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通组织创新中的市场组织创新_现货交易论文

论流通组织创新中的市场组织创新_现货交易论文

论流通组织创新中的市场组织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通组织创新是一个市场组织创新与企业组织创新并行不悖的创新过程,市场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创新的基础〔1〕。 研究市场组织创新对于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组织创新的内在动力

市场组织创新是各种形态的市场组织方式不断被建立又不断被更新的进程,它是市场交易效率的客观要求。首先,市场组织是市场效率的可靠保证。新古典经济学所设想的“无人市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现实市场中,商品是异质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交易不是在瞬间完成的并且是有费用的,况且还存在着人际关系,正因为如此,市场就必须以特定的具体的组织方式而存在,并以特定的方式实现交易。其次,市场组织创新有利于交易双方实现对最大收益的追求,降低交易费用。市场组织创新且有市场交易集中性的特征,有利于买卖双方节省搜寻信息的成本,从而有利于交易双方目标的实现。再次,市场组织创新有利于避免或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市场组织化程度与市场交易风险成反比。在无组织或组织化程度低的市场,市场信息传导灵敏度低,质量差,价格离散度大,交易双方承担的价格风险大;同时,由于交易不规范及制度的缺乏,交易双方都要冒被欺诈和毁约而蒙受损失的风险。而风险强度大会降低市场交易效率。相反,在市场组织程度高的市场,价格风险和其它风险都会降低,从而有利于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例如,现代期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交易双方以套期保值方式降低交易风险,促进了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最后,市场组织创新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市场上的商品不完全是同质的,商品专用性之差异要求有不同的市场组织方式和交易方式。例如,鲜活产品具有易腐烂变质的特征,要求快速流通,其市场组织方式采用了批发市场形态,交易方式采用现货交易;而象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具有生产季节性强、产品同质性强的特征,其市场组织方式可采用期货市场形态,交易方式可采用期货交易。市场组织方式和交易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

二、市场组织创新的表现形式

市场组织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交易集中性、交易方式多样性、交易规范化与交易分工深化。

(一)交易集中性。即交易信息密度。信息密度越高,交易集中性越强;反之亦然。交易集中性有助于降低信息搜寻费用,提高信息传导质量与时效性,减少市场交易风险,促进市场流动性的提高,降低价格离散程度。市场组织创新过程充分体现了交易集中性提高的特征:当交易只是偶然为之的时候,交易是相当分散的,由此带来的交易费用也是相当高昂的,如一匹布与一头羊的交易。尽管货币的出现解决了物物交换中的交易技术难题,并由此改善了交易效率,但市场交易信息的沟通与处理问题仍然存在。该难题是通过市场交易集中性来解决的。买卖双方主动汇集到交通便利的路口、乡村、河埠,搜寻彼此需要的货物并进行讨价还价,合则成交,不合则进一步搜寻,直到各自找到满意的对象而成交,不定时的集市由此而形成。由于买卖双方的汇聚提高了信息密度,彼此都容易搜寻到所需的对象,并能发现合理的价格。不定期集市演进到后来的定期集市,进一步稳定了集市交易,使交易集中性迈进了一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量急剧增加,商品种类日益复杂,使交易难度不断增大,交易费用也随之上涨,说明原有的综合性的集市已难以完全适应交易扩大的要求,于是,市场组织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极是市场的专业化,即出现了买卖某一系列及其相关产品的市场,如服装市场、食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鞋帽市场等,这类专业市场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市场交易集中性,使买卖双方更容易搜寻对方,搜寻信息的费用降低,交易易于规范化,减少了讨价还价的耗费,降低了受欺诈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运作从而更趋平衡。另一极是在集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经营的百货商场。百货商场适应了消费需求多样性的要求,它为消费者集中购买不同效用的商品带来了方便,节省了其购买时间。另外,百货商场的明码标价制也为买卖双方节省了讨价还价的费用。

