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大学新生发展的关键词——基于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首都论文,高校学生论文,新生论文,关键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提出学生经历和学生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1]。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必须关注学生参与和学生发展,并将提供学生服务、提高学生满意度放到与提高教学和科研投入同样重要的地位[2]。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从“学”的角度来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强调以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的成长和增值来衡量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服务质量[3]。换言之,新的质量观已经从评价高校投入质量(如教师学历、生均经费投入、校舍面积和图书馆藏书量等)转为评价高校教育过程质量(如学生的学习性参与和社会性参与、师生互动等)和产出的质量(如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形成和道德价值观发展等)。这不是简单的评价指标的变化,而是一次范式的转移。
新的质量观特别重视大学新生的发展,因为大学第一年是大学生发展最为关键性的一年。如果新生对大学第一年的严峻挑战应对不佳,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研究者发现,大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生第一年经历(Upcraft,Gardner & Barefoot,2005)[4]。第一年的适应不良可能导致新生学业兴趣淡漠、学习参与降低、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精神和健康状态不良,甚至中断学业。其中,贫困新生由于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方面本来就已处于弱势地位,第一年的挑战可能对他们造成更大的威胁。
大学新生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而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
首先,个体发展转折期会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与个人心理和道德发展的转折期重合,这种转折本身构成大学适应的障碍。无论是以Chicking(1969)[5]和Marcia(1966)[6]为代表的心理社会学理论,还是以Perry(1970)[7]和Kohlberg(1972)[8]为代表的认知结构理论都提出,大学新生处于智识、心理、伦理、道德的关键性转折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挑战在短时期内会表现为大学第一年的不适应。
其次,学习模式变化也会导致学习不适应。高校新生经历着从高中向大学环境的转化,意味着新生要在第一年达到大学的学业要求。能否在第一年成功地弥补高中准备的不足对新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Bettinger & Long,2004)[9]。新生还要在第一年适应从高中到大学教学方法的变化(Erickson & Strommer,1991; Erickson & Strommer,2005)[10],要从被动学习状态进入主动学习状态,要将以追求好成绩为主的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以求知为主的内在学习动机(Paulsen & Feldman,1999)[11]。多数新生来自“应试教育”较为严重的高中,他们进入大学后常感到难以适应松散的教学管理、讲座式的授课、较少的师生沟通和学习反馈。
第三,来自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新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也会影响他们对大学的适应程度。我国高校已经为大学贫困新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资助[12],但较低的资助覆盖面导致大量有资助需求的新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部分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已有不少贫困新生不得不半工半读,导致学习投入降低,成绩下降,因而被迫退学或延长修学年限(Pascarella & Terenzini,2005)[13]。
帮助大学新生应对第一年挑战、解决辍学等极端问题的首要方式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新生尤其是弱势群体新生克服心理、学习和经济适应不良的情况。遗憾的是,我国高校应对大学第一年挑战的准备严重不足。这反映在大学普遍缺乏以研究为依据的评估手段来识别面临严峻适应困难的新生。同时,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和服务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尚未意识到大学第一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对新生发展的专门研究,无法进行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我国新生研究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未能揭示出新生适应不良的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我国部分高校新生中已经出现了适应不良情况,研究发现个体间适应情况的差异与人格特征、家庭背景、父母与子女沟通方式等相关①。这些研究多强调个体或者家庭差异对新生发展的影响,忽视了贫困新生与院校间互动对适应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尚未发展出针对大学新生的调查,因此我们对贫困新生的大学经历缺乏基本了解。近期我国开始出现系统性的高校学生调查。这些调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生发展调查,另一类是毕业生发展调查②。无论是现有的在校生发展调查、还是毕业生发展调查,都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对高校贫困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分析。
系统的文献综述显示,导致新生学业表现不佳、中断学业或者辍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大学参与程度低(Kuh,Kinzie,& Buckley,2006)[14]。学生参与既包括学生投入学习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的时间和努力的质量,又包括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参与提供的课程、课外学习机会和支持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Kuh,2005)。通过对新生参与进行干预,高校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新生尤其是贫困新生的大学适应问题,降低辍学等行为出现的可能性(Upcraft,Gardner,& Barefoot,2005)[4]。具体而言,大学第一年课堂内和课堂外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学习性参与的提高,可以极大地提高贫困新生的心理和学习适应程度。有效的学生资助制度有利于提高新生的经济适应性(St.John,Paulsen,& Starkey,1996)[15]。
