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区域经济规划中的几个问题_城市经济论文

跨世纪区域经济规划中的几个问题_城市经济论文

跨世纪区域经济计划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几个问题论文,跨世纪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针、目标、任务、对策,为各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与道路。

一、区域中长期发展计划的战略性

今后的5年是我国迈向21世纪,全面达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5年。下世纪初的10年,是我国迈向第三步目标的重要阶段,奋斗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虽然人民生活水平还处于小康阶段,但比本世纪末的小康水平,将更加富裕些,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从1996—2010年,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现在,1996—2000五年计划的蓝图已经绘出,2010年的奋斗目标也已明确。问题在于怎样理解和把握达到目标的战略。

跨世纪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在邓小平同志中特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指引下,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提出自己的发展道路。跨世纪的中长期发展,跨度大、时间长、变化多、涉面广,应该求准、宜粗、稍宽。

求准,是指经济发展,要突出传统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教兴国三大战略。第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制、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第二,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对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大力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加强劳动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以上一、三两个战略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保证了第二个战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所以,这三个战略是相互联系的关键性战略。求准,就是要抓住以上关键性战略。

宜粗,指计划内容易粗不宜细,避免搞得太烦琐。战略有别于规划和计划,况且中长期发展时间跨度大,客观变化错综复杂,有个方向和道路就可以了。

稍宽,即要把视野放宽些,照顾到发展和主要领域,具体地说,要从产业重组、空间拓展和时间跨越等方面来探讨。

当然,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不可生搬硬套和一刀切。可以在分析研究本区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找出主要矛盾,从战略的高度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寻找突破口,兼顾其它薄弱环节,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战略思路。下面结合福建的实际,讨论发展战略中带有关键性的问题,然后再谈一个共性的问题——国土规划是区域发展计划的基础。

二、区域经济高度化

——提高区域经济质量

经过17年的发展,我省已形成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闽东南为开放开发重点,山海协调发展,周边省际分工协作的多层次、多方位、多领域的发展开放格局,对扩大开放、优化结构、促进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以往的区域发展,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外延的粗放型方式。从全省看,1978年以来国民收入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国民收入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1981至1993年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1993年全省平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能源1.678吨标准煤,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能耗水平。我省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仍偏小,1993年才达29.6%。各产业中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大多数。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转化经济增长方式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对提高区域经济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一蹴而就,从沿海和山区看,也不能一概而论,对山区来说,转变的过程会更长。山区的技术水平和资金积累都有很大的差距,过早地进入技术密集型是不可能的。况且,农村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还不能过早地把劳动密集型企业抛掉。即使在沿海地区,也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和外向程度,分别按城市和农村逐片转变。我们既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脚踏实地地用较长的时间,有步骤分地区地逐步推进这一战略。

——必须进行产业重组

区域经济高度化,要重视结构调整,达到产业优化的目的。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再向以技术资本密集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产业升级已是必然趋势。不久前,省里已经提出以石化、机械电子、建筑建材、林产业、水产业为支柱产业,并将培育海洋、信息、生物技术、环保等跨世纪新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也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进行产业倾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基础,体现于各产业部门和企业之中;国际经济与周边经济的发展与变动,也促使我们从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从产业方面与其接轨。

——积极拓展空间

拓展空间主要指在区域间进行极化扩展,就是从战略高度辩证地把握经济的集聚效应和扩张效应。极化就是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聚集力量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经济幅射力。扩展就是扩大开放,进一步扩大福建开放领域和开放层次,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海山联动就是把握福建发展全局,突出全省一盘棋的战略指导思想,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山海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优势,通过强化山海之间合作沟通的交通链、产业链和城市链,促进沿海与山区共同发展,实现全省发展目标一致化、利益最大化。

开发海洋是拓展空间的重要内容。人口膨胀,农用地逐年缩小,粮食紧缺是我省面临的难题。但是,福建有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大12.0%,海洋经济将是福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临海地区(有海岸线的县、市、区)经济;二是海洋产业,包括滩涂养殖、海洋渔业、海上运输、海洋化工、盐化工、海洋能源、海底矿产、海上旅游等。应该说明,临海地区经济的总量很大,去年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68%,这个地区经济行政管理的归口属于有关地、市和有关部门,将来还是这样,但在统计中需要交叉,其中一个部分要计入海洋经济,算是广义的海洋经济一部分。

海洋经济也要培植支柱产业,它的选择,一要关联度强,增长率高的产业;二应注意现在的基础和条件;三要估计发展前景。从近期看,可把培植重点放在海水产业和海洋运输业。选择海水产业理由是:①福建地处中、南亚热带,海洋资源丰富;②关联度强,涉及渔船、渔具、渔用仪器制造,水产品保鲜、冷藏、加工、贮运等以及相关的钢铁、机械、仪表、通讯、电机、制冷、运输等行业;福建海洋水产发展已有相当的基础。选择海运业理由是:①福建海岸线长,有良好的深水港口;②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命脉,发展海运业对沿海与山区均有重要作用;③关联度强,能带动材料、造船、信息、内外贸、港口建设、港口工业发展;④发展前途广阔。

