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汕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努力实现汕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努力实现汕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汕头论文,努力实现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探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对于加快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增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投入的增加,二是效率的提高。马克思曾指出:“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加;第二,由于资本的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马恩全集》第26卷Ⅱ册,598页)西方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源泉分解的方法, 也反映经济增长归结为“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生产率提高”这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基本类型。前者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也就是靠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经济增长。后者主要依靠内涵扩大再生产,也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并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可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客观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初期,通常实行的都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这也是工业化起步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科技进步、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发生变化,国际经济以及资源占用状况等方面的影响,粗放型增长方式也将逐步转换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转型”是工业化走向成熟阶段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美国为例, 在其工业化前期的1840 —1900年,主要是靠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 表现在:生产投入要素增长对国民生产净值增长的影响高达82.7%(其中劳动力占47.2%,土地占9.6%,资本占25.9%); 而代表新技术、更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形式、规模经济等的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只占17.3%。1900—1960年,生产投入要素增长的影响下降为55.9%(其中劳动力占34.8%,土地占2.5%,资本占18.6%), 而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则升为44.1%(参见(美)H·N·沙伊贝、H·G·瓦特、H·U·福克纳著:《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26页)。从1960—1985年,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到50%(参见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45页)。一些发展中国家经历增长方式的转型也是如此。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东亚“四小龙”,80年代起开始了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长期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拉美国家,在经历了80年代的债务危机以后,也开始转向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中心内容的产业调整新阶段。

从我国的情况看,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速度的粗放型道路。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增强了国家实力,奠定了工业基础,缓解商品匮乏的矛盾,改善了生产力布局,使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走上了初步工业化的轨道。但是这种方式弊端较多:第一,它带来目前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不强、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矛盾。第二,不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经过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15年,我国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历史性飞跃。今后衡量我国经济成熟的标准,重要的并不在于量的增加,而在于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就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在优化结构,是否投入少、产出大、效益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否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得到顺利实施等等。第三,难以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竞争已经由价格为中心的竞争转变成质量为中心的竞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取代劳动和资本上升到首要地位。显然,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述三个问题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时期,汕头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79—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12%,“六五”、 “七五”和“八五”期间呈现阶梯式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分别为11.9 %、 18.4%和21.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63%, 其中“八五”期间高达33.9%;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7.08%,其中“八五”期间达25.4%;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28%,其中“八五”期间达到30.59%。市区人均生活费收入从1980年的315元增加到1995年的569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458元增加到1995年的3445元。

