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主体检测工作是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客观、公正地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保证。对主体整体结构的检测主要包括砼强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对砼的检测可采用回弹法、钻芯法、后拔出等方法来推定砼强度;砼回弹法检测因技术成熟、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方便快捷而被广泛应用。是我国工程检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方法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回弹法在建筑工程砼检测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回弹法 碳化值测量 规范操作 问题分析
一、检测数量的问题和分析
1.1在按批量检测时,《回弹法检测砼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4.1.3规定:按批进行检测的构建,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建的30%且构件数量不得少于10件。当检验批构件数量大于30%,抽样数量可适当调整,并不得少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小抽样数量。
1.2《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3.3.13规定按建筑结构按检测批检测时抽样的最小样本容量不应少于表3.3.13的限定量。其目的是保证抽样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
二、规范操作,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可靠
2.1回弹法本身是一种科学的检测方法,行业也专门制定了相应的规程。检测人员是否规范操作,用力是否均匀,是否垂直于结构或构件表面,将直接影响回弹值精度。因此,加强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责任心,严格按照检测标准操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回弹法检测的精度。
2.2检测前必须进行回弹值的率定试验,在洛氏硬度HRC为60±2的钢砧上分四个方向进行,且每个方向弹击前,弹击杆应旋转90度,连续向下弹击三次的稳定回弹平均值均应为80±2,否则仪器必须进行调教或校验。在大批量回弹法检测时由于现场环境以及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延长会对仪器的精准度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检测数据结果偏离实际值。因此,在批量检测时,因随身携带标准钢砧,以便随时进行率定检验,适时更换,从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仪器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检测数据和结果,只有保证回弹仪在检测过程是符合规程要求的,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精确性。
2.3测区的正确选择,依据规程取一个结构或者构件混凝土作为评定混凝土强度的最小单元,至少取10个测区。对于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米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测区宜选在两个对称可侧面上,当不能布置时,也可在同一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重要部位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区,测区面积不宜大于0.04㎡。相邻测区间距不应大于2m,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
2.4检测面的处理,依据规程要求,测区表面应为混凝土原浆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以及蜂窝,麻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日常检测中经常会遇到浮浆或麻面的构件,检测前必须用砂轮等工具进行磨平,去除粉末和碎屑,否则会影响仪器,使检测数据产生偏离。此外还应保证检测面干燥,因为受潮会影响其表面硬度,应待其干燥后在进行检测。
2.5碳化深度值的测量,值应采用浓度为1%-2%的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已碳化和未碳化界线清晰时,应采用碳化深度测量仪测量其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并应测三次,每次读数精确至0.25mm;取其平均值。并精确至0.5mm。应在有代表性的测区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数不应少于构件测区数的30%,因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构件每个测区的碳化深度。
2.6回弹法检测,检测时回弹仪应始终垂直于混凝土检测面,并缓慢施压不能冲击,否则回弹值不准确。测点应在侧面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近距离不宜小于20mm;测点距离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mm;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应只弹击一次。另外,当回弹仪为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应先进行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修正然后再进行不同浇筑面的回弹值修正,顺续不能颠倒。
三、碳化值测量应注意事项
碳化深度值测量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因此测量过程要认真仔细。
3.1应认真清除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不得用水冲洗,否则将难以区分碳化分界线。不通水泥品种,水化后出现碳化分界线的时间不同,应在分界线清晰表现出来后进行测量。
3.2碳化深度测量要用专用仪器,测其分界线与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测量不应少于三次,取其平均值。
3.3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不应少于构件测区数的30%,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构件的碳化深度值。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mm时,应在每个测区上测量碳化深度值,这可能预示着该构件混凝土表面强度不均匀。
3.4碳化深度值应在已清楚疏松层,蜂窝,麻面的部位测量,否则将不能真实反应该检测部位的实际碳化深度,从而使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产生偏差。
四、结束语
回弹法检测砼强度虽然技术成熟、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方便快捷,但也只是间接推算砼强度,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检测精度影响因素很多,因此检测人员必须熟悉相关规范的注意事项并认真对待,针对容易出现偏差的方面,积极采取措施防范,确保检测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
五.参考文献:
【1】GJ_T 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2】GB/T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3】 李学勋.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强度与超声波声速及低应变波速相关性研究[D].海南大学 2017
论文作者:潘晓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构件论文; 测量论文; 混凝土论文; 深度论文; 强度论文; 应在论文; 不应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