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贵州遵义 564100)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疾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妇产科手术的 20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仅术后使用头孢呋辛钠进行治疗,观察组术前后均使用头孢呋辛钠进行治疗。每组均包含子宫切除术、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以及剖宫产术3个亚组。术后测量观察患者体温,并统计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退热时间、最高体温以及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结果:观察组各亚组在治疗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感染率、术后退热时间以及最高体温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进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后均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配合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术后感染,更有利于控制患者体温,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039-02
引言
妇产科围术期是指围绕妇产科疾病患者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最后到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妇产科疾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往往使得患者宫颈部位以及阴道内的微生物环境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术后发生不良反应以及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增加[1]。所以在整个围术期阶段的治疗过程中,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水平,本文就如何合理地选择抗生素给药方式以及类别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200 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仅术后使用头孢呋辛钠进行治疗,观察组术前后均使用头孢呋辛钠进行治疗,且每组均包含子宫切除术、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以及剖宫产术3个亚组。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0.82±6.03)岁,年龄分布46~54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1.12±5.93)岁,年龄分布46~55岁。两组患者在手术类型分布、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将拥有头孢呋辛钠药物过敏史以及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妇产科手术仅包括子宫切除术、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以及剖宫产术。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在手术治疗后进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2次/d,1.5g/次,若患者在术后3d内检测血常规结果的显示正常,则改为口服使用抗生素;观察组患者在术前0.5h和术后6h,静脉滴注1次头孢呋辛钠,药剂量为1.5g[2]。
1.3 观察指标
术后测量观察患者体温,并统计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退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最高体温,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适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最高体温比较
使用抗生素后,对照组3个亚组(子宫切除术、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以及剖宫产术)患者的最高体温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各亚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 1所示。
3.讨论
对于产前出血,高危险性的剖腹产,还有那些阴道内的多感染性的手术治疗,妊娠合并心脏疾病等,都必须选取合理的抗生素进行预防。但对于如切除肌肉肿瘤,绝育手术,卵巢囊肿切除等,也可以不使用抗生素。通常人们的首选,是那些杀菌效果相对较好,治疗持续时间较长,抵抗细菌种类多,不良反应少,价格相对合理的抗生素。静脉注射应用起来简便,已成为临床上注射抗生素最为频繁的一种方式,为保证抑菌浓度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一般在麻醉期进行抗生素注射[3]。
妇科疾病患者的宫颈部位与阴道内存有大量的微生物,在疾病发作时期,大量的非优势细菌与致病细菌将侵入患者,这些微生物将正常状况下微生态环境平衡打破,造成手术后出现许多感染症状。据有有关资料显示,若不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在妇产科疾病围术期治疗阶段不采取任何措施,则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将明显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患者的几率率高,所以抗生素在妇产科围术期的使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抗生素不同的给药方式以及使用类型,对预防性治疗带来的效果也不同。为了有效地预防妇产科疾病手术的感染,根据临床上患者的表现特点与细菌类型,一般选择采用t1/2较长、抗菌谱广以及杀菌力功能强的抗生素类型药物。本研究中所应用的头孢呋辛钠是具有这些优点的抗生素,该药物可产生预防性抗感染的效果,通过抑制患者体内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实现,头孢呋辛钠抗生素的药效十分稳定。
在选择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时间方面,研究发现手术前、后使用抗生素的预防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地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比率,同时有效地将术后感染的发生率降低,与仅在手术后治疗后给药相比,也可以十分有效的抑制继发性菌群紊乱的不良反应症状。
虽然在目前阶段,很多临床感染性疾病在抗生素的抑制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注意的是,抗生素的使用不是治疗方式的最终选择,不可以完全依赖抗生素的作用。在手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以及加强无菌意识才是有效规避术后感染的首要前提。
4.结束语
由上可知,对于进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后均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术后感染,更有利于控制患者体温,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地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虹.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用药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30):5309.
[2]徐关德,刘继荣,黄章骞,等.妇科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未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1.
[3]杨海霞.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1):39-40.
[4]郭代红,杨婉,刘敏超.582例住院患者应用5种广谱高值抗感染药物及成本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92-95.
[5]那琮.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使用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1):41-42.
论文作者:范朝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抗生素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妇产科论文; 预防性论文; 体温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