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市场经济有一种倾向,就是视野主要地集中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反映这种模式的西方经济学。其实只要翻开西方经济学尤其是诺贝尔奖金得主的经济学著作便不难发现,几乎没有一本经济学不提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的。所以,科学地总结和汲取《资本论》中有关市场经济的思想,无疑对认识、把握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内涵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有着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两位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善于批判地学习,重视借鉴资产阶级学者及其商品经济思想。马克思就是这样,他为了进行革命活动,不得不从德国到法国又辗转到比利时,最后流亡定居在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英国。这时他敏锐地发现,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国家是英国。〔1〕而观察资本主义生产结构最方便的“地点”是伦敦。〔2〕这个典型地点,是他后来认识、 概括和表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客观社会条件。在那里,他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国际工人阶级的革命活动,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他在写作《资本论》时博览了1500种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搜集了400 余种报刊杂志,写出了各种手搞、摘录、提纲和札记120多本。仅《资本论》第1卷就引用了资产阶级政府各种文稿51份,资产阶级报刊37种,提到资产阶级学者509位,引用他们的著作476部,文学著作37部,其中莎士比亚的名剧有6部。 在研究中他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以劳动与实践的关系为中心,并从劳动实践的历史中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发现了唯物历史观;又以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为轴心,从剩余劳动的实践中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由于马克思这两个伟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成为科学的社会主义。
在借鉴利用资本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立场,认识到资本劳动的关系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旋转的中心轴,是资本主义大厦的中心柱。这样,在19世纪的40年代,马克思借用了资产阶级学者黑格尔等人的异化观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的资本和劳动的买卖关系,形成了异化劳动观点,说明资本和劳动的商品交换结果使劳动的产品异化了,劳动者同劳动异化了,人的本质异化了和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了,但后来马克思潜心研究发现,这种异化劳动并不能充分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规律。
于是在50年代,马克思又利用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之父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的劳动价值观点,创立了以劳动二重性为中心的劳动价值思想,并以这种思想来考察资本和劳动两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他从市场交换中发现“商品就其本身来说,是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语言的限制的。它们的共同语言是价格,它们的共同性是货币……,在他看来,整个世界都融化在其中的那个崇高的观念,就是一个市场的观念,世界市场的观念。”〔3〕但劳动价值思想要求的是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是一种等价交换或平等要求,按照这种要求说明不了等价交换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即利润是从哪里来的。
这样在60年代,马克思又在劳动价值思想的基础上,发现资本家的资本同劳动相交换,他看中了劳动力商品在使用时所生产出来的价值要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个大于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产阶级学者们概括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现象形式,并用这种思想考察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资本论》这部划时代的科学著作的序言中马克思写道“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从其背景、思路、结构和因素中可以这样理解,他这里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实际上是当时自由竞争阶段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即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仅《资本论》第1卷1章中就有19处讲到“商品世界”,马克思在这里讲到的“世界市场”和“商品世界”其实就是市场经济问题。在这种研究目的指导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和劳动这种生产关系的科学分析,从而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同时找到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相互斗争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所以,对这种著作不仅应视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著作,同时也应视为是一部市场经济学的科学著作。
二、《资本论》是描绘世界各国一般市场经济系统的结构蓝图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创作了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资本论》;有趣的是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一书中认为“经济学家谱显示了现代经济学的血统”〔4〕而且他们声称马克思是经济学界的“巨匠”是“智慧大师”是“伟大人物”。〔5〕众所周知,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经济思想,他还认为,每一历史社会的产品分配及其阶段“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6〕并以此来构建其理论结构。130余年后,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俩人在《经济学》一书中这样认为,在所有经济社会都必须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所以可以说,在理论渊源关系上《资本论》是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科学的理论“基因”。现在让我们在这里将《资本论》与《经济学》作一结构的比较分析:
