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最佳EMBA_复旦mba论文

2008中国最佳EMBA,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EMB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毫无疑问,对于雄心勃勃的中国本土企业家来说,E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正成为其通向全球商业领袖地位的一条捷径。而新的变化是,中国蓬勃发展的EMBA教育也正成为一些外籍学员眼中的另一条特殊通道:更为方便地来了解一个快速成长中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

44岁的大卫·甘纳韦(David Gannaway)在毕马威任司法会计主管,当他在今年5月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读完MBA后,打算继续攻读一个EMBA课程。他理想中的学校不仅要有较大的知名度,而且还要有助于他了解学习地的详细情况。

在西方高级工商管理者渴望了解的目的地排名中,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格外引人注目。据行业协会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理事会(Executive MBA Council)的统计,去年有49%的国际交流访问被安排到了中国,排在第二位的是印度。

甘纳韦最后下决心报考中国的学校,这不仅是他本人的希望,也符合公司的要求。毕马威全球副董事长布莱恩·安布罗斯(Brian Ambrose)说:“中国显然正日渐成为资本流动和投资的重要市场,因此让我们的人员从不同途径了解中国就更加重要。”

如果仅仅从提供EMBA教育的中国商学院在全球的排名来看,你很难理解为何会有那么多世界知名商学院愿意与中国学府合作办学,提供一流的教育服务。但是,一个显见的变化是,了解中国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其动力来自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自身的业务转向。他们意识到,为了加强和扩大中国的业务,与其把公司职员直接“空投”到中国来碰个头破血流,不如让他们在鸟语花香的校园里先行读懂中国。

对于中国的商学院来说,这真是一个好机会。在走过10年左右的拿来主义岁月后,中国的EMBA教育正需要新的推动力,这种推力可以帮助中国本土的EMBA将“国际化”这个被无数人提及的名词变成现实的发展路径。

今年,弗拉瑞克—鲁汶——根特管理学院(Vlerick Leuven Gent Management School)接手了北大国际MBA(BIMBA)的外方联合运营和管理事务。中方称,新的伙伴关系将使其眼光进一步投向欧洲,帮助北大国际MBA获得一个更大、更为多样化的学员群体。

而在中国经济的另一个中心上海,一些外籍学员不仅有机会来中国学习,甚至可以为中国的本土企业充当“咨询医生”。来自斯隆管理学院的学生与来自复旦大学的EMBA学生合作,帮助上海当地一家软件公司制定价格、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战略。英国的学生对中国企业做事的“灵活性”吃惊不已。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互动过程中,西方的管理学者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经济现实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过往,是中国的EMBA学生强烈呼吁授课老师在案例教学中加入更多中国元素。如今,这一心声也得到了来自西方学生的响应。

这种变化的发生,对于中国本土EMBA教育来说既是福音,也是挑战。它将不仅是中国课堂上的教授们问世界:我们如何将西方的知识与诀窍传授(及销售)给中国学生?而且是世界在反问中国:我们能从中国经济及中国企业的成功里学到(并用到)什么?

当然,这种转变的发生有一个前提,即西方世界能否接受中国不仅是一个需要输出商业教育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学习的对象?就像一家跨国公司HR经理所透露的,在三年以前,公司规定只能报考在EMBA排行榜上能有较好名次的中国商学院,否则将不承担费用。这一规定的背后理由是,中国作为学习地点本身不能构成报考的原因,因为公司看不到附加增值。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如此活跃繁荣的景象也让《环球企业家》在今年进行的“中国最佳EMBA”评选呈现出新的亮色。在前两届“中外合作EMBA十佳”评选的传统基础上,本届评选将视野扩大到一些非中外合作的EMBA项目,并继续采用雇主评价法——由企业高管、HR经理以及EMBA学员来对所有课程进行评价。本次评选历时3个月,我们向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及本土企业中的高管和HR经理们发放了1000份问卷,并对其中一些调查对象作了当面访问或电话访谈,一些金牌课程很快脱颖而出(参见榜单)。传统的教授资源、口碑良好等指标仍居于EMBA魅力值前列,但在课堂之外与中国现实经济的互动和了解成为一些EMBA大受青睐的新理由。

