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困惑中走来——江苏省常熟市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熟市论文,江苏省论文,新课程论文,教学实践论文,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们的困惑
这是2005年10月18日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部分师生座谈会现场:
许老师:“新课程与老教材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让我们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教了几十年的书都不会教了!”
张老师:“如何协调课时不足与所学内容繁多、教学内容与教师学力之间的矛盾?”
缪老师:“主题加模块的历史新课程建构方式提高了学科专业要求和学习难度。其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学生的学习,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思维认知能力,都深感力不从心。这样的新课程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吗?”
学生甲:“历史新课程太繁太难了,这个内容要记,那个知识点也要背,我能学好吗?”
学生乙:“教师如何帮助我们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让我们易学好学乐学?”
学生丙:“将来高考怎么考?”
这是本市2005年10月22日组织的《区域性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课题学术沙龙片段:
浒中钱老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有太多的知识重复,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
市中马老师:“是不是削弱了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我们就真正解决了繁、难、多、旧问题?如何构建每个模块内部的整体知识结构?教师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省常中茅老师:“专题加模块的设计导致了知识的断层和跳跃,常常使学生无所适从,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资源又十分短缺或陈旧,我们如何生成高质量的历史教学?”
2005年9月江苏省第二批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我市历史学科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不改,难免会使新课改走上“教新教材”的误区和歧路。如何能更好更顺利地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这是摆在我们全体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们的实践
1.建立“学习制度”,实施自主学习策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老师们与新课程距离很大,这坚定了我们建立学习制度的决心和信心。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1)召开全市新课程任课教师会,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倡导学习内容多样化,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课改新理念、课程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有历史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新成果的学习;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等。这样,在教师中逐渐形成了潜心学习新课改的浓厚氛围。学习形式个性化,主要以分散学习为主,辅之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也定内容,并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定期进行交流和讨论;集中学习一般每月一到两次,有纯理论学习、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有辩论式学习、也有交流式学习等。集中学习不追求形式上的花哨,而追求实在的效果。学习途径多元化,有文本材料,也有电子文档;可上网、进图书馆甚至与大学历史系进行联系与交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力求形成自己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
(2)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做好了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特别强化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要求每位教师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把握和处理教材;当然,我们也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及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为教师们驾轻就熟地教学新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对新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是我们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
(3)三维目标、一纲多本、新知识体系、评价方式等的变化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使教师们无法再按照旧的方式方法继续教下去,而学生也无法再按照旧的方式方法继续学下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学习需要一定的心智,对学习指导技艺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更新思维方式,优化教与学的方法,自主开发新课程资源是老师们的必然选择。
2.构建“大备课组”,实施主备课策略,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往往以备课组的形式形成教学合力,通过集体备课和集体资料整合,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由于中学历史教师数量有限,一般的学校一个历史备课组只有两三位教师。因此,从全局考虑,把全市同一年级的历史教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备课组非常必要。从我市的情况看,具体做法有:
(1)明确主备课分工和要求。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对三个必修模块进行整体的研究和把握,便于建立各模块之间相关知识、相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将三个必修模块中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单元分给同一位骨干教师来做(并要求教师适当关注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主备课的任务。届时要求教师拿出对重复知识的处理意见、相关阅读素材的补充等,所设计的学案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且具有激趣功能。定期将同步学案及相关教学资料通过电子信箱(群发)发给每一位任课教师,供他们参考。
(2)重视二次备课环节的落实。各个学校的备课组在收到主备课资料后,不能拿来照用,要认真进行学习和消化,在此基础上必须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的主要依据是自己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实际等。另外,每个教师在二次备课中如发现好的资料和产生好的教学设想,也可及时通过网络上传给各备课组,供他们学习和借鉴,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为加强“大备课组”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每月一次的定期例会非常必要。例会地点一般不在教研室,而是轮流安排在各个学校(包括薄弱学校)。在每一次全市的教研活动前,我们都要将所需要探讨解决的重点问题附印在会议通知上,需要每位与会教师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在活动当日就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当场(借班)演示,并做好总结工作。