远期合约和期货市场的出现使市场交易集中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期货市场是一种信息高度密集的市场形态,期货交易所将价格信息通过大众传媒迅速传导至各地,便于买卖双方据此决策。同时,公开竞价方式与标准化合约便于买卖双方达成交易,保证金制等现代交易制度也降低了交易风险,增强了市场流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交易集中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革新了交易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范围,扩大了市场辐射力,使一些原本影响力不大的区域市场成为全国性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因此,从一定角度看,区域市场、全国性市场、国际市场乃是一个交易集中性强度(信息密度)和辐射力逐级递增的阶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为无形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电子计算机、传真机、电报、电话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交易信息密度空前提高,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交易信息并达成交易,这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还提高了市场流动性。

综上所述,从集贸市场到区域市场、全国性市场、国际市场,从现货市场到期货市场,从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发展,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市场交易集中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交易方式多样性。现实的市场交易远非简单的钱货两讫,而是复杂的交易组合体。在当今社会,既有现货交易又有远期交易,既有现款交易又有信用交易,既有经销又有代销,还有租赁、拍卖、寄售等。但是,交易的初始形式却只是现货交易或现款交易。原始的物物交换自然都是现货交易;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最初也只有现货交易一种方式;时至今日,在小额交易中,现货交易仍是最通行的方式。但是,这种交易方式使交易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买卖双方能不能按照各自企盼的品种、数量、价格买进或卖出商品,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上的机遇,何况现货交易发出的市场信息短促而离散,增大了交易的费用和风险,尤其对于大规模和大范围的商品交易来说,采用这种方式的费用和风险会更大,有时甚至大到交易双方都难以承受。扩大的商品流通就必然要求排除现货交易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和搜寻费用。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易方式,如远期交易、信用交易等。

经销也是一种古老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的特点是商品的所有权归商人所有,经营利润和风险利润都归商人独享,但经营风险也由商人完全承担。随着大批量和大范围商品流通的发展,经营风险日益增大,某些厌恶风险的商人愿意放弃风险利润以回避市场风险,于是就出现了经销的创新形式——代销。在代销方式中,商品所有权归生产者所有,风险利润也归生产者享有,市场风险完全由生产者承担,生产者委托中间商代其销售产品,中间商在售出产品后获得经营利润,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到了近代社会,交易方式不断得到创新,出现了拍卖、寄售、自选、租赁等方式。每一种新的交易方式的创新都是对流通体系的创新,它们或降低了市场风险,或减少了交易费用,抑或两者兼有。

交易方式的创新是新的交易方式对古老的交易方式的替代。但这种替代并不意味着消除古老的交易方式,而是新旧交易方式的并行发展和相互补充。这就是为什么当今社会的交易方式千姿百态的原因。

交易方式多样性的主要缘由是:1.多样性交易需求偏好的牵引。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决策体制,交易主体必须在既定条件下,随时随地作出决策,而交易主体又具有不同的交易需求偏好,市场组织必须提供多种交易方式以满足不同交易需求偏好,唯有如此,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交易主体则根据自身的交易需求偏好选择合适的交易方式。根据不同交易需求偏好创立的交易方式主要有:①风险偏好型。现货交易是一种风险较大的交易方式,尤其是对生产周期长且受自然界影响较大的小麦、玉米等产品而言。为了满足不同交易风险偏好,市场组织在现货交易基础上创立了期货交易,使部分厌恶风险的交易者能用套期保值的方式规避风险,也能使部分风险偏好者利用投机的方式获取收益,结果是提高了市场流动性。②价格质量偏好型。有的交易者偏好价高质优的产品,而有的交易者则喜欢价低实惠的产品,由此,市场组织创立了相应的交易方式。如能满足价高质优产品需求的精品市场,它不仅提供高档产品,而且还提供全程服务。拍卖方式也能满足看重质量价格的交易者的需求。而自选、折扣销售等方式则是为了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③信用偏好型。如为促进销售而创立的分期付款方式和赊销方式,为尽快回收货款加速资金周转的现金折扣方式。④数量偏好型,如能满足大批量交易需求的批发和满足少量交易需求的零售。⑤时间偏好型。如为了节约购物时间的邮购、送货上门、电脑购物、电话购物等方式。每一种交易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某种交易需求偏好,但一种交易方式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如批零方式不仅满足了交易的数量偏好,还同时满足了价格偏好。2.交易费用推动。任何交易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的高低反映了市场效率的高低,交易费用高则市场效率低,而交易费用低则市场效率高。当一种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不断上升时就意味着这种交易方式的效率正在不断降低,交易双方所得到的收益也在不断下降。于是市场组织就需要创立新的交易方式,新创立的交易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逐渐替代原有的交易方式,交易方式由此而创新。例如,在粮食市场上,当现货交易的成本不断上升危及市场正常运作时,市场组织就创立了期货交易,期货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与风险规避功能降低了交易费用,市场得以健康发展。3.资产特征影响。资产特征对交易方式创新有较大影响。不同理化特征的产品要求有不同的交易方式。鲜活品宜采用快速的交易方式(如批发市场);低值易耗消费品宜采用自选、折扣销售等方式;高价值的耐用消费品宜采用柜台销售、展示会、交易会、现场表演等方式;小麦、玉米、大豆、钢材、原油等产品宜采用期货交易方式;大部分生产资料宜采用直销方式以保障生产的计划性。

