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黄河截流问题的总体策略_黄河论文

解决黄河截流问题的总体策略_黄河论文

解决黄河断流问题的系统整体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方略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黄河系统的内涵、特点及可持续利用系统整体观

1.系统的内涵 系统是客观世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中,或者是思维领域,系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系统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黄河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它是一个自然系统,随着人们对黄河水的开发利用就构成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为一体的复合系统。系统的边界可确定为整个黄河流域,因为流域内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都与黄河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作用。黄河系统是由自然要素(黄河的水资源、河道、植被、气候、土地、地貌等)、经济社会因素(人类活动、黄河水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水上交通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境内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区, 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河,居世界各河流中第七位。黄河流域面积75244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亿多,耕地近2亿亩, 林地近1亿亩,草场近20亿亩。黄河流域是我国能源富集地区,上中游地区和干流河段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地区石油资源富有,是我国的重要开发区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百年来,滚滚奔流的黄河水哺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黄河作为沟通东、中、西三大地带天然纽带,与长江开发轴带,沿海开发轴带一起形成了支撑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生产力布局。黄河担负着流域内及下游沿黄河地区1.4亿人口,2.4亿亩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及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人们在漫长的开发利用黄河水的过程中,由于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关系处置失当,出现了生态恶化、水体断流、泥沙剧增,使蕴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母亲河陷入了水资源枯竭的境地,严重威胁着黄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正如江泽民总书记考察黄河的讲话指出,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治理好黄河水害,利用好黄河水资源,建设好黄河生态环境,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3.系统的特点 (1)整体性。 黄河可持续开发利用系统是黄河水资源、黄河流域的植被、地貌、矿产、土地等资源和条件,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乃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组成的系统有机整体。为此,对黄河的整治和开发利用,必须从系统范围(流域)内的所有要素的整体考虑,去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处理各要素间的关系、矛盾、问题,也就是总揽黄河整体,进行整体布局、整体开发、整体治理,才能获取系统工程整体大于部分的功效。而不能以各要素为单元,分散行事,把各要素机械地加以组合。

(2)复杂性。从黄河的组成要素(自然、经济、 社会)看就体现了明显的复杂性,从地域分布看,黄河的上游(内蒙古托克托县以上)长3472公里,由于河道特点不同,可分为河源段,大部分流行于3000—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河道迂迥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草滩、河水较清,水流稳定。峡谷段总的特点是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峡窄崖陡,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冲积平原段,沿河所经大部分为荒漠和半荒漠区域, 气候干燥, 引黄灌溉耗水巨大。 中游(托克托到孟津)长1122公里,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等重要支流。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源地,年输沙量占全河的89%。下游(孟津至入海口)长874公里,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缓慢, 泥沙淤积十分旺盛,一般河床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从径流和补给看,黄河年径流量480亿立方米,水源以雨水补给为主, 一般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约占全年径流的70%—80%。含沙量为世界各大河之冠。

从黄河水在工业、农业、城市、农村开发利用过程中经济、社会、技术情况也表现出了其复杂性。为此,在可持续开发利用黄河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复杂性,从各地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发利用。

(3)综合性。在黄河的开发、利用、治理、 保护中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综合性,系统运行过程的综合性。因此,要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性开发利用,必须用系统的综合观点,对黄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实施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综合布局,综合治理,综合保护,综合协调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综合功能。

(4)开放性。 黄河系统总是处在由量变到质变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它是开放的,时刻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进行新陈代谢。如人们种草种树,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黄河的泥沙;人们利用黄河水修筑水库,发展电力,灌溉农田等都体现了系统的开放性。

(5)动态性。 黄河系统的动态性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的数量在时间与空间上总是在不停的变化中,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气候等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中,人们对黄河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过程也永远处于不停的变化中。因此,在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中,一定要随时掌握黄河的动态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4.系统的整体观 所谓黄河整体观就是人们设定、构建、创造关于黄河系统整体的基本看法或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体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206页。 )这里指出的黄河系统的整体观也不是一种新的思维教条, 而是解决黄河断流, 实现黄河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一种战略性方法。黄河系统整体观的核心问题是整体与部分以及整体中部分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整个黄河流域与上游、中游、下游关系,以及黄河流域整体内上游、中游、下游之间的关系;黄河流域自然、人文的整体与黄河水资源、气候、植被、地貌、土地、河道,以及开发利用黄河水的水库、电站、灌区,工业、城市、居民用水等之间的关系。黄河流域整体内的水资源、气候、植被、地貌、土地、河道与人类开发黄河的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其关系具体表现为:

