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三维目标整合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策略论文,目标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07)03-0018-04
新一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确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表述不仅是对以往传统的“知识、能力、觉悟”观点的传承,更是一种超越,反映了由过去过于重视“双基”的课程目标,转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上来。三维目标是本次新课改的灵魂与核心,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教师往往觉得有效整合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探讨三维目标在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需理清三组关系,明确四组行为动词,掌握三个具体策略。
一、三组关系(即三维目标关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各自地位及关系可以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基础地位;“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中介与核心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根本地位。
三者之间的地位及关系如图所示[1]:
上述思想政治教学中三维目标各自的地位及关系,为我们有效整合三维目标指明了方向:它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离开知识与能力开展“空对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也不能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是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以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二、制定与落实“三维目标”整合策略的四组行为动词
高文教授认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有把教学目标转换成行为目标,目标才能被观察或评估[2]。同样对制定与落实三维目标这个抽象体,也只有把它转换为具体的行为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执行,学生在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预期行为才能为教师所观察或评估。在这方面,新《标准》做了很大的突破与改进。新《标准》三维目标的分类是依据布卢姆(B.S.Bloom)的知识、技能、情感这三大类来划分的。不仅如此,在《标准》的内容目标中,三维目标尽量采用了可观察或可评估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比如,根据新《标准》,我们可以归类出下面一些常用的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情感性目标行为动词、过程与方法目标行为动词[3]。
上述关于内容目标中行为动词的界定,为制定与落实《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提供了一般性的策略。
1.在备课过程中
(1)要善于把抽象的三维目标转换为若干个具体的、便于观察或评估的行为目标(即用可观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的内容目标)。而要制定可观察的行为目标,就必须把可以随意推论的动词(如知道、了解、理解、运用等)转换为能对学生的行为做直接观察的动词。如模块1(经济生活)中关于“股票、债券、商业保险”这一知识点,在设计行为目标时可以这样进行表述:A.学生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总结出“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的异同点。B.学生能解释“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的回报形式,并得出“不同的投资行为都是一种价值增值,都有一定的风险”这个结论。C.每个学生制定一项家庭投资或贷款投资经营的方案,并讨论与交流这个方案,养成家庭理财观与创业投资观。
(2)要准确把握表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表述。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可明确告诉人们学生在学习后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它主要指向那些可以结果化的内容目标,主要用于思想政治学科中的知识与技能领域;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可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的表现机会,它指向那些无结果化或无需结果化的目标,主要用于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因此他们为教师在备课中设计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借鉴:教师可以根据对这两个目标所表述的行为动词,在设计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中,其针对性与自主性就会增强。如模块3(文化生活):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是一个过程性目标,而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个结果性目标。教师可以凭借对这两个目标表述的判断而有效制定三维目标的整合策略。
2.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与鼓励学生(行为主体)执行上表中所包括的行为动词,来表明或证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水平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如:上例中的关于“股票、债券、商业保险”这一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总结出他们各自的异同点,进而能解释“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的回报形式,落实这一知识点的知识性目标;同时通过让学生尝试制定(模仿)一项家庭投资或贷款投资经营的方案,来落实这一知识点的技能性目标;并通过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经营方案来落实这一知识点的情感性目标;而学生比较、总结、解释、制定、交流、讨论又是一个亲历、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又凸显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
三、三维目标整合的具体策略
1.“探究—合作”整合策略
所谓“探究—合作”整合策略是指教师针对政治学习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初步结论、讨论交流、教师价值澄清、得出最后结论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体验、活动过程中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该策略的依据是鲍勃·郭温发明的V形层级图理论[4],该理论揭示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即围绕探究主题,借助V形图中的行动程序(过程要素:记录、转换、解释、评价等)实现其所列的思维活动结果(结果要素:概念、理论、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可见,它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模型,能够指导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其具体操作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得出初步结论——合作讨论交流——教师价值澄清——达成目标(形成一定的理论、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以模块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目“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为例:
(1)创设情境,提出焦点问题。
情景一:现在我们知道石油的价格不断攀升,假如你是一家石油公司总裁,你会怎么办?并说明理由。
情景二:“让利销售”、“降价促销”、“吐血大甩卖”——这类从厂家和商家口中喊出的字眼,其背后实质是一场无硝烟的价格战,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非常熟悉。假如你是企业的负责人,你应怎么看待与应付价格战?
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探究的问题要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环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2)围绕焦点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把各自的探究结果相互讨论、交流,形成初步结论:
A.价格变化促进调节生产。
B.价格变化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C.价格变化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在这一环节中,关键要鼓励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要有创新思维,在小组讨论中要大胆发言、辩论,在探讨中拓展思路,完善观点。教师要当好顾问与参谋,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
(3)教师价值澄清,并达成目标。
价格变化不仅有上述三方面作用,其实价格变化还会促使企业优胜劣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科技意识、效率意识、企业家意识等。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性结果进行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点评,对探究中应当涉及的而未涉及的地方加以补充,启迪思维,拓展思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合作”整合策略
所谓“自主—合作”整合策略是指在明确学习主题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收集相关材料、撰写小论文、演讲稿等;课中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反馈、教师点拨、评价而达成三维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该策略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源于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主体与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内部认知的加工过程,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构建。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与意义重建,提倡自主、亲历、合作与分享等学习方式,以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是:课前,学生围绕主题,自主阅读教材、收集材料,撰写论文或讲稿;课中,教师点拨、学生分组讨论,质疑问难,并推选代表演讲;教师评价,组织检测,学生达成目标。
以模块1(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确定“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这一主题,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材料,并通过查阅报纸、书籍、上网、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材料,并撰写讲稿;课中,分四组讨论、质疑、交流、反馈,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综合与完善讲稿,并推荐一位代表上台演讲;之后,教师依次分析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最后,教师做出评价,组织检测,并虚拟条件,让学生制定一份消费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达成三维目标。
3.“接受—分析”整合策略
所谓“接受—分析”整合策略是指教师通过设置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造成价值冲突进而达成三维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此策略的理论依据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要在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立起有意义的、实质性的联系,从而理解新知识的意义。而实现有意义的政治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必要的与学习政治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引导性材料,以帮助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中建立起新、旧政治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进而达成三维目标的整合。
该策略的操作模式是:设置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材料——分析、讨论,造成价值冲突——达成目标。
以模块1(经济生活)中“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为例:
(1)设置先行组织者。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三知识(生产力的含义与内容、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等)。
(2)呈现学习材料。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学习的目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共同发展的原因。
(3)学生分析讨论,产生价值冲突。
A.公有制的含义、表现形式及他们各自的地位与作用。
B.其他经济成分的特点与作用。
C.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生产力状况。
(4)建立联系,达成目标。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原理,得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共同发展的原因。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在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这个上位关系的基础上,建构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共同发展的原因”这个下位关系的,比较好地体现了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本次新课改的灵魂与核心。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不仅取决于广大教师认识深入的程度,更取决于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整合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