——协调区域经济关系

我省山区与沿海地区的关系是省内区域间基本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凭侨、海、特、台和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与山区经济拉开了距离,从1986—1993年,沿海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1.2%和23.7%,分别高于山区5.8个和7.7个百分点,沿海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741.1元,上升到1993年的3890元,山区由769.7元上升到2888.3元,相对差距由1988年的-3.8%,到1993年发展为25.8%,7年时间差距拉开29.6个百分点,对这种差距迅速拉大的趋势应给予充分重视。同时还要从其它方面看区域间关系。一是各地区能否以自己的优势,发展专业化部门,并相应发展关联配套产业,形成地区之间优势互补,各具特色。闽西北山区发展原材料、林产工业应属利用本地区优势资源之所在,沿海则侧重发展电子、轻纺、水产等产业,并形成地区间交流。从这一方面看,内地和沿海地区间资源互补关系是存在的。二是区域贸易是否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中地区由于产业发展水平低,以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发达地区商品交换,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三是人口流动是否合理。如果地区间发展水平过于悬殊,势必促使人口大量流向发达地区,特别是高级人才也大量流失。

三、国土规划:区域发展计划的基础

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建立在区域国土规划基础之上。国土规划从分析评析区域内国土资源优势、劣势及其发展前景入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绘出未来经济建设与国土开发整治的蓝图,提出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时序,提出地域的合理分工要求,提出实现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对策。并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要求以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意见。因此,国土规划为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依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服务,以协调区内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主要内容。

国土资源开发整治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毕竟不是同一回事,从资源开发的本意上说,要解决资源的纵深开发合理利用问题,但是,要把资源变成财富,中间要有开发利用的过程。因此,除了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土开发最终目标外,还要选择若干指标作为衡量资源开发整治的尺度:一是资源开发整治能力;二是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三是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国土资源开发整治能力指标,反映开发手段的规模、作用与技术水平。规模与作用的大小,直接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通过开发整治投资额、投资回报率、开发整治的功能作用、开发整治的技术水平、项目关联度、新产品及优质品种开发能力、环境对资源开发的影响等指标来衡量。其次,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程度指标。国土资源作为劳动对象或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手段,可以通过综合利用指标,观察其利用程度,如矿产开采率、加工成品率、农用地复种指数等。再次,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重要的一条是实行绿色大地计划,它是应用国土改造工程、区域治理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对国土资源加以合理开发,提高整体的第一性生产力和“三废”净化率等措施和指标,限期解决原有污染问题。同时还要大力防止新污染源的蔓延,控制环境恶化。

区域的类型和层次不同,一般类型和层次的区域计划是在国土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目标与任务,提出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的意见;明确地区和城市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任务,探索制约这种分工的基本因素;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问题。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逐步形成,从而研究和制定中心城市经济区计划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我省闽东南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中心城市带动发展的经济区域。这个地区包括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5市,1993年末总人口1970万人,约占全省2/3,土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1/3。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外资、建立台商投资区、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就。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770.21亿元,占全省73.7%,地方财政收入70.5亿元,占全省68.1%。闽东南经济的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使福建经济实力在全国的排位逐年上升。闽东南的经济成就和厦门、福州两个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厦门地处九龙江口,背靠漳州、泉州平原,东临台湾海峡,是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厦门港自然条件优越,港阔水深,不冻不淤,避风性好。海岸线154公里,可供建万吨级的深水泊位30多个。厦门港地处我国南方航线中段,恰居东海与南海交接水域,扼海上交通航道之要冲。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辟有许多航班通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经过10多年发展,建成了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和房地产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特区。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18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46亿元,三资企业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69.8%。港口货物吞吐量1140.6万吨。全市城镇居民生活费51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8元。厦门已成为漳州、泉州、龙岩等闽南和闽西经济协作网的中心。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东南地区又一个中心城市,同时又是福建北部福州、莆田、南平、三明、宁德五地市经济协作网的中心,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6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万。改革开放15以来,福州市国民经济迅速发展。1993年福州市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中,国内生产总值居第9位,增长速度居第3位;工业总产值的总量居第10位,增长速度居第6位;财政收入的总量居第11位,增长速度第2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总量居第13位,增长幅度居第9位,成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双百亿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累计投入100多亿元资金,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滞后状况。福州义序机场辟有35条航线,建设中的长乐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建成后,年可周转旅客1500万人次。福州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马尾新港一期集装箱码头年吞吐10万标箱,福清湾的3万吨级码头已投入使用。通讯发展居全国前列,供电供水不断改善。

基于上述情况,闽东南地区在跨世纪中长期发展中,制订一个以中心城市带动的,以协调合作促进发展为特点的,以建立台湾海峡两岸繁荣带为目标的合作发展计划,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条件已经成熟。这是由于:第一、党的十四大已把闽东南列为全国加速开放的重点地区之一;第二、闽东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福建省内经济实力较强地区,省里已决定继续加快发展闽东南,带动内地山区的发展;第三、厦门、福州等中心城市已经成长起来,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中心城市带动周边的发展;第四、全省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已经产生,为闽东南地区经济持续、快速、稳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科学依据。不久前,闽东南地区发展计划已在酝酿之中。1995年12月,以厦门为龙头的闽西南几个地市合作发展方案也经过了论证。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东北几个地市的经济协作也已有10年的历史。通过南北两片中沿海与山区的合作发展,加强了沿海地区对内地山区的带动作用,也体现了中心城市的幅射作用。

标签:;  ;  ;  

跨世纪区域经济规划中的几个问题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