(1)“多面共存”的关系性。 即组成黄河系统整体的各部分(要素),虽然因为有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共存于黄河系统整体中,但就其实质而论,彼此是相互独立的。如黄河的上游、中游、下游,水资源、植被、地貌、土地等都是相互独立,其中每一部分(要素)都具有其他部分不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能被其他部分完整代替的。如植被在流域中起着保持水土、涵养水份、静化空气、保护生态的作用,是土地、地貌等要素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系统整体中要注意发挥好各个部分(要素)的作用。

(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关系性。 黄河系统的整体具有各个组成部分(上游、中游、下游,水资源、植被、土地等)都不具有的质的规定性。黄河系统是指整个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而言,而不是某一部分(要素)。黄河整体的功能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而是黄河整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

(3)“部分大于关系”的关系性。 组成黄河系统整体的各个部分(要素),对于系统整体的定义或价值,大于存在于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各种关系网络。而且在黄河系统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出现“故障”,都会导致系统整体某些功能的丧失。如植被破坏会导致黄河泥沙量的增大,河床抬高,水库淤积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影响。再如超量利用黄河水,导致黄河断流,使黄河应有功能减少或丧失。

(4)“虽有合,而实为二”的关系性。 存在于黄河系统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差异、对立关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同一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黄河流域系统整体与上游、中游、下游,以及上游、中游、下游之间有差异,流域中河道、植被、气候、土地等部分(要素)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此,在开发利用、治理保护黄河时要因地制宜。黄河流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其统一和同一的关系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就是我们在开发利用黄河水的过程中必须从黄河系统整体出发发挥好它的统一性与同一性,协调好各部分(要素)之间关系,使它的运行成为一个系统整体。

二、黄河断流系统剖析的整体观

黄河断流世人瞩目,社会公众关注。据报道自1972年以来,黄河断流的河段和时间不断延长,问题十分严重。70年代平均断流河长242 公里和15天;80年代为256公里,断流最长1981年达36 天; 90 年代达到427公里,107天,1997年长达226天。

黄河断流使黄河的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给豫鲁两省广大地区带来严重灾难,大约有3000万亩农田需黄河水灌溉,由于断流使得大面积农田减产或绝收。黄河断流引起河道萎缩和滩区土壤沙化。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持区的淡水资源和与其相伴随的泥沙资源、各类营养物质的补给断绝,在海水入侵,土壤盐化沙化的作用下,生态环境加剧恶化,造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同时还极大地影响黄河及三角洲的开发与一些大型工程的正常运作和引用黄河水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地分析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

1.缺乏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整体规划,疏于黄河系统的生态整体建设。黄河中上游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缺少流域生态系统整体规划(计划),加之人们生态意识淡薄,生态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从黄河系统整体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1)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土地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就有4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输沙量达3700吨。每年被雨水冲走的土层厚度就达0.2厘米至11厘米,严重的地方可达2—3厘米(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400年),成为黄河的主要来沙区。黄河上游的青海省黄河流域内的水地流失面积750万公顷, 东部干旱山区坡耕地平均每公顷流失表土30—60吨。由于水土流失,加剧了黄河的泥沙,致使黄河不得不耗费200亿立方米水输沙入海, 减少了黄河的可用水量。

(2)草地退化面积扩大。目前青海省黄河流域内草地面积413万公顷,其中沙化面积113万公顷,每年在以4万公顷的面积在扩大。据专家对黄河源头地区3.8平方公里面积卫星遥感照片判断,80— 90年代 草原平均退化率比70—80年代增加1倍多,荒漠化年平均增速率则由70 —80年代的3.9%剧增至80—90年代的20%,呈现逐年加快趋势。

