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诱发与捕捉论文_雷斯侯

浅谈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诱发与捕捉论文_雷斯侯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始终关爱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通过“精心预设,有效预约”“放弃预案,适时把握”“构建互动,有效促进”等方法诱发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教学以智慧与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诱发;捕捉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诱发“动态生成”,怎样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使“动态生成”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活力呢?

一、精心预设,有效预约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预设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

《愚公移山》一文,所要赞美的是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或者困难时迎难而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一种执着勇敢的进取态度。在课堂上,当教师抛出问题“《愚公移山》与《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有什么不同点”时,不等学生发言,他就列出了三个提示词:“人数”“外援”“结局”,把学生的思维人为地引导到“愚公移山成功是因为外援。”而后又进一步由文本向深处引申解读。“假如,我再给智叟一个发言的机会。其实智叟有两个地方可以发言,一处是愚公反问他‘何苦而不平?’这时,他可以说一番话。还有一处是愚公等到‘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时候,智叟还是可以站出来再说一番话,是不是?”这显然是想引发出一种预设的精彩。学生也确实没让教师失望,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有的学生提出了生育问题和个人意识强加问题;有的学生搬出了“掠夺性开发”说;有的总结出愚公移山是借助了外力;最后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了愚公的灾祸转嫁。至此,教师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他说:“山阻碍人的出路,这个问题有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言下之意就是愚公把灾祸转嫁给了别的和他一样的老头,是存在品行问题的。接下来他又援引了“愚公说出豪言壮语,却没有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壮举,应当羞愧。”的观点,以此评价愚公精神,作为指导学生认识愚公的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了愚公的“苦肉计”“狡猾”“毒辣”。在该教师的课案中,我感受到的是民族精神的虚无和沦丧,这实际上是课前预设偏离语文本质的恶果。因为教师需要的,是学生发现愚公的荒谬,而非认识愚公的积极意义。于是,在这种自由思想的支配下,任意解构文本,肆意歪曲经典,引领学生搜寻万仞大山中的几根枯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果这时教师再一次引导组织学生探究文本,从愚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一种执着勇敢的进取态度,从文本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人生哲理,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所应该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为孩子的学习、为孩子的需要而存在的。

二、放弃预案,适时把握生成

新课标告诉教师,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在一节作文课上,要求学生写一件有趣的事。在讨论选材时,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没一人举手。正在教师无际可施之际,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教室里大部分学生把目光移向窗外。于是该教师放弃了这次训练,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雪中,观察雪、触摸雪、感受雪;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他尽情感受,尽情欢笑,然后学生奇迹般地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有一位学生写到:“看啊!毛茸茸、亮晶晶的雪花好像可爱的小精灵,飘飘悠悠地从天而降。如柳絮、似芦花,显得那么轻盈、洒脱。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突然间,我也成了一朵无拘无束的小雪花,在空中自由地飞舞,尽情地欢笑。”由此可见,学生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而是对生活的关注。无意间,教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他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赞美生活。

预设如同乐谱,标准却是音乐,背谱不等于音乐;预设如同建材,标准却是建筑,备料不等于房屋。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的生成。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能成为一门艺术,才有了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气息!

三、构建互动,有效促进生成

构建互动共享的语言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让教师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让语文课堂成为一首师生共同演奏的交响曲。那么,语文教学将会是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真正教学。

在互动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当是“主持人”“导演”或者“谈话的伙伴”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角色,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双方互动的“对话情境”。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话。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也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关系。这样才会有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才会使每一个学生心中燃起的思维火花闪烁耀眼的光芒,使课堂教学显得更有生命力。这里的“对话”也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有碰撞与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此外,在课堂中,学生有的发言是毫无价值的,甚至会带离其他学生的思维,如文不对题的回答,无价值的提问,漫无边际的思考过程,这时,教师应“过河拆桥”,狠心放弃。否则,会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再隋.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策略[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3).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第四中学 325500)

论文作者:雷斯侯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0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诱发与捕捉论文_雷斯侯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