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板书和多媒体技术的分析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板书论文,多媒体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语文教学也升级为“现代版”,“三尺讲台,一根粉笔”的传统模式,被“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所取代。光线暗下来,屏幕拉下来,课件打出来,文字、图像、声音、影像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使语文课堂既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但是,随着“放映结束,单击鼠标退出”一行小字划过屏幕,打开灯,拉起幕,退出方才的万千声色,看着空白的黑板,心里好像缺少点什么……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现状
1.满足于多媒体教学带来的感官刺激,过大的信息量使学生有深刻记忆的东西太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大多数教师的讲课节奏明显加快,传递的信息量也成倍增长。虽然课堂内容丰富了,但上课时学生往往目不暇接。一堂课下来,留下最深印象的只是最直观的图像和影像,而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一环的“品味感悟”却成为多彩画面之后的奢侈。这样的课堂虽然足够丰富,但是缺少撼动人心的情节,缺少能直达学生内心深处的“电波”。
2.人机对话取代了师生交流。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以情动人的过程。语文教学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教师走近学生的心灵架起了宽阔的桥梁。但是如果教学过程变成“看屏幕、记笔记,听老师读屏幕内容”,那情感交流就无从谈起了。如果教师一味地受课件支配,仅为追求多媒体的形式而牺牲了原本个性十足的讲授,放弃了与学生交流情感的机会,最终必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减少了教师随机发挥的灵活性,课堂气氛呆板。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课件一旦成型,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逐一放映,往往会减少教师们兴之所至的连珠妙语,整个课堂程序化有余,灵活性不足。课堂面对的是有极多奇思妙想的学生,这样就很难满足学生参与课堂的愿望,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多媒体教学的热情过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和思考多媒体的局限。如何取长补短,使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有机组合,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营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切实有效的教学氛围,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二、板书与多媒体各自的优势
板书和多媒体在教学中各有优势。板书灵活性强,能与各个教学环节严密吻合,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也不受课前教学设计的限制,具有随机应变的优势;而多媒体则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视听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美观、活泼。
1.可以发挥板书优势的环节
(1)字词的示范。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板书的教师也一定能给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当教师挥洒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时,学生一定会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股由衷的敬意,从而更深切地体会到汉字的魅力。不仅教师的手写字会让学生倍感亲切,教师的书写态度也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而放弃板书,因为只要学生们还在写字,教师就应该为他们作表率。
(2)文章布局的展示。有人说,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加深听课印象。好的板书设计是从文中选出关键性的词语,展示课文的内在逻辑,由此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教师在分析文章时,可以随着讲解的进度把文章布局标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以板书形式呈现的文章布局图因为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可以较长时间保留在黑板上,对于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也有铺垫作用。
(3)提问、讨论的总结。板书的内容可以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而随意增加,因此,它比多媒体更适合于课堂提问和讨论等环节。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精彩的发言。这些发言和问题完全可以记录到黑板上,然后再逐一讨论,这比播放事先准备的课件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可以发挥多媒体优势的环节
(1)情境创设。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文字把读者领进丰富多彩的世界,选入教材的课文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如果能在课堂上恰当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效,则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体会,去感悟。相对于板书,多媒体所展现的色彩鲜艳的图画、悦耳动听的声音、生动活泼的动画等,更能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拓展。在知识拓展这一环节,有了多媒体可以适当加大知识拓展的数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介绍课外文章时,配以文字朗诵比单纯朗读的效果要好得多。多媒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这是传统板书无法相比的。
(3)作业成果展示等环节。很多老师会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帮助理解课文,在讲课时也会通过讲评预习作业,巩固知识。优秀的作业可以利用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扫进电脑制成课件展示,这样的效果比老师在前面展示,学生远远地观看要好。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预习的效果也会不错。
三、课改背景下板书、多媒体的新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板书和多媒体两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主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几条规律,以期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用多媒体拓展知识,用板书理清思路。在学习《春》一课时,我先用课件展示了杜甫《绝句》、白居易《忆江南》、王安石《泊船瓜洲》、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写春的著名诗词,这既节省了板书抄写的时间,也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多的期待。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我用课件展示描写富春江美景的诗句,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同时,我也利用板书为学生描画了这两课的“导游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语文教学虽然不主张过多的条分缕析,但是课文作为例子,其合理的布局、详略的安排都应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板书可以在这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用多媒体直观再现,用板书归纳整理。在学习《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情节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了几幅集中反映主要情节和人物的画面,使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有更直观的把握,他们仿佛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兴趣盎然。而在归纳人物性格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逐步分析概括,用板书记录分析的过程,直至让整个人物形象都丰满起来,充分实现了自主学习。于是,孔乙己和胡屠户这两个经典小说形象便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用多媒体展示作业,用板书解答疑难。在学习《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景物描写较出彩的古文时,我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相应的图画,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上课时根据课前精选的图画作业,疏通字词、翻译课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文言文时,字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先疏通课文,剩下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我把这些疑难问题一一记录在黑板上,然后通过合作学习逐一解决,用板书写下答案。这个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的过程。
4.用多媒体渲染情境,用板书记录发言。在学习《海燕》一课时,我先播放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并辅以相应的图片,学生深受震撼,后面的环节进行得非常顺畅。在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电影《骆驼祥子》中与课文相对应的一段,看着祥子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地拉车,在暴雨下艰难地行走,学生们感同身受,对文章的理解也加深了。
课堂讨论“你能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好天气,祥子是否有好命运”等问题时,我把学生的精彩发言一一记录在黑板上,发言的同学很受鼓舞,其他同学在他们的启发下也能畅所欲言,讲得头头是道。我只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板书和多媒体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二者的结合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有自身的基础。二者如能实现优势互补,语文课堂必将丰富而有实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各个环节之间如何紧密衔接,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细细琢磨。只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让语文课既丰富多彩又直达人心,既紧凑有序又灵动活泼。这样的语文课,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才是将科技含量与人文精神巧妙结合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