1.《资本论》是论述资本的,论述资本生产的;而资本只有带来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这时资本才是本来意义上的资本。所以,《资本论》的第1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 即暂时抽象掉交换过程或流通过程的纯粹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资本“生产什么”——生产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生产”——经过劳动过程和增值过程相统一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进行生产;“为谁生产”——资产阶级的整体。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动机和目的就是剩余价值,从这个意义讲,《资本论》第1卷是本体结构。
2.《资本论》第2卷是在第1卷的基础上,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结合起来并重点研究流通过程。这时资本“生产什么”——生产生产资料商品和生活资料商品,并把这两种商品中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出来,所以,流通是生产或流通的生产;“如何生产”——两大部类产品的生产及其价值在内部交换和外部交换,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进而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等生产;“为谁生产”——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全体消费者。资本是一种自行增值的运动过程,它只有在一定的空间时间的运动过程中才能生产和实现其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资本论》第2卷非常讲究资本运动过程, 用现代话讲它是一个运行过程或运行结构。
3.《资本论》的第1卷分析了直接生产过程,第2卷又分析了包含生产过程在内的流通过程,第3 卷则是综合分析包含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在内的分配过程,即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这时资本“生产什么”——生产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即平均利润、利息和地租;“如何生产”——经过各种职能资本和非职能资本的内部竞争和外部竞争所形成的生产价格、市场价格。这时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超额利润;“为谁生产”——为工业、商业、银行等资本家以及资本化了的土地所有者生产,从而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可见《资本论》第3 卷则是一个分配过程或调节结构。
4.《资本论》的第4卷是文化结构。 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坚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分析方法。他在分析完了《资本论》1到3卷的经济基础后,接着对其上层建筑进行分析;同时马克思把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全面认识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理结构。从学说史上看,每一阶段及其阶层的经济学家无不为其本阶级的生产发展和财富增长而制造舆论,资产阶级是这样,无产阶级也是这样。马克思为了彻底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除了在《资本论》1至3卷评述了资产阶级学者的思想,体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特点外,还在《资本论》的第4 卷专门剖析了资产阶级的各种经济思想,即资产阶级的经济文化思想。这时精神“生产什么”——通过理论思维活动的特有方式为政府提供了各种政策的理论依据,如工厂法、卫生法、儿童保护法等;“为谁生产”——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等。
三、《资本论》是市场经济结构中基本因素组合的理论模式
对《资本论》1至4卷的逐卷结构分析表明,每一卷的结构都有若干基本因素。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形有体的,因此我们这里试用“形体”对上述4卷结构中的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因素归纳如下:
1.主体因素——法人。经验告诉我们,一切社会经济现象都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经济现象同样如此。从斯密的“经济人”到马克思的经济范畴“人格化”,到当代日本人讲的“经济动物”,再到我们经常讲到的“企业法人”或“经济法人”,这些用语给我们一个最基本最普遍的启示是:市场经济是人本经济,或者是以人为主体的经济。
当然经济学上的人同文学的、法学的、心理学或社会学上的人不同,作为经济学上的人他是同商品结合在一起,故简称为“商人”。对于这种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写得比较清楚,他说“商品自己不能到市场上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就是说每个方面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转让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7〕在这里马克思从商品讲到商人再讲到法人。
“法”是上层建筑而不是经济基础,所以,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显然不应仅指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三资企业”,而且还应指这些企业中的法人,所以在领导方法或工作方法上要抓住“人”——厂长或经理。目前我国实行的厂长或经理负责制,就是对于法人主体的最好说明和确认;人们不时地困惑甚至焦躁“产权主体模糊”或“产权虚置”等等说法,就是呼唤“法人”的一座回音壁。
