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论文_何修双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雪野旅游区分局 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山东省莱芜市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通过对该区岩溶塌陷现状和成因的分析研究,认为岩溶洞隙的开口程度是影响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因素;松散盖层是岩溶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岩溶塌陷形成的诱发因素。通过落实各区政府的政府主体防治责任,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强化对地下水开采量的控制管理,积极筹集资金治理岩溶塌陷坑,开展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和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和体系,落实防灾各项工作制度,加快涉及村庄搬迁避让工作进度,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岩溶塌陷发生所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岩溶塌陷;易发区;现状;成因;防范措施;山东莱芜

莱芜市位于鲁中泰沂山区,西邻泰安,北接济南。全市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30万。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历年来为山东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之一。近年来,近年来,该区域先后有406间房屋因岩溶塌陷出现不同程度的板裂,裂缝最宽处达20cm以上,河道、耕地内先后出现142处岩溶塌陷坑和裂缝,直径15米上的塌坑10处,造成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据初步测算,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区内5000余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因此,在该区域加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措施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现状

莱芜属中低山、丘陵区,区域性岩溶发育,矿业开发强度大,矿山分布点多面广,具备岩溶塌陷发生的先天地质条件。近几年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抽取量不断增加,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引发岩溶塌陷。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土层下隐伏的灰岩区,主要分布在莱城区方下镇耿公清村至张家洼办事处孟公清村一带、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孟家庄至大曹村一带、莱城区寨里镇后枯河村至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孤山村一带、以及莱城区牛泉镇西泉河村至侯家沟村一带,影响面积23.06平方公里。上述地质灾害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发生规模大,发生频率高,造成的社会影响、经济损失及危害程度都十分严重。

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岩溶塌陷是隐伏岩溶地区特定的地质、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下的产生的地质灾害,其具有自身独特的形成条件。开口溶洞、一定厚度的上覆松散岩土体盖层及可改变的地下水水动力条件是形成岩溶塌陷的三要素,只有在具备了以上三要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塌陷。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机制为:

1、岩溶发育程度

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奥陶系或寒武纪灰岩隐伏于第四纪之下,或者奥陶系灰岩上方有较薄的古近纪砂岩,属覆盖型裂隙岩溶较发育区。调查显示,地表岩溶形

态多以溶沟、溶孔、溶隙为主,局部发育有小溶洞;隐伏灰质角砾岩裂隙岩溶较发育,多以溶孔、溶洞的形式出现,且连通性较好。根据以往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报告中钻孔资料显示,溶洞多发育在12~40m,受岩性及水溶蚀交替条件影响,岩溶发育较快,形成的溶洞体积较大。裂隙岩溶的发育为岩溶塌陷的形成创造了较大的物质运移空间。该特征是形成本区岩溶塌陷的内因主控条件。在地下水位频繁波动下易引发岩溶塌陷的发生。

2、松散覆盖层

开口溶洞上覆的松散岩土体是岩溶塌陷的物质基础。形成岩溶塌陷的地层一般为二元结构,即松散物直接覆盖于开口溶洞的灰岩地层之上,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即位于这样的地层结构之上,同时具备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盖层土体既是塌陷的破坏体,也是影响塌陷的重要因素,其物理力学性质(抗剪强度指标,孔隙比,含水量、自重、渗透系数等)、结构组成及厚度等都对岩溶塌陷的形成具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报告中钻探、物探资料显示,区内第四系岩性为粉质粘土、中细砂、粉质粘土混砂砾石层,呈多元结构,为冲洪积及残坡积成因,厚度5~10m。底部的古近系砂岩厚度较薄时,砂岩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在地下水水位强烈波动之下极易被冲刷破坏。

3、地下水动力条件

易于改变的地下水动力条件是区内形成岩溶塌陷的主导因素。受开采等外界条件影响,地下水垂向和水平径流在不停的进行着,补给和排泄也在不停的转换,从而地下水水位亦在周而复始的升降变化。与此同时,地下水对岩土层的侵蚀、溶蚀作用也一刻不停的进行着。据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可知,第四系孔隙水与下伏裂隙岩溶水联系密切,第四系孔隙水又是下伏裂隙岩溶水主要的补给来源。区内地下水处于径流区,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径流,地下水水位动态受人为开采及大气降水影响明显。

三、岩溶塌陷防治措施

1、落实地质灾害政府主体防治责任。各区要成立区长任组长,分工区长任副组长,国土、规划、水利、建设、交通、旅游、安监以及各镇政府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特别要明确地质灾害隐患区的镇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镇长是监测、防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第一责任人,定期研究和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2、进一步加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各区政府要在以往对该区域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精度和密度,以确保调查评价成果的可靠程度,为村庄搬迁避让、新农村建设等各类生产活动提供有力科学依据。

3、加强对地下水开采量的控制管理。各区政府要通过控制管理,使岩溶地下水水位保持基本稳定。即可减少岩溶地下水开采量,使其水位保持在岩溶水含水层顶板以上,保持岩溶水的承压性质;又可避免岩溶水水位大幅变动而对上覆松散岩土体的冲刷侵蚀,减少或暂时平息岩溶塌陷的危害。

4、积极筹集资金治理岩溶塌陷坑。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各区政府可积极向上争取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资金,对出现的塌陷坑开展治理,防止老的岩溶塌陷坑进一步扩大,危及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5、积极开展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和平台建设。各区政府要组织开展好辖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健全涵盖地灾监控、水文监测和矿山环境监测三大方面的监测网络平台,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水平,夯实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技术支撑。

6、建立健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和体系。各区政府组织对岩溶塌陷所有涉灾村庄、住户填写 “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制作防灾避险线路图,做到每个灾害点都有详细的责任人、监测人、避灾信号、疏散线路和避灾点。同时,在岩溶塌陷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7、落实防灾各项工作制度。各区政府及时编制《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防治预案》,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和应急分队,组织人员进行拉网式排查,排查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隐患情况。进入汛期后,严格执行汛期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工作方法,对发生的灾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加快岩溶塌陷涉及村庄搬迁避让工作进度。根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搬迁避让。各区政府要积极向上争取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立项,取得上级补助资金支持,对涉灾村庄积极进行搬迁避让,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

论文作者:何修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7

标签:;  ;  ;  ;  ;  ;  ;  ;  

山东省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论文_何修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