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促进学生海外就业的若干对策分析_国际人才论文

高职院校促进学生海外就业的若干对策分析_国际人才论文

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境外就业若干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境外论文,对策论文,促进学生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10)05-0133-03

一、以境外就业为抓手,实现高职学生就业模式的创新

20世纪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为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和发展空间。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背景下,境外资本涌入,国际贸易量大幅增加,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应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应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高职教育只有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用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考核标准,培养的人才才能有更大的竞争力和竞争空间,高职院校也才会有更广的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随着境外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均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人口增长趋缓,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劳动力缺口。特别是在一些比较累、脏的服务行业,劳动力紧缺更加明显。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日益严重[1],如今已成为全球吸引外籍就业人员最多的地区。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欧洲有近2000万外籍就业人员,占国际劳动力市场总量的近1/3,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未来30年内美国外籍移民将占劳动力总数的20%,俄罗斯劳动力短缺达到1000万人,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OECD发布的报告显示,经合组织国家引进的外籍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呈现出由高到低逐渐减少的分布趋势。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的比例在各国都超过60%,而受过初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仅为10%左右[2]。因此,境外人才需求,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空间很大。

虽然近年来国内到境外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但我国目前的劳动力输出尚不足以满足境外各国的人才需求,境外就业人员的总量尚不足国际劳动力市场份额的1%,且劳动力的知识和能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作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符。而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例如旅游业、酒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国内相关专业的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变我国目前在劳务输出领域所处的不利局面,促进我国劳务输出事业的健康发展,扩大我国劳务输出规模,提高我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且就业竞争日益加剧,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与职业技能。如果他们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员能够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就业,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国内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劳务输出事业。同时通过境外就业,还可以将发达国家市场中相关的服务理念和经营管理经验、先进技术等引入国内,从而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因此,面对广阔的海外就业市场,在世界第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之机抓住机遇,鼓励年青一代走出国门,积极利用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将就业视野扩展至全球范围,创新高职学生的就业模式,推动高职毕业生实现境外就业,就成为目前化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危机的又一崭新路径。国内众多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在促进学生实现境外就业方面有所作为。

二、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境外就业的若干建议

1.拓展办学思路,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

当前,随着国际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国际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增加的同时,各国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拥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劳工日益受到各国——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欢迎。对熟练工人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吸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基层人才竞争的焦点。为促进高职毕业生实现境外就业,高职院校要以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具体的人才培养标准上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尤其是应以培养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规格及其能力水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力求体现能力定位、专业规划、课程设计的前瞻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设施的先进性,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性。要培养具有国际水准、全球意识、创新精神,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国际文化背景和懂外语、懂国际经贸规则和法律,并能在全球范围内就业的国际通用人才。同时,也可以凭借高质量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品牌特色优势,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增强国际化办学的竞争实力。

2.调整课程设置,满足境外客户的实际需要

如前所述,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国际劳务市场的宠儿,其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且其知识体系必须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中国劳务输出的制约瓶颈主要就是劳务输出人员的外语和专业技能薄弱。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学生境外就业的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英语水平的提升。

一要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就是要拓展教学内容视野,放眼全球: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养课中开设有关国际教育的课程,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等,介绍外国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要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或直接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原版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国际职业标准的衔接,同时也为学生获得国际认可的专业资质、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二要加强教学语言的国际化。境外就业,工作任务完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沟通。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的个性化外语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特别要强调以英语为基础的跨文化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教育国际化需要和走向世界的语言交流需要。

3.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学历、证书互认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缺乏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教育水平得不到认可。我国学生辛辛苦苦取得的学历和证书拿到国外,尤其是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得不到认可,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些都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境外就业带来了诸多的障碍。因此,与境外各国之间的学历文凭互认以及高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总体而言,在专业技术岗位(群)向高技术、高水准、精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要主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学历文凭互认制度,同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质量标准,构建国际化的高职教育质量认证和管理制度及相关的认证机构,逐步实行评估标准国际化,全面推行国际化的职业资格制度,加速同国外的专业资质、职业资格和学历认定工作。这样既可以规范劳动力市场,又使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有目标可循,有利于规范教学和提高服务质量,有效地保障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国际社会认同我国的教育水平、质量和层次,承认我国的职业资格和学历,促使我国的高职学生适应国际人才质量认证制度并获得更好的就业资格,进而走向国际劳动力市场。