(三)交易规范化。市场交易是产权的转移,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的利益消涨,平衡和协调交易双方的利益冲突是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市场交易规范化是平衡和协调利益冲突的基本途径,合约安排是规范市场交易的重要形式。合约安排的实质是为交易双方制定必须共同遵守的交易规则,一旦一方违反了有关规则就要受到惩罚,通过这种强制的手段排除人为因素对市场交易的干扰,降低市场交易的“噪音”。不同的市场形态,不同的交易方式要求有不同的交易规则,从而有不同的合约安排。例如,期货合约不同于远期合约。在规格化方面,远期合约对于交易商品的品质、数量、交割日期均由交易双方自行商定,无固定规格与标准;而期货合约则是在期货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方式交易的标准化的合约,对商品的品质、数量及到期日均有一定的规格,具有流通性强、交易效率高的优点。在信用方面,远期合约交易不履约的风险较大,而期货合约交易则通过交易所的结算系统进行交易,由结算系统保证合约的履行,降低了交易对手不履约的风险。在保证金制度方面,远期合约交易通常无需交纳保证金,其盈亏要到合约到期日才结清,万一交易一方在合约到期日前发生意外或破产,则另一方要冒此风险;而期货交易则必须缴纳保证金,由结算单位每天进行结算,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由此可见,不同的契约安排代表了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不同水平,市场组织化程度越高,契约安排越周密也越重要。从集市贸易的口头合约安排到期货交易的书面契约安排,演绎了市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序列。

(四)交换分工深化。分工的深化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交换分工的深化则是流通体制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交换分工所带来的流通业的发展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已是当今社会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它却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大流通的产物。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传统流通业几无分工,充其量只有简单的批零分工与商品大类分工,它集交易、运输、保险、信用储藏诸功能于一身。“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一般的商人仍然是大的分配商,他们买卖各种产品,执行所有的基本商业功能,他们身兼出口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船东、银行家和承保人。”〔2〕情形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 商品交易量与规模都较小,储运、保险、信用等附属业务量则更少,因此,每个商人都有能力同时身兼这些功能,何况身兼数职在当时是件划得来的事情。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交换分工的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即对交换分工的需求难以达到经济规模,从而难以带来交换分工净收益。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小商品生产,商品流通规模迅速扩大,“全能型”商人难以适应大流通的要求,这一切为流通业分工的深化提供了条件。流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使“全能型”商人再无力身兼数职,迫使其分工;另一方面,也使对交换分工的需求有可能达到经济规模,即带来交换分工的收益。于是,储运、金融、保险等行业从传统商业中分离出来,同时,商业本身也发生了急剧变革,集中表现在批零纵向分化,百货、食品、服装等行业的横向分化,以零售革命为标志的零售业分化组合。交换分工的深化使现代流通体系成为一台高速协调运转的机器,而构成这台机器的部件就是交易系统、物流处理系统、风险处理系统和金融服务系统等子系统。其中,交易系统居整个商品流通体系之核心,其它系统都是为其提供服务并保证交易顺利进行的相关系统。

注释:

1.张友仁:“商品流通体系变革的若干理论问题”,《商业经济与管理》,1995.1

2.钱德勒:《看得见的手》。

标签:;  ;  ;  ;  ;  

论流通组织创新中的市场组织创新_现货交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