为了解首都高校新生适应情况并找出相应的学生服务策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在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展了首都高校新生调查。调查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高校新生的大学适应情况如何;(2)来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专业和院校的新生的适应情况是否存在差异;(3)新生适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新生适应如何影响大学生发展。新生调查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新生经济情况与学生经济适应、新生的学习投入和适应、教学和生活条件评价和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高中参与和环境对大学参与和适应的影响、新生适应对大学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考察新生参与、适应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和发展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意见。
二、研究框架
高校新生适应调查以学生发展理论(Kuh et al.2010)[1]和院校影响力模型(Tinto & Pusser,2006)[16]为依据,从学生参与视角对新生适应不良现象进行研究。该模型(见图1)提出新生的高中参与对大学参与有直接和间接(通过大学期望)的影响。新生投入和高校支持与反馈系统共同影响大学参与程度。大学参与对新生适应有直接和间接(通过学习产出)的影响。此外,新生适应还受个人背景特征、院校期望和大学学习产出的影响。由此可见,提高大学参与是改善新生适应不良状况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在对适应不良现象认识的基础上可以发展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大学新生研讨班、学习社区、服务学习、补充性教学、早期预警系统、远程教育和在线第一年课程等。该调查内容上涵盖了新生的高中参与、大学期望、大学参与、学习产出和个人发展,将高中发展和大学早期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研究新生在高中-大学转化中的困难。课题组通过对中国大学新生、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专家的深入访谈和新生参与的预试,修订国内外已有调查,形成了符合我国大学生特征的调查工具。
图1 学生参与视角下的新生适应和发展模型
首都高校新生调查目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了解北京市新生培养现状,分析北京市高校新生的高中参与、大学期望、大学参与、大学适应、学习产出和个人发展,揭示目前新生发展的情况和面临的主要挑战。第二,分析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首都高校新生在学习、经济和社会与人际交往适应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决定因素。新生调查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高校认识、分析和解决新生适应中的各种问题。(1)使用新生调查认识新生适应问题。课题组针对我国新生适应问题开发一整套新生标准化调查问卷,使用规范的定量分析方法,形成对贫困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判断。(2)提升高校使用新生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可利用新生调查结果评估校内贫困新生的大学适应情况,筛查出急需帮助的学生。高校还可以通过对新生调查数据的分析确定个人适应不良的方面及程度,并通过识别适应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发展出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解决方案。
三、调查抽样、数据和核心概念
2010年4月在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实施了《首都高等教育新生发展状况调查》。本次调查共向34所高校发放新生问卷5000份。其中,28所高校共返回有效问卷4244份。在新生样本中,本科生占80.8%,专科生占19.2%;男性占44.4%,女性占55.6%;来自城市的生源为74.5%,农村户口生源为25.5%。新生样本中央属院校学生占36.7%,市属市管院校学生占49.3%,民办院校占14%。从样本的专业分布来看,9.86%的学生属于文史哲专业、45.14%属于经法教管专业、31.43%属于工学专业,13.56%属于理工农医专业。
本次调研重点之一是考察大学新生的适应情况,包括学习适应、经济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就学习适应,本次调研提出了12个问题,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可将12个问题降维生成3个因子:(1)管理与授课方式;(2)外部环境;(3)学习兴趣和动力③。除此之外,问卷中还使用10个问题衡量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同样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可以得到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的2个维度,即环境适应和交往能力④。对于经济适应的分析,调研借鉴以往研究成果从3个角度进行了衡量:(1)主观经济压力: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否感受到支付大学费用的压力;(2)大学净成本:净成本为大学学费和学生资助的差额,表现学生面临的高等教育净成本;(3)学费比:计算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表现学生及家庭所面临的大学经济压力。上述3个指标较高,则表明学生面临的经济适应困难较多,适应程度弱。
对各种适应因子的描述统计分析见表1。本文报告了各个适应因子在25%分位数、50%中位数、75%分位数点上的得分和各因子均值。大学净成本的中位数为5000元,而均值为5100元,有25%的学生大学净成本大于6250元。此外,学费约为家庭收入的15.75%(中位数),而对25%的家庭,学费已经达到家庭收入的39.2%。
四、研究发现
(一)大学新生整体适应状况
首都高校新生在学习适应、经济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适应情况不同。总体而言,新生的学习适应情况、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情况较好,部分学生在经济适应方面存在挑战。
1.学习适应。不适应大学管理方式和失去学习目标是最主要的问题。高校新生经历着从高中向大学环境的转化,能否在第一年成功地弥补高中准备的不足对新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外,新生还要在第一年适应从高中到大学教学方法的变化,要从被动学习状态进入主动学习状态,要将以追求好成绩为主的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以求知为主的内在学习动机。
从调查结果来看(见图2),大部分新生顺利适应了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也有少部分新生存在各种学习适应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一是不适应大学的管理方式,二是失去学习目标。也有部分新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或者不适应大学的授课和教学方式。如超过60%的新生可以适应大学的作息时间,觉得大学的学习不能只凭个人兴趣、需要方法指导,可以适应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在学习适应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和不适应大学管理和授课方式,如23%的新生觉得“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不如中学”,19.8%的新生“觉得失去了学习目标”,16.1%的新生觉得“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总让我觉得不舒服”,15.6%的新生感觉“不适应大学的学习”。
