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在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对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预后的临床意义论文_李君成

(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科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探究在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机械通气对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及预后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6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3例,实验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救措施,分析比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救治危重患者中应用机械通气能够显著缓解患者危重症状,迅速改善缺氧缺血状况,及早稳定生命体征,可扩大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

【关键词】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院前急救;稳定生命体征;预后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7-0151-01

作为院前急救中最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会自觉症状重,疾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高病死率等特点[1],易引发急性肺水肿使得患者发生缺氧、呼吸困难。在院前急救中若患者因呼吸困难导致大脑缺氧引发意识模糊时,院前急救药物无法奏效,通常患者快速死亡。有研究显示,在院前急救中应用机械通气能快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2],临床效果显著。本文为探究在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机械通气对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及预后的意义和应用价值,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6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取得满意结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6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包括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3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5例,平均年龄为(55.34±10.23)岁,其中7例有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6例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对照组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6例,平均年龄为(55.26±10.14)岁,其中6例有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7例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别(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救措施,给予患者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治疗,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行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肌梗死的存在。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对出现意识障碍、端坐不安的患者给予口咽通气管确保气道畅通避免发生阻塞导致窒息[3],选取车载便携式呼吸机用于辅助通气,参数设置:SIMV或A/C模式,低潮气量,呼吸频率:14~20次/min。

1.3 评价标准

经治疗后,患者意识恢复清醒,自觉症状改善,末梢血氧饱和度>90%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意识好转,末梢血氧饱和度>90%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改善或恶化或死亡,末梢血氧饱和度<90%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脏病会引发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造成组织器官灌注量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使得急性心力衰竭发病。其主要症状为突发的呼吸困难,甚至因脑缺氧导致意识模糊,而高度呼吸困难和缺氧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4],因此要尽快解除缺氧症状。临床治疗中主要以利尿、强心、扩血管及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为主,在临床中患者若患危重心力衰竭,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无法快速缓解患者的缺氧、呼吸困难症状,最终导致治疗无效走向死亡。因此,要在有效的时间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机械通气主要用于患者自然通气和氧合功能发生障碍时借助器械帮助患者快速回复通气和氧合功能。任何一种呼吸衰竭使用机械通气的目的都在于给予患者氧气和通气支持,在最大限度下帮助患者纠正机体紊乱,恢复机械通气的慢性稳定状态[5]。急性肺水肿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换气功能和通气功能发生障碍的主要原因,加之患者伴有急性呼吸衰竭,更加适应于机械通气治疗。以往的观点中认为机械通气会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减少心排血量和血压,因此不可用于心力衰竭患者。最新的研究显示[6],常规药物治疗和高浓度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治疗后仍无法明显缓解,引发酸碱失衡,因此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尽早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可知,在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应用机械通气可快速增加肺泡内压,快速纠正酸碱失衡和酸中毒,降低呼吸做功,显著缓解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蔡克俭,蔡艳芳,刘端,丁文博.小潮气量和传统潮气量机械通气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儿治疗中的安全性差异[J].河北医药,2017,39(16):2508-2510.

[2]邓毅,陈晓梅.多发伤患者入住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J].创伤外科杂志,2017,19(07):530-532.

[3]张峥.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04):147-148+160.

[4]吴剑锋.早期气管插管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的疗效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10):1315-1316.

[5]范新,牛庆学,李伟荣.院前急救中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6,22(13):2678-2681.

[6]杨洋,张秀兰,刘健.探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长途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8):72-73.

论文作者:李君成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3

标签:;  ;  ;  ;  ;  ;  ;  ;  

机械通气在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对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预后的临床意义论文_李君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