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成绩论文_张登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成绩论文_张登堂

山东省寿光市侯镇实验小学 262724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要实现好这个目标,我们语文教师,要勇于革除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和谐而生动的语文课堂里,轻松学习,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堂 兴趣 探究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可是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许多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走进课堂,要么把教学内容全盘托出,不分轻重,不分主次,全倒给学生;要么捧着教学参考用书,照本宣科,乱侃一通。结果是一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学生心身俱疲,教与学的过程没有达到和谐统一,收效甚微。毋庸置疑,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学语文,要提高语文素养谈何容易?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教师操控着,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说的机会,没有实践的过程,难怪学生听、说、写的能力总是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服务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的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思、有所表达,有所收获。在教学中我坚持尝试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并做到边读边思考,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胳为抓手,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在教学《将相和》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先重点讲解和分析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让学生掌握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分析课文的层次,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的品质和性格的读书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突出了教学重点,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思维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内在的联系在人脑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的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教学就是通过设疑、解疑这个过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去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认真思索,在解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所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时机,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提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看出,衡量学生的学习不再完全是考试成绩多么优秀,课本知识掌握得多么牢固,而是注重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看他提出问题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有效训练中得到真正提高。

三、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改变学习方式。建立探究型学习方式是今后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学习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和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探究的实质就是创新,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这个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首先要敢于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敢于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笼,引导学生破除重书本、轻实践,重统一标准、轻个性发展,重知识积累、轻知识迁移,重继承、轻探究的传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怀疑书本,不依循于常规,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独立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和新发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创新的机会,及时捕捉学生探究、创新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从自己探究、创新的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我一方面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去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又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学时围绕“船长命令儿子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展开讨论,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提出质疑:“船长命令儿子跳水,这不等于逼一个不谙水性的孩子走绝路吗?”此时,我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想想看有没有比船长这个办法更好的办法?”这一下子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有的说把船帆赶快升上去,让孩子顺着船帆滑下来。有的说让水手们扯起鱼网,让孩子跳到鱼网上。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去分析、判断究竟谁的办法好。让全班学生带着悬念和强烈的求知欲去读书。当读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等语句时,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讨论并认识到:事情发展到现在,时间就是孩子的生命。我又及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孩子脱险?全班同学一致认为“跳水”最好。进而引导学生探询思维的过程,让他们说出自己想法的全过程。同学们都认识到: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升船帆”更加重了桅杆的摇晃,不但不能救孩子,还会使孩子更快地掉下来。这些办法都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使孩子化险为夷。这样,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又把问题解决了。与此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论文作者:张登堂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  ;  ;  ;  ;  ;  ;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成绩论文_张登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