教学相长

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远方看来,教与学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两部分,现在,中国的EMBA教育向西方学习仍旧是这种互动学习潮流中的主流。

人大EMBA项目的合作特色课程一直是其亮点之一,他们曾推出德鲁克EMBA学位教育,引起学员热捧。2008年,该院又推出了科特勒战略营销EMBA项目,这是国内首个以战略营销为方向的EMBA课程。宋远方认为,当跨国公司越来越注意从全球角度来整合供应链、越来越注意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时,中国本土企业家也应把营销放到一个战略层面来看,而不应仅仅满足于价格战那些低层次的东西,更需要全球视野。

“我一直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给学生以独特的烙印。”宋远方对《环球企业家》说。在他看来,与国外著名商学院的EMBA教育相比,中国综合性大学的EMBA教育主要还是依附于学校本身的品牌而存在,还没有形成商学院自己独立的品牌和影响力。

这一方面与中国的EMBA教育开展时间较短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有关。西方成熟的商业教育是在积淀百年之后形成的,其大背景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这是当下中国还不具备的。

因此,宋总是希望EMBA学员能够以这样的观点看待这一教育:管理是一种哲学,而不仅是战术。“商学院不是一个教你在商场如何近身肉搏的地方。若论商战,你们该教我。”每到开学的时候,宋远方都会这样对学员们说。

在中国的EMBA教育中,曾出现过学员跑上讲台,追问杰克·韦尔奇如何在中关村卖电脑的情景,这种“功利心”实际也反映了一种渴望指点的急切心情。即使一些公司做到几个亿、十几个亿规模的企业家,仍对于自己走过的道路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53岁的昆明财兴盛集团董事长郑宣明是人大EMBA0607班的学员,两年来,他每每要从云南坐飞机来北京上课。为了不缺课,他曾经让自己的助手代签了一个2.1亿元的合同,当时他正在上课,“那节课我确实没听进多少。”他向《环球企业家》承认。0606班的韩文选是中海物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为了安心上课,他规定自己的员工和副手不得在上课期间给他打电话,有紧急情况只能在下课时间发短信给他。“为了上课,我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权。”他说。

尽管在竭力给自己创造一个“真空”的学习环境,但韩文选想的所有问题都是现实世界的。“说实话,我来人大这两年的目的就是‘捞干货’。”韩说。他希望老师可以明确地告诉他,企业应该怎么做——虽然这不是宋远方这样的教育者所希望的。

这种对问题的直接解答的渴求,甚至影响了外籍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巴黎高等商学院(HFC)在北京开设EMBA课程时,教授们发现,必须用更个人化的问题,才能使学员积极的讨论那些躺在故纸堆里的案例。比如,不直接问营销技术的问题,而是这样提问:“你们中有多少人有车?当你打算买车的时候,国际品牌对你来说有多重要?”

“我们也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思考,商学院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真正的商业领袖。”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项目主任过聚荣告诉《环球企业家》,“仅从课堂学习——哪怕是案例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出发,可能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企业家领袖。”

为此,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过对全球顶尖商学院EMBA教育运行过程中的规律总结,在EMBA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三个整合项目,其内涵已超越了原来意义上的“课堂学习”。第一个模块叫“公司赢利模式”。这些平均年龄在38.6岁的EMBA学员本身已是各自领域内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经过了这么多年商业实战的锻炼后,有没有对这个成功过程进行总结、凝练,把原来的经验变成某种模式进行理论上的提升?这事实上是打问号的。而EMBA课程与其说是提供教学服务,不如说是提供了一个积淀经验的交流平台,这样的定义显然要比外界界定的“社交沙龙”更准确。