(3)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青海省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发生15次。山西省十年九旱,去年秋季以来至今没有下一场透雨。

由于生态恶化,使黄河源头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大大下降,加剧了黄河的干旱缺水。黄河上游部分河流湖泊萎缩或干涸。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测得青海湖最大水深为37.5米,1961年兰州地质所测得最大水深为28.7米,53年间下降了8.8米,平均约每6年下降1米。 据青海湖水文站近30年的实测资料表明,1956年到1985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6米, 平均每年水位下降10.2厘米。1997年青海湖水位较1908年下降了11.12米,年平均水位下降12.49厘米。1988年以来, 黄河青海段年水量比正常年份减少23.3%,共计减少水量250亿立方米。 黄河径流的减少致使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蓄水量大幅度降低,1997年水量已降到5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比严重缺水的1996年还少14.2亿立方米。

2.缺乏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系统整体开发规划,过度滥引,低效利用。1990年资料显示,在黄河流域内建成大、中、小水库3147座,总库容量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2处,提水工程2.9万处,下游两岸引黄河闸94座,虹吸29处,还建成了“引黄入卫”、“引黄济青”等工程。在建的李家峡、大峡、万家寨、小浪底四大枢纽工程,总库容126.5 亿立方米。这样在黄河上建成的总库容就达到700.5亿立方米。就是把480亿立方米的黄河径流全部存起来,水库库容还空着220.5亿立方米。 这明显是缺乏系统整体开发规划,导致了过度滥蓄滥引黄河水的后果。国家计委曾批准黄河最大的可利用水量为370亿立方米,剩余的210亿立方米水用于下游干流河道流沙和生态用水,但目前入海水量只剩下170 亿立方米。在被利用的黄河水中,农业灌溉用水达270亿立方米, 约占黄河用水量的90%,而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这样就有162 亿立方米黄河水白白被浪费掉了,占到了黄河总用量的50%以上。

3.缺乏黄河水的系统整体(统一)管理,沿黄地区基本是各自为政,各行其事,都把黄河水当“唐僧肉”吃。黄河虽设有一个管理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作为国家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并没有统一调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的权力;只受命全额管理黄河下游水资源,而上游仅为限额管理。黄河上中游水量调配则由黄河上中游调度委员会管理,而这个委员会一年只开一次调度会。一条黄河,在管理上被人为的截为两截,而两个部门的功能和管理目标各不相同,黄河水资源管理注定很难上下协调,统一管理。

1987年国务院曾对黄河水出台过一个分配方案,可什么时候引提,引提多少,两个管理部门都控制不了,缺水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引提,这种抢水心态和做法,使黄河水资源配置愈发失衡,加剧了缺水和用水的矛盾。

总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水资源的过渡引提利用,缺乏水资源的系统整体统一管理,三者叠加是导致黄河断流的基本原因。但追其根本,问题在于黄河流域从生态建设到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到水资源的调配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整体,缺乏黄河流域总体布局。如果黄河流域有一个总揽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的系统工程,就不会搞那么多水利工程过度引提黄河水,就不会遭致环境的严重破坏,就不会各自为政,抢吃“唐僧肉”,就不会导致黄河水断流。

由上我们应该反思,一是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的系统整体性,破坏其中某一部分(要素),必将引起连锁式的破坏,最后也会破坏到流域人类自身的主体。人类只是生态的一部分,并不是大自然随心所欲的主宰,我们对黄河的索取必须有“度”的限制,在“度”的范围内开发利用黄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这是许多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发展模式,现在这些国家都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失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黄河的文明应升华到以生态为基础,对黄河既利用又保护,既索取又给予的和谐相处的境界上来。

二是高度重视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整体性。对流域内九省区的农业、工业、城市、农村用水从总体上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调配,实现黄河水的用需平衡有余和可持续利用,发挥黄河的经济、社会、生态整体效益。

三是要高度重视黄河管理的系统整体性。要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融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黄河水可持续利用的系统整体方略