2.客体因素——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分析开始一直解剖到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在逻辑体系上每一篇、章、节乃至每一目的开头都从商品分析开始,或从商品使用价值开始或从商品价值开始。在马克思看来,尽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各种各样的资本、利润、利息、证券等价值的表现形式,但其基本形式还是商品和货币,说到底还是商品形式。各种市场无非是依据普通商品和货币商品在一定时空的转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商品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复合体。《基尼斯大全》1986年版记录有23万种商品。资本主义企业或政府都是做商品的文章的,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从商品二因素去生产、经营和管理。政府机构设置上有一些机构是专门管理商品使用价值因素的,如标准局、质量局、检验局、海关总署等机构就是这样;还有一些机构是专门管理商品价值因素的,如财政局、税务局、银行、保险等机构。从个别企业中还会看到,商品价值(C+V+M)中的C+V是成本价值, 它是市场经济中的一条重要的经济界限。对此资本家比任何人都关心成本价值,M 分解为利润和税收,作为利润价值这是资本家生产经营的动机和目的,他自然比任何人更关心利润价值;至于税收价值才由政府强制地无偿地征收过去。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百分之八十五来自于汽油、香烟和各种酒类。有趣的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经济组织也好象是按照商品二因素建立起来的。关贸总协定主要体现为商品使用价值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主要体现为商品价值因素。所以市场经济尽管千头万绪,但是在理论思维上只要始终抓住商品,我想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3.载体因素——企业。根据马克思的说法,人类社会各种生产主要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在企业,人口生产在家庭。由于城市的特征和作用,城市最适合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商品主体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流动与活动的载体,主要是城市中的企业尤其是生产性企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几乎到处用“工场”、“工厂”或“工厂制度”说明资本生产力发展和劳动资料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过程和特点。他在机器和大工业中还专门观察了客体——劳动资料同主体——劳动者在工厂内部的结合形式、状况和特点。
按照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性质、特点和状态,这种空间载体可分为不同的空间等级,一级是正如前面讲的企业、家庭和城市,另一级则是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如关贸总协定等三大经济组织。众所周知在近现代历史上,两位犹太人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爱因斯坦一改牛顿的时空观,在自然科学中开创了新时代。马克思在社会经济科学上的两大发现开辟了人类新纪元。在时间空间领域内他用统一的时空观,全面考察了资本循环运动如何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使资本价值运行得以生存、扩大和增殖。人们追求的债券、期货等时间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就是对经济科学上的时空观的一种具体运用。
4.实体因素——规律。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是有规律的,作为市场经济活动必须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特别是商品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办事,用“看不见的手”来组织一切、管理一切和指挥一切的经济活动。从这个意义讲,市场经济是一种规律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体是商品而运行的实体是商品价值。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这里,商品的价值突然表现为一个处在过程中的、自行运动的实体,商品和货币只是这一实体的两种形式”〔8〕作为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经济规律都是客观的,是本质的东西。但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价值规律是本质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它同时又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即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或生产价格表现出来。与价值规律密切联系的还有货币流通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组成规律体系一起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这些规律的共同作用,最终使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得以稳定、协调和有序地向前发展。
经济规律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垄断价格或哄抬物价,就是人为的负面作用;而人们适当地利用价值与价格的背离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或生产、生活,这是人为的正面作用。记得斯大林、毛泽东曾经讲过价值规律是个很好的学校和伟大学校,但现在还不能说我们已从这座学校学习合格了,毕业了。在已经取消指令性价格的条件下,我们如何在市场经济中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这是我们面临着的一个崭新课题。
5.文体因素——法制。这里的文体是指市场经济各种文化形式。经济关系实质上是利益权力关系问题。由于人们的阶级立场、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的不同,很难自觉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大量事实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说过,只要是搞商品生产就必然地产生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而马克思一家却以莎士比亚作品为“圣经”,所以他非常推崇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资本论》著作引述了莎翁《雅典的泰门》的一首自白诗,就是以形象思维形式来揭露和鞭挞货币拜物教或拜金主义,它今天对于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文化体系中主要是理论文化和法制文化,正确地制定、实施这些文化,有利于统一人们的经济思想,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阐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明确地讲到了这一点。他说“1833到1864年的英国工厂立法史,比任何东西都更能说明资本精神的特征!”〔9〕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中的一个阶段,资产阶级都用各种法律法规以维护资本生产和经营,并形成“完整的工厂制度”。*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2页。
〔4〕〔5〕〔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下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3、1290~129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424~425页。
〔7〕〔8〕〔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176、309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