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遭受中学生冷遇的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冷遇论文,中学生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轰轰烈烈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中,不少教育名家都指出应让琅琅书声代替繁琐的讲析充盈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每个学年段都应该重视朗读。”而我们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却尴尬地发现,在小学原本还能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孩子上了初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倘若某个同学被抽起来朗读,那学生多半是感到极不自然,因为自觉是出丑,往往声若蚊蝇,结结巴巴,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早读课除了下达背诵任务之后能听到一阵热闹的读书声外,其余自由朗读时间大部分学生都在赶做其他作业,交谈,翻看书本,甚至发呆。朗读为何在初中生中遭此冷遇,经过调查思考后,我认为原因有三:
1.未能识其要
不少同学甚至老师都认为,“朗读”是小儿科,小学阶段要学认字组词造句,读读是必要的,到了中学阶段,要看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涵深了,朗读费时费力,这样阅读效率太低;且应试教育制度下,师生的心态都趋功利,考什么学什么,既然朗读不考,那还学它作甚,不如多做点阅读题。殊不知,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着,吟哦之间,词汇积累、语感增强、文义自现,同时,心灵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熏陶,口才得到锻炼。朗读的功效,又岂是做几十几百道习题所能取代的?
2.未能懂其法
小学阶段,课堂上朗读的时间虽然较多,但由于缺少方法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并不懂得如何正确的发声、换气,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等。到了中学,接触的诗文情感细腻丰富,学生虽颇能意会。但却不能用朗读去传达这种情味。就像一首好歌,大部分人能感受其美好,但没有经过声乐训练的人却很难演绎出它的美妙。初中生处于一个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他们中很多人由原来的天真无邪、活泼大胆转为腼腆多虑、含蓄内敛,他们觉得自己不成熟的朗诵有些怪腔怪调、滑稽可笑,遂不愿在同学、老师面前展示,甚至一些胆大的同学投入的朗诵还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3.未能得其味
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在动情的朗读中,朗读者是用心灵去触摸作品,想像被唤起,情感在流动。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而我们大部分学生从来没体会过这种境界。很多时候,朗读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学生齐读之后便进入分析、探讨,老师对读本身没有要求、没有指导,学生也是被动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激荡,也就不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
未能识其要,未能懂其法,未能得其味,朗读这一学习语文的法宝遭受中学生的摒弃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中学教师长叹之余不能不反思,琢磨对策,如何才能树立起朗读的新形象,让朗读走进中学课堂、走近中学生。我以为有三条对策:
1.让朗读成为获取学养的渠道
首先,我们要认识并帮助学生认识,朗读决不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相反,它是能使我们获取学养的相当高效的一种学习渠道。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诵读便是直觉、整体感受语言的一种绝好方式,它省略了对文章进行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繁琐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们应当摒弃的是那种只动口、不动脑的小和尚念经式的朗读,我们提倡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这样的朗读能使得我们对流入脑海的词、句、段、篇的印象比一般阅览更深刻。汉字往往兼具形、音、义之美,比如“嫣然”“氤氲”“潺潺”这些词汇,光一看可能就忽略而过,而一读,便能心领神会,对其意义用法了然于胸了。
朗读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信息、知识,还有助于培养气质和修养。学生如能正确地掌握发音、吐字、节奏、语流、语态等朗诵技巧,其气质也必然得到提升。未来社会需要善于表达、善于交际的人才,而朗读能力的提高必然能促进口才的提高,很难想象,一个朗读水平低的人如何能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做出精彩的演讲、清晰的报告呢?