图2 新生学习适应情况(%)
从新生的学习行为来看,大部分新生在学习上参与度较高,但也有不少新生还未适应大学主动学习的特点,表现得比较被动。表2对新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归纳。45%的学生“从不或偶尔”进行课前课后预复习,59%的学生“从不或偶尔”在课堂上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59%的学生“从不或偶尔”在课堂上做汇报,49%学生“从不或偶尔”课后向教师个别请教。此外,还有不少学生存在不良学习行为,17.5%的学生承认自己在上课时做与课程无关的事,8.2%的学生“比较经常或经常”没有按时完成作业,7.9%的学生承认抄袭作业或者研究报告,7.5%的学生存在逃课行为。高中到大学是一个人学习习惯和行为的重要转折期。一般而言,学生将逐步从被动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方式,从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主动学习动机。但是从本次调研来看,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期还未完成这个重要的转型。
2.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少部分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较少参与集体活动和不懂拒绝。相比高中阶段,学生在大学中接触的人更复杂,参与的活动也更多。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将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个性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从调查结果来看(见表3),大部分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良好,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在团体中自己可以和不同的人相处融洽。但也有少数新生反映存在各种社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懂拒绝、较少参加各种聚会等。多数新生能应对人际关系的各种挑战,如超过50%的新生感觉“能找到各种方法、资源来帮助自己有效地处理各种负面情绪”、“当遇到意外或失望情景时,我可以有效地调适过来”、“在团体中,我可以和与我不同的人相处融洽”。同样,超过50%的新生觉得自己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不存在障碍、能够与同宿舍室友相处融洽、愿意尝试新事物、在别人面前感到自在。
3.经济适应。有少部分学生表示有较大经济压力,新生财政资助力度还需加大。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新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也会影响他们对大学的适应程度。我国高校已经为贫困新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资助,但仍有部分学生可能承受经济方面的压力。研究发现较多的新生仍感受到经济适应的难度较大。图3显示,16.9%的学生表示其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占到了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11.2%的学生表示有非常大的经济压力,47%的新生感到有非常大或者一定的经济压力。尽管超过半数新生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下,但是20%新生的学费达到20%-40%,10.3%新生的学费比达到80%以上。本科教育的可负担性低对低收入群体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目前的学费和学生支出与家庭人均收入相比,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图3 新生经济适应情况(%)
此外,首都高校新生获得学生资助的情况并不理想,这可能加重了新生经济适应的困难。调研显示约有14.9%的新生获得了各种类型的学生资助,远远低于本科生的一般水平。在获得资助的学生中,平均资助金额为4247元。从资助的类型上看,6.5%的学生获得各种奖学金,平均奖学金金额为1697元;约有13.3%的学生获得各种助学金,平均金额为2538元;约有7%的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平均金额为4702元。由此可见,在大学新生中获得资助的比例远远低于本科生的总体情况。而且,获得助学金的新生的比例远高于获得奖学金和学生贷款的比例。不同类型院校学生享受资助的情况不同。从资助的比例看,高职高专和“211工程”高校获得资助的学生比例高于其他类型院校,二者获得资助的比例均为19%,民办/独立学院仅为11%,一般本科为12%,“985工程”高校为17%。然而从资助金额来看,“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占据很大的优势。
(二)不同群体的适应状况分析
1.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适应状况较差。通过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适应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发现,来自直辖市/地级市的学生比来自县城/乡镇/农村的学生学习适应能力要强。我们对学习适应进行因子分析,得到3个因子:管理与授课方式、外部环境、学习兴趣和动力,其中管理和授课方式以及外界学习环境这两个因子城市学生都得分较高,而在学习兴趣和动力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
从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状况来看(如表5所示),我们发现在交往能力上,直辖市/地级市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显著高于县城/乡镇/农村学生。
2.民办和高职院校新生在适应方面障碍较多。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两均值比较,分析不同院校类型之间新生的学习适应差异。我们发现,在学习适应方面,民办和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大学生活条件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影响学业投入,其学习动力也相对较低。而“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新生在管理和授课方式方面的适应性相对较差,这可能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课程难度相对较大,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更高等原因所致。
而从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情况来看,民办和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环境适应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差。从经济适应来看,民办和独立院校的新生主观经济压力最大,高职高专院校紧随其后,“985工程”院校最低。
3.工科学生在大学适应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多。在学习适应方面,相比人文社会类专业新生,工科新生无论在管理与授课方式还是外部学习环境上,适应情况都相对较差;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工科类学生的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在经济适应方面,工科类专业的新生有经济压力的比例最高,为54%,其次是社会类专业47.3%,第三是理科专业43.3%,人文类专业的新生有经济压力的比例最小,为36.1%。
