

论文作者:阮顺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9

标签:;  ;  ;  ;  ;  ;  ;  ;  

高层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论文_阮顺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