18年来汕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令人鼓舞的,但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来看,主要还是靠外延扩大再生产推动的,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路子。主要表现在:(1)高增长由大量投入特别是高投资带动, 投入产出效益偏低。从1979年到1995年,汕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9%,银行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9.54%, 分别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2.72倍和1.21倍。(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如工业的发展重点不明确,支柱产业成长不快,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全市7 个大型工业企业1995年的工业产值只有12.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而13,586家中小型企业平均工业产值仅有261万元。(3)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较差。1993、1994和1995年,汕头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77.7%、80.96%、83.26 %, 一直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1995年全市预算内83家国有工业企业,亏损42家,亏损面达50.6%,亏损总额8.255万元;全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仅为1.67次。 许多国有工业企业的负债率高达80%以上。(4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多数工业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整机、高档产品少,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多数。199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实现的产值只有2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35%;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6%,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5)外贸出口商品档次和附加值较低。目前全市出口值超1,000万美元的30多种大宗商品中,以服装、陶瓷、轻纺、抽纱、食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商品居多,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商品少,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汕头经济发展基本上沿袭了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也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汕头素称“百载商埠”,拥有良好的人缘、地缘、商贸等优势,但是战备前沿、人多地少、以粮为纲三大障碍长期制约着汕头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产业规模、产业数量、经济总量的扩张和加快经济发展有一个内在迫切的要求,而且丰富的、成本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又为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提供了现实条件;改革开放,尤其是汕头成为经济特区,使人们加快发展的愿望变成了实际行动,进一步强化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成效;以开放促开发,以改革促发展,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广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的建设热潮使高投入、高速度成为现实。可以说,经过18年的发展, 汕头经济总体上已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演进。 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8.71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24.11∶38.00∶37.89。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至261.7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改变为12.92∶42.64∶44.44。 目前汕头正处于以结构优化和升级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不仅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和规模,而且要使经济质量和效益有显著的提高。现实对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同时,汕头作为经济特区,担负着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试验并提供经验的任务。中央要求经济特区在新的形势下,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建设两个文明,继续走在全国前面。汕头特区理所当然地必须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特区肩负的历史重任。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汕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当前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思路。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旧观念根深蒂固,旧思路驾轻就熟,旧机制的惯性作用,使得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十分艰难。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各级领导思想观念上的偏误:一是片面理解经济发展就是铺摊子、上项目、高速度。其实,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和简单的铺摊子、上项目,而且还包括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多方面内容;二是片面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为群众多办几件好事,不上几个大项目,没有经济高增长,人家看不见,自己无政绩;三是错误地总结过去的所谓“经济教训”,怕自己降下速度,减下规模,收缩战线,而别人不动,继续大干,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上述三种偏误仍不时左右着各级领导干部,左右着经济发展思路,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彻底抛弃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更加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注重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注重技术进步的作用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把发展思路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上来,走一条有速度、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如何配置才科学合理,如何才能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是增长方式为粗放型抑或集约型的显著标志。资源配置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般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资源配置主要靠计划手段。因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赖于经济体制的转变,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加快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能管并能管好的领域和经济活动,要让市场机制自由启动,让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理顺经济关系,明确经济决策人和经济活动当事人的责任和利益,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真正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奔头,能够通过这种压力和动力去推动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改善经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由于市场也有自身的弱点和盲目性,还有管不到和管不好的地方,如产业合理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这些方面只能靠政府而不能靠市场。因此,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这方面,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政府以及金融、外汇管理、社会保障等关键部门的市场化改革要到位,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要加速,使之不仅解决好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该不该管、管什么的问题,而且解决好政府怎样管、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从而引导和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能顺利地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汕头三大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其中工业制造业的问题尤为突出。必须特别注意比较优势,避短扬长,侧重实业,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应性、战略性调整。首先是要处理好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发展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化的农业和海洋经济,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同时,要处理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对汕头来讲,工业和第三产业任何一方“单兵突进”都是不现实的。工业制造业应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汕头经济发展的重点,要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化进程,并为商贸、金融、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但不能因向工业倾斜,而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继续发挥“百载商埠”的固有优势,按照大港口、大流通、大市场的构想,立足提高产业层次,大力发展基础性、先导性第三产业,培植科技型、智力型第三产业,兴办专业市场,注重规模效益,发展旅游产业,保持第三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其次,产品结构要加大调整力度。在工业方面要特别注意选择技术进步的类型,除积极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外,应大量引进和推广“中间技术”、“适用技术”,改善现有轻型外向的工业结构,提高产业活力。要花心思培育支柱产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造名牌产品,通过竞争和加强科学管理,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

4.提高人的素质。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是生产要素中唯一能动的要素,生产要素的组合最终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提高人的素质。可以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合格人才的培养。然而,汕头在人才资源存量和开发方面却是比较薄弱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而且人才数量相对不足,职工素质仍较低。1995年,汕头平均每万人口中有专业技术人员248.21人,与广州的700.16人、深圳的540.54人、珠海521.82人相比,差距较大。今后汕头应继续围绕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这一目标,抓紧建立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教育、培训体系。在全市各行各业中普遍推行任职资格、岗位达标考核制度,规范培训机制。在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汕头大学等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中的主阵地作用。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行业竞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要善于发现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努力营造一个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活跃氛围。

标签:;  ;  ;  ;  ;  ;  

努力实现汕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