3.倡导“行动研究”,实施问题探究策略,提高校本教研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指出,学科的问题化是当今学术界的发展方向,而教研活动的问题化同样是教研活动的发展方向,是教研文化的魅力所在。
(1)筛选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很多新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老师们同样也会遇到很多教学问题。为此,我们召开了若干学校部分师生的小型座谈会、搞过全市性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组织过多次《区域性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课题学术沙龙,筛选出部分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如初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衔接等,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下发给每个学校的备课组进行研究。
(2)交流研讨。由备课组长牵头,组内教师通力合作,以实践课为主要形式积极展开行动研究,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备课组内相互说课、听课、评课与交流,着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模式。
(3)积累总结。在交流研讨的基础上,每个备课组要认真做好教学资料的整理积累工作。包括教学个案、教学反思及优秀教学设计等,作为教学业务考核及评选先进教研组及优秀备课组的重要指标。
这一举措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引入本校的教研活动,让同备课组的老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共识,在探讨与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研活动成为问题解决的阵地,成为推进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也使教研活动真正远离了形式化,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水平。
4.教师“分层管理”,实施跨校结对策略,提高区域推进新课程实施水平。
差异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不同教师是存在差距的。为了整体推进本市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我们对全市的教师进行分层管理,实施跨校结对策略。
(1)确定结对名单。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列出迫切需要指导的教师名单,主要是薄弱学校的历史教师或新走上工作岗位的历史教师,在全市范围内我们组织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一对一定期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在结对时,注意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2)明确结对目的。要求结对双方(特别是被结对的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以一学期为限),在听课数量、开课数量、教学质量及教科研等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一段时间后被指导的教师,其教学业务水平和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应有明显的提高,而指导教师在实践指导中其教育教学能力也应实现高位提升,并在教科研成果上有所体现。
(3)完善考核机制。每学年我们学科中心组(由五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组成)组织两次对年轻教师的考核工作。一般是一堂随堂课、一份新课程电子学案、一份新课程练习卷和一篇有关新课改方面的论文或心得体会。
通过跨校结对,这些年轻教师和教学水平相对落后的教师不仅有了压力,更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而骨干教师也顺利突破了发展的“高原期”,快马加鞭,这样加快了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速度和步伐,提高了区域性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三、我们的反思
这是江苏省常熟市大义中学薛卫娟老师2006年12月18日在苏州大市新课改研讨活动上的一堂公开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整合教材内容,凸现课标要求。由于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罗马国家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罗马法发展变化的历史。在引导学生了解罗马法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可将教材第一子目重新整合,以如下表格帮助学生了解罗马法演变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内容。
2.研习历史材料,降低学习难度。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可进一步认识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在第二子目“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中,教材直接以结论性形式呈现给学生,且由于好多内容涉及法律方面的专业术语,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故依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处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大力引进原始材料,教会学生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如引进《民法大全》的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民法大全》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主要内容;引进《拿破仑法典》、《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引导学生分析罗马法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3.创设问题情境,活化学习内容。本课涉及法律问题,教师可设置许多生动活泼的案例,使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习,教师适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习惯法的伸缩性和随意性时,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案例:“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法官当时会怎么判?”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十二铜表法》诞生标志罗马成文法出现,用上述案例并结合“学思之窗”中《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教师可再提问:“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呢?”再如,教师在分析公民法随着罗马共和国的扩张逐渐演变为万民法时,也可设置具体案例来说明其演变的必要性。
4.重视合作交流,锤炼历史思维。指导学生预习,进行自主学习,渗透“研究性学习”精神,通过学生自主体验、合作交流等手段突出主体地位。如学生在课后查找关于罗马史的资料,课上学生当着老师的面给大家讲述。有的同学向大家讲述了罗马起源的神话故事,也有同学讲述了罗马发展的三个重要发展时期,更有同学引出了评价罗马法对罗马帝国重要作用的一句经典:“罗马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并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总之,沐浴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春风,我市历史教师们从最初的困惑重重到如今的惊喜多多,确实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区域性推进高中历史新课改走向成功,需要结合广大教师的教学实际,以有利于提高本区域教学实绩、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的长效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标准。
标签:高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