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论文_向小爽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8 月~ 2018年10 月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前伴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增高患者归入观察组,40例静脉溶栓前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正常患者归入对照组。于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后12 h、24 h、48 h、72 h 测定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进行NI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静脉溶栓后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NIHSS评分与各时间段的 PCT 水平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呈现正相关(r=0.767、0.589,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与患者的NIHSS评分密切相关,上述指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判断依据。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变化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and significance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procalciton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Methods from August 2014 to October 2018,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40 case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befor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c-reactive protein,and/or calcitonin original heighten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40 cases befor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c-reactive protein and/or calcitonin original normal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C-reactive protein,procalcitonin levels and NIHSS scores were measured 12 h,24 h,48 h and 72 h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Results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serum c-reactive protein,procalcitonin level and NIHS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NIHSS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PCT level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raw water of calcitonin(r=0.767,0.589,P<0.05).Conclusion the change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procalciton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IHSS score of patients,and the above indexes play a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Intravenous thrombolysis;C-reactive protein;Procalcitonin;Change and meaning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脑动脉的突然闭塞导致病灶部位的脑组织出现梗死,并伴有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目前临床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大多采取静脉溶栓来有效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2],但对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进行有效评价和动态监测成为关键所在[3]。为此本文试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展开观察与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 月~ 2018年10 月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前伴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增高患者归入观察组,40例静脉溶栓前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正常患者归入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66.8±6.5)岁;平均送医时间(4.78±0.25)h。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66.7±6.3)岁;平均送医时间(4.80±0.29)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送医时间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第一时间接受相关对症治疗,包括吸氧与呼吸支持,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同时给予心脏监护,包括24小时内ECG和心电监护;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溶栓治疗:发病4.5h内,给予阿替普酶;或6h内给予尿激酶原:其中阿替普酶 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h;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min。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其中溶栓治疗者需要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使用氯吡格雷。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所有患者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12 h、24 h、48 h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以及NIHSS评分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采用Pearson性关系分析;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NIHS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均显著低于溶栓前,但观察组在各时间段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NIHSS评分的比较(±s)

注,与同期对照组相比,*P<0.05。

2.2 对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与NIHSS评分之间呈现正相关(r=0.767、0.589,P<0.05)。

3 讨论

C反应蛋白在机体内主要起到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的调理作用,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该指标便会急剧上升,是临床炎症反应急性时相反应的极灵敏指标[4]。降钙素原只有机体在受到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其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5]。因此临床上通过对患者进行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监测,能够了解患者机体是否感染以及感染严重程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供血中断、再灌注以及自身血脑屏障的破坏,都会引起并加重病灶区域的炎症反应,加剧脑组织的损伤。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恢复血流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部供血,从而降低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本研究由于对照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虽然在溶栓治疗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指标均明显下降,但是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确定病情后及时采取溶栓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脑部供血,而且不仅有利于降低脑细胞的损伤,还能显著减轻病灶区域的炎症反应[6]。而且本研究观察组在各时间段的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与NIHSS评分呈现正相关,由此可见一旦脑部血管的炎症反应程度减轻,则患者的NIHSS评分将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因此本研究认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仅需要给予积极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而且在治疗后需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并结合患者的NIHSS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降低,上述指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判断依据。

基金项目:湘西州科技局本部课题(州财教指[2017]19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贺大权,秦雪颖,赵丹华,等.阿替普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比较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7):21-24.

[2] 戴美芬,包黎刚,徐冬娟,等.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0):1070-1072.

[3] 刘胜武,吴瑞.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7):40-42.

[4] 彭道勇,王晓东,王茂湘,等.rt-PA静脉溶栓对脑梗死早期患者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酶、C反应蛋白及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影响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9):141-142.

[5] 李小燕,谢文锐.血清降钙素原对危重患者感染的预测作用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4):119-119.

[6] 杨春超,李志文,梁余航,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7):108-110.

作者简介:向小爽,硕士,主任医师,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暨吉首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

论文作者:向小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  ;  ;  ;  ;  ;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论文_向小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