以初赛、复赛和决赛的形式如此进行5-6个月的第一阶段后,就进入第二个整合项目:“公司绩效管理与提升”。用半年时间,帮助学员们检视自己过去的经营模式,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使整体绩效得到提升。第三个课程模块是“公司战略设计”。它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促使学员们思考,原来的模式要不要做改变,怎样做改变,进行面向未来的设计,包括未来三到五年中公司的资源配置等问题。

在过聚荣看来,以上三个整合项目其实是一个逻辑性关系,也就是总结过去(赢利模式设计)、关注现在(绩效评估)和面向未来(战略规划),形成循环。希望以此帮助这些中国本土的企业家们锤炼自己过去的商业经验。

另一种学习

在EMBA的教授看来,这些学员并不好“对付”。因为很多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且背景复杂。一位教授EMBA课程的老师曾碰到这样一件尴尬事:为了在课堂上讲授新《劳动合同法》,他在备课时准备的主要角度是企业如何防范员工滥用此权利而获利。不料在课堂上,一位学员站起来不满地说:“你为什么不站在员工的角度分析问题?”这位教授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这位站起来反驳的学员是来自地方的行政官员,立场与企业老板们完全不同。

在各大院校EMBA的课堂上,这种学员从实践经验出发与老师争执的例子并不鲜见。不过,这样的互动过程是EMBA教育所乐见的,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中国的学习者们将之视为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巴黎高等商学院(HFC)2006年在中国项目开设的第一年里发现,有些管理人员派秘书或其他人代为上课。“这些人会说‘我今天很忙,我会派个人过去记笔记’。”HEC国际部主任乔书亚·考伯(Joshua Kobb)说,“他们以为培训仅仅是被动式的学习。我们必须提醒他们培训是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你必须亲自去上课。”为此,HFC在最开始的时候不得不实行考勤制度来“吓唬”学生,督促他们上课。比如“旷课超过两天就不能取得学位”之类。

从某种程度上说,EMBA课堂对这些原本局限于自己行业圈子的企业家来说,无疑于充满诱惑力的盛大派对。

它的确可以扩展交际圈——上海一位EDP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位公司总裁连续读了长江商学院和北京一所知名学府的EMBA,虽然课程本身是重复的,但吸引力就在于,他因此而获得了更广泛的人脉。对这些学员来说,他把参加高级管理教育培训视为一种奖励和宝贵的社交机会。

不仅在中国,即使是在世界著名商学院里,EMBA教育所带来的人际扩展效应历来是学员们所重视的。一些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就希望,能够在中国的EMBA班上碰到合适的人才,然后挖到自己公司来。通常,学员们开始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也就是同学相互挖脚工作拉开序幕的时候。

但除此之外,学员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则成为EMBA课堂的另一重吸引力。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副总裁孟永立是长江商学院第一批EMBA学员,这次重回教室的过程不仅让其从一位主管技术、生产的管理者学会了战略思考,而且,“我从我的同学那里也学到了很多营销和实战的经验,这种互动非常棒”,他告诉记者。

一些商学院也不遗余力地为学员们创造这种机会。在人大EM-BA0606班,教授们会经常组织学员之间的互访活动,彼此参观各自的企业,相互质询,并提出建议。

许多学员认为,这种同学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咨询,是他们来读EMBA的一大收获,因为大家都是基于实战的层面看问题,立足点和思考问题的角度非常接近。

带着问题去读书,为问题而来,为问题而去,这正是中国企业家回到书桌前的通常动力。对前文提到的韩文选来说,在年过半百以后回到学校读书还有另一层意义:不让儿子看扁自己。他的儿子正在英国读MBA,韩经常把自己的课堂资料转给儿子,并与他交流看法。(杂志实习记者丁天对本文亦有贡献)

标签:;  ;  ;  ;  

2008年中国最佳EMBA_复旦mb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