1.树立黄河生态系统整体观,把治源与治流相统一,上下结合,点面协调,治本为主,辩证施治,建立良性生态环境。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观点,黄河流域生态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源头的生态破坏了,全流域都会受到影响,同时,黄河流域的特性决定经济的系统性,源头(上游)经济与中、下游经济也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为此,必须从流域的系统整体出发,种草种树,发展绿色植被,把治源与治流相统一,重在治源,治上(游)治下(游)相结合,以治上为要,治点与治面相协调,以治面为基础。不能强治流弱治源,强治川弱治山,强治点弱治面,应以治本为主,辩证施治。使流域绿色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以发挥森林涵养水份,防止水土流失,削弱和滞后洪水,净化水质,适当增加降水等功能。营造黄河流域的生态“小气候”,形成上中下游共同投入,共同建设的机制和格局,建设一个良性的黄河流域生态系统。

2.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黄河管理机构,对全黄河水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使其成为一个管理的系统整体。建议由国务院领导牵头,在原黄委的基础上由黄河流域九省参加成立黄河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应有以下机构体系:(1)强有力的统一高效行政管理职能;(2)工程立项、评估、质量审核监督体系;(3)灾害监测预测预报、评比和抢险体系;(4)高水平的科研咨询体系。尽快改变目前的多龙管水,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理顺沿黄九省区水行政管理部门关系,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对黄河水实行严格的配额制度,使水的开发利用计划在经济、社会、生态目标之间得以平衡。在水资源管理上树立供水的商品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水,采取季节价、累进价、基本水费制,尽快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变目前廉价甚至可以说是无偿使用的局面(有人计算过1000吨黄河水的水资源费买不来一瓶矿泉水),合理确定水价,利用水价这个经济杠杆来控调黄河用水。

3.建立融节流、开源与防洪为一体的系统整体观,坚持节流与开源并重,抗旱与防洪并举。节流是当前最主要的最为见效的办法,开源是事关全局,长期而艰巨的治本之策,防洪是解决黄河洪水灾害与忧患的战略之举。节流主要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它包括水资源的合理调度、水源工程建设、配输水系统、灌溉制度、灌水方式等多内容系统工程。目前黄河引水灌溉方式基本为历史上沿用二千多年的明渠,甚至不少是土渠,平均每亩用水460立方米,效率仅为30%—40%, 与以色列有效利用率90%以上相差甚远。为此,首先必须把黄河流域农业灌溉的中心(重点)由扩大灌溉面积转移到提高灌溉效率上,要下决心关停一批低效率高费用的引水工程,要从严或一般不再新建引水工程。其次要从实际出发,本着由小到大,从易到唯逐步推广。要对渠底和侧壁进行防渗处理,在蒸发量大的地方采取防蒸发措施,明渠改暗渠或明渠加盖板,进而采用管道输水。改革灌溉方式,由大小漫灌向常规节水转变,由常规节水向高技术节水转变,采用地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渗灌,实现黄河灌溉节水100亿立方米的目标。

开源主要是外部调水,目前不少专家就解决黄河缺水提出了多种调水方案。一是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就是利用京杭运河河道,递级抽调长江下游的水调入黄河。二是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即从金沙江与雅砻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三是黄伯明等提出的“西水东调”方案,即从三峡水库上游的支流——大宁河提水注入湖北堵河(丹河口水库支流),自流汇入丹江口水库。由库区的陶岔渠首经渠道进入郑州,而入黄河下游自流。四是任慎重、李伟明提出的“四江”提水进“两湖”的调水方案,即调金沙江、澜沧江、恕江、雅鲁藏布江四江的水入黄河上游的两湖(扎陵湖与鄂陵湖)再引两湖水入黄河。对于上述方案,各有千秋,都需要做认真可行性分析与研究,再作出科学决策。本人建议应从源头调水解决黄河缺水更为现实和可行。

防洪主要是搞好黄河堤坝建设,还可考虑在黄河下游新建平原水库,有效利用洪水,补充黄河缺水和解决黄河地上河的问题。

以上解决黄河断流,实现黄河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方略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全面部署,综合施治,整体推进,方显成效,最后实现黄河流域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标签:;  ;  ;  ;  ;  ;  ;  ;  

解决黄河截流问题的总体策略_黄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