(三)学生对高校新生支持性服务的评价
新生支持性服务较多,但效果有待提升。调研结果发现(见表6),新生入校后得到了较多的支持性服务,约有96%的新生接受了入学指导,95%参与了大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课程或讲座,91%接触到了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89%经历过心理健康服务,86%得到了学生资助的咨询和指导,84%参与了人际交往和适应方面的课程或辅导。但是,对于上述这些服务,新生认为“比较有用或者有用”的比例仅为38%-42%,认为“没用或比较没用”的比例为27%-32%。这说明各高校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新生支持性服务工作,但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还比较少,服务效果还有待提升。
(四)新生适应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
1.高中时期的活动参与以及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高中参与是指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参与情况,包括高中阶段与教师的沟通程度和高中活动参与两个方面。研究发现,高中参与对于学生大学生活的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中阶段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尤为重要。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见表7):(1)高中阶段与教师的沟通程度和大学适应的各个方面都有正相关,即高中阶段与教师沟通越多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越好。(2)高中活动参与除了和学习适应中的外部环境适应是无相关外,其他都是正相关关系。这表明高中阶段参与课外活动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方面会比较顺利。
此外,高中阶段的新式教学方法对学习适应无显著影响,但是对人际关系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见表8)。而高中阶段核心能力和特长的培养对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2.大学阶段的活动参与以及与同伴、教师的互动有利于新生提高适应水平。学生参与理论提出,大学学生参与既包括学生投入学习和具有教育意义活动的时间和努力的质量,又包括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参与提供的课程、课外学习机会和支持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对新生参与进行干预,高校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新生的大学适应问题,降低辍学等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大学第一年课堂内和课堂外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学习性参与的提高,可以极大地提高新生的心理和学习适应。本次研究证实了上述假设,调研结果显示(见表9),大学活动参与对于管理与授课方式的适应、学习动机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同伴互动和师生互动也对新生适应有显著积极影响。从大学的角度而言,应该多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机会,鼓励大学新生多参加一些活动,无论这些活动是精英型活动或者是大众型活动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新生入学指导、高质量的课程、较好的教学方式均会对新生适应产生积极影响。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新生入学指导的评价并不高,但是它还是在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两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见表10)。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借鉴国外新生支持性服务的成功经验,提供更有效的新生支持性服务。此外,高质量的课程、较好的教师教学方式也会对新生的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各高校应该积极关注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提升,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在学习方式转换中的不适应感。
五、对策与建议
大学第一年是大学生发展最为关键性的一年。随着北京市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学生群体的异质性将增强,更多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高中毕业生、具有不同学习习惯的新生、高中学业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将进入首都的高等教育系统[17]。这意味着首都高校新生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适应、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问题。如果新生对大学第一年的严峻挑战应对不佳,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供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参考。
1.重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不同院校类型、不同专业新生在适应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订出适应不同群体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支持性服务方案。本次调研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不同群体新生在大学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户口学生的学习外部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要好于农村户口学生。在院校类型方面,民办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对外部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动机、对外部人际交往环境的适应、经济适应方面相对较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办高校新生的主观经济压力最大。不同专业新生的适应情况不同,工科类新生在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方面相对较弱。为改善不同群体新生的大学适应情况,各个高校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多元化的新生入学教育和支持性服务方案。对于弱势群体新生,尤其是农村新生,应注重将高校适应与城市适应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实现对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高职高专、民办和独立学院的新生高中准备不足,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大。高职高专和独立学院可以汲取美国高校的经验,提供有针对性的高中补习课程(remedial/developmental education),帮助新生尽快达到大学课程的要求。对工科类新生可以考虑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朋辈辅导(peer tutoring)方案,鼓励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帮助,提高他们整体的高等教育适应和满意度。