4.强化师资建设,打造“国际型”的师资队伍

为满足学生实现境外就业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拓宽教师思路,打造“国际型”的师资队伍。首先,国内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来”的策略,从海外聘请在某一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作为学院的特聘教授,定期到学院讲学、指导。也可以借助于中外合作办学,增加外籍教师的比例,由外方提供具有多年业内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开展讲学,从而把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学校、不同体系的人员汇集在一起,不但可避免知识的同化、僵化,而且可以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专业思想和科技研究上新的增长点,产生新的优势,达成教学、科研和开发的良性循环。其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施“走出去”策略,增加教师出国交流机会,有计划地选派、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进行合作研究或工作,学习和吸取大量新知识,了解和接触当代最新学术动态和实验设备,从而获取国际经验,提高国际素养,丰富本国教师的国际教育背景。通过“国际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国际社会“以能力本位为主的教学法”、“过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利用,促成学生国际竞争素质的养成,为其顺利实现境外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5.克服思维定势,实现“订单”的跨国运作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的一种路径。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得到采用[3],占据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半壁江山”。

为推动学生实现境外就业,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以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通过“订单”的国际化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模式的创新。由于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成熟,而且数量供给具有绝对优势,劳动力价格又相对较为低廉。因此,我们高职院校可以将境外劳动力缺口比较大、移民和外籍劳务政策相对较为灵活国家作为突破口,选择市场需求大、我们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业、领域,通过与境外的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量体裁衣,为它们输送优秀的毕业生。对于如何实现订单的国际化,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利用合作方从海外争取境外用人单位的订单;二是广开门路,利用境内用人单位和其它社会资源(例如:境内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争取海外用人单位的订单。

6.优选合作伙伴,择取优质境外就业中介机构

目前,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高职院校开展境外就业工作,仍需要通过专业的境外就业中介服务机构来进行。但是在当前的境外就业中介市场上,这些中介机构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而且非法的中介机构依然存在,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境外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高职院校要促进学生实现境外就业,在选择合作中介机构的时候,首先要确认中介机构是否具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境外就业中介机构经营许可证》,以及是否具有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以确保学生的就业渠道规范安全。其次要选择资质优良的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以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妥善的维护。尤其是要对照国家相应的法律规范,对中介机构进行谨慎筛选,择优合作。

7.更新传统观念,建立境外就业指导机制

笔者以为,新世纪、新阶段的高职学生应开阔视野,放眼世界——特别是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将是我们高职院校毕业生未来就业的重要领地。对于众多的高职院校和广大学生而言,谁先抓住了机遇,谁就掌握了先机。但是,由于当今社会对于境外就业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例如,一种观点认为,“境外就业”就是“劳务输出”,就是到国外打工,不需要任何文凭,不属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因此,要促进学生实现境外就业,我们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境外就业指导。当学生在进行职业定位和选择时,要积极拓宽他们的视野,打破现有的境内就业的固有思维模式,鼓励他们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去考虑自己就业和人生发展问题。

其次,要对学生在境外就业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专门指导,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劳动法》、《出境入境管理法》、《合同法》以及国际法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以切实帮助学生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就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合同,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如境外雇主没有按照合同提供生活设施、拖欠工资、加班费等或者发生伤亡、自然灾害、战争等紧急事件,可以通过相关程序与雇主、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以及向我国驻该国的大使(领事)馆或者其它代表机构反映,寻求帮助或者进行咨询解决。

最后,要建立境外就业信息收集机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境外就业指导部门、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劳务外派组织以及主要境外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络,积极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网络,广泛收集境外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并及时传达给学生,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去促成学生境外就业的顺利实现。

标签:;  ;  ;  

高职院校促进学生海外就业的若干对策分析_国际人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