笔者反对纯朗读技巧的分析、规定,但主张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技巧纯熟才能表现自如。训练的方式可以开诵读课,也可以拿出一小段固定时间(如课前五分钟)进行。这种训练最好在小学就进行,到中学便已形成能力。
2.让朗读成为沟通美的桥梁
目前很多中学生不喜欢朗读,很大程度是不能从中获得愉悦。而朗读本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中,如朗读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被调动,铿锵婉转的音调流入耳膜,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浮现眼前,细腻深沉的情感激荡心田,朗读者该是多么陶醉于与美的邂逅中啊。因此,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这些层面上,也不是仅作为教学的过渡环节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而已,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想像与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起一座让学生走向作品深层,触摸作品美质的桥梁,学生方能享受朗读,喜欢朗读,从朗读中获益。这里,有几点建议:
一是精选朗读材料。提倡重视朗读,并非篇篇文章都应以朗读教学为主,实际上,有的文章适合训练朗读,有的文章适合训练速读,有的文章适合进行圈点勾画的精读。一般来说,精巧生动的文学作品和纵横捭阖的议论文章适合朗读,尤其是语言富有韵律,文字富有意蕴的作品,不读不能得其真味。除了利用好教材中的朗读材料外,我们不妨从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上编选一些好的诗文作为诵读材料。
二是老师真情范读。现在教材中的文章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范读录音,有的还是名家的。但我总以为还是不能代替老师的现场范读。现场的范读不仅让学生听到美的声音,还能通过手势、表情、眼神将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出神入化地传递给学生,比录音更直接、更有感染力。朗读最需要的是激情,即便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标准,朗读技巧不是太高明,但融入了自己感受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最具渗透力的,最能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笔者曾经在上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间学生此词风格属豪放还是婉约。在放了一遍朗读录音和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歌词即是本词)后,学生仍莫衷一是,偏向是婉约词的居多。最后,我结合自己的理解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词,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感受,他们从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到词人清逸洒脱的个性、抑郁烦闷的内心、悱恻缠绵的思念、超迈豁达的祝愿,一致认为此词兼具豪放婉约之美。
三是细致耐心导读。演员演戏需要导演说戏,老师就好比导演,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细致耐心地“说文”,帮助学生进入文中情境。这种“说文”不是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而是要教师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想像、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再指导他们去表现自己的理解。比如读《木兰诗》,全首诗都是五言句,开始学生读起来像儿歌,几乎是欢快地唱读完毕。我告诉同学们,这首民歌展示了一位女孩不平凡的代父从军的经历,她的个性、她的内心、她的情感都是复杂的,朗读处理太简单就表现不了人物的这种复杂、故事的这种戏剧性。于是我引导他们去细细体会每句诗,比如有些表现对话的诗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要读出母亲的关切之情,“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要读出木兰心事重重却又不愿让亲人担心的心态。导读之后,同学们的朗读富有变化了,我也感受到,同学们心中的木兰形象丰满了许多。
四是利用多媒体烘托气氛。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与感染力,在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如果我们在朗读教学时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愉悦。我在上《安塞腰鼓》时,两课时的教学都是以朗读为主,教师范读,片段选读,最后是全班合唱式的表演读,朗读时配以安塞腰鼓表演幻灯片和《丰收锣鼓》的音乐。那绝对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朗读,诵出了黄土高原的广阔恢宏,诵出了安塞腰鼓的铿锵激越,诵出了陕西男儿的生命律动,诵出了这篇美文的内蕴精魂。这里,展现宏大场面的图片和喜庆奔放的鼓声无疑很好地起到了推动朗读者情绪的作用。
3.让朗读成为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
由单纯懵懂的童年走进青涩多愁的少年,初中生似乎多了些腼腆内敛,但有些做作的冷漠下其实包裹着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一颗不羁的心。不是他们表现欲弱了,而是他们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我们的朗读决不能只是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的机械活动,而是要鼓励他们在朗诵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当朗读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者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朗读本是极富创造性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尽显他们的个性才华,我想要保证朗读活动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朗读活动的开放性是指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要限制得太死。朗读是读者对文本内在理解的外化表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对文章各人有各自的理解,那么他们朗读的处理自然会有所不同,老师不能要求他们按统一模式来读,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情感。
朗读教学中,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除齐读、个人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这些常用形式外,我采用过的学生颇感兴趣的形式有:
合唱式朗读,像合唱一样,分领诵、对诵、高声部、低声部轮流交替朗诵,适合朗诵较长篇幅的、大气的诗文,如《安塞腰鼓》。
配音朗读,播放影片,让学生为影片配音。如电视散文的配音朗读;又如上《隆中对》,可截取《三国演义》的相应片断让学生配音。
课本剧表演读,熟背课文后,分角色上台读,并配以动作、表情,人物间要有交流。这种形式适合于对话为主的文言文,如《扁鹊见蔡桓公》《墨子》《唐雎不辱使命》等课文,能反映学生对课文理解熟悉程度和表演水平。
接力抢读,一同学先读,当其读错时其他同学可以打断抢读,直至读完算积分决定胜负。此方法督促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主题朗诵会,定一主题,围绕主题自主选择朗诵材料,召开班级朗诵会,以小组为单位评奖。如中秋节开展的“明月寄相思”主题朗诵会。另外,我特别鼓励学生读自己创作的散文、诗歌。
开放的、多样的朗读活动给学生带来发挥创造力、展现个性才华的空间,朗读不再枯燥、单调,而是充满情趣的赏心乐事。
让我们转变观念,加强修炼,还朗读美丽、高贵、亲切的形象,她不应该受到中学生的冷遇,她应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姿多彩,使我们的人生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