2.提高高中阶段的学生参与,形成高中到大学的无缝转折,从而提高大学的参与质量。通过分析高中阶段学生参与的影响可以发现,高中参与(包括师生互动、高中学习投入和高中活动参与)和高中环境以及高中能力发展对大学参与具有积极的影响。此外,高中参与程度高的新生在大学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经济适应方面的表现均好于其他学生。简言之,高中参与对大学参与和适应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为提高高等教育中“学”的质量,应重视提高高中阶段的学生参与。一方面,要努力创造从高中到大学的无缝链接,鼓励新生将高中阶段发展起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带到大学校园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大学生活参与者;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这种无缝链接,可能需要首都高校发展出更多的衍生性项目(outreach programs),通过与本地区高中的合作,将大学各个方面的信息(学习、生活)有效地传达给高中生,提高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兴趣,同时有意识地按照大学的要求来塑造自己的高中生活。
3.促进大学新生的学习参与,配合本科生教育质量提升来提高新生的学习性适应和学业成绩。本次调研发现,部分大学新生未能从高中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大学所要求的主动学习状态。首都高校中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达到15.5%。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很多新生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状态,部分新生中存在不良学习行为,这些都会阻碍新生的学习适应和发展。经过多年的本科生教育改革,首都高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性参与,鼓励他们采取主动的学习态度,以便于从更新的教学硬件和软件环境中受益。本次调研发现新生的学习性参与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性适应程度,并最终提高他们对大学教育的满意度。这意味着高校应该考虑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放在转变新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新生的学习性参与上来。
4.完善高校新生学生资助制度,强化一般普通高校贫困新生的资助覆盖面和资助力度,提高新生的经济适应。现行的学生资助制度对新生照顾不足,本次调研发现大学新生中获得资助的学生比例远远低于本科生的总体情况。此外,近半数的新生感到主观经济压力,这也可能与他们对学生资助的了解不足、未申请或者申请而未获得学生资助有关。为了提高新生的经济适应,应该考虑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提高资助的覆盖面和资助力度,满足弱势群体新生的经济需求。
5.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积极作用,帮助新生顺利融入大学环境,提高新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程度。本次调查发现新生对精英型社会活动的参与度较高,对大众型社会活动的参与度较低。此外,辅导员在新生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5%的新生在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时会向辅导员或班主任寻求帮助。分析进一步说明大学参与(同伴互动、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师生互动)较为积极的新生在大学适应的各个维度表现都较好。这充分肯定了第二课堂对新生适应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调研显示不应该将第二课堂仅仅看作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它本身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帮助新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折方面具有积极的价值。首都高校新生在学习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和经济适应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通过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从而为大学生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注释:
①李妍,刘平.师范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10).李亚红.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08).林静.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相结合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01).纪红艳,刘春蕾.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11).于晓波.大学新生适应性与人格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5).
②前者的代表是北京大学开发的“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和清华大学修订的“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hina”。这两个调查并非针对大学新生设计,没有包括对新生适应的调查问题。毕业生发展调查的代表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和麦可思公司开发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这两个调查考察大学生背景、大学表现、求职过程和求职结果之间的关系。
③各个因子使用了反向定义,所以因子的值越高,表明学生适应程度越差。其中管理和授课方式包括5个题项:我不适应大学的作息时间;大学学习与中学脱节,我感到很不适应;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总让我觉得不舒服;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不如中学;我感觉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外部环境包括3个题项: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了我的学习;大学生活条件影响了我的学习;大学人际关系处理影响了我的学习。学习动机包括4个题项:由于对专业课不感兴趣,我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影响;我觉得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将来就业情况严重影响我的学习;大学学习只凭个人兴趣,不需要什么方法。
④环境适应使用了正向定义;而交往能力使用了反向定义,所以因子的值越高,表明学生适应程度越差。环境适应包括5个题项:能找到各种方法、资源来帮助自己有效地处理各种负面情绪;当遇到意外或失望情境时,我可以有效地调适过来;在团体中,我可以和与我不同的人相处融洽;我期待亲密好友或恋人符合我的标准与需求;我参加各种聚会。交往能力有4个题项:我不知如何与异性交朋友;在别人面前,我常觉得不自在;我不知怎样和同宿舍的人友好相处;我不好意思拒绝别人。
标签:大学论文; 大学教育论文; 新生大学论文; 大学专业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