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传媒论文,思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4(2007)04—0162—03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公共政治理论课”这块主阵地来进行的。主阵地固然重要,其他形式的教育渠道也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些客观事实,充分利用最能吸引年青人的一些教育形式,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配合“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等现代传媒是当代信息社会传播各种信息、文化、思想的最受欢迎也是最有效的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资源,有效地整合现代传媒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现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学家认为,在现代社会除了学校、家庭和同龄群体外,现代传媒已成为第四个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受其广泛的影响。其实在他们未进大学校门前就一直受到现代传媒对他们的全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将在大学校园里延续,由于大学的学习压力相比较中学要小得多,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传媒,因而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要比以前大。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德、智、体、美的影响都有。笔者曾对在宁几所高校做过一个调查,认为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成长影响很大的达40%,比较大的达55%,只有5%的同学认为一般,由此可见现代传媒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而在所接触的传媒中,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比如很多高校不给学生宿舍配备电视,很多高校的广播电台还不够健全,所以就最近几年的一些调查情况来看除了传统的媒介报纸外,大学生接触最多,最喜欢的媒体是网络。2002年上海九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上海大学生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是94分钟、报纸64分钟、广播56.2分钟、电视46.2分钟。[1] 根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2005的另一次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的现代传媒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体是网络,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是88分钟,比排在第二位的报纸高20分钟。[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这种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首选的获取各种信息的传媒,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如何防范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成为近年来很多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心和研究的热门话题。网络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和管理含量。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网络的出现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西方国家控制着网络技术的制高点,他们利用其掌握的网络技术优势,将其制定的网络标准作为全球标准推广,并借机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等,对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我们对于网络传媒的控制力还比较弱,网络的开放性,改变了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接受者的舆论控制格局,从而使我们堵不胜堵、防不胜防,加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3] 此外,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尤为突出,这种影响同样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性的一面。比如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自由性使得一些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在网上对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如意事进行适度的发泄,这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但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还比较年轻,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和对事物的鉴别能力,于是一些过激的言论和缺乏节制的情绪发泄在网络论坛和BBS上。少数同学甚至长期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逃避现实,久而久之,形成对网络的依赖,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人格分裂、行为偏激等倾向,形成心理疾病。近年来有不少大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缺课、逃课,考试不及格,不能按期毕业。
综上所述,包括网络在内的现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普遍性,而且这种影响的两面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二、高校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笔者对所在高校组织的一次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在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教学、宣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确能做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而现在,有些老师用多媒体教学的立足点只是在于提高教学速度,替代传统的板书,有时多媒体教学过于抽象,而且学生不易消化课堂上学的知识,达到的只是类似走马观花的效果,希望老师能将多媒体课件真正做到丰富精彩而不是流于形式。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采用网络教学,增加数据库等资源的运用。比如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等应该通过现代传媒搜寻最适合的例子,寻找其他大学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传媒实现师生、校际互动。我们还可以例举调查中一些同学的观点,如:“老师们不应该对着ppt念。可以多上网搜索资料给同学们看”、“不应该局限在教案的准备上,可以多加入一些视频手段教学”、“直接从网上下载最新的科技知识”、“利用互联网。”同学们还希望学校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能随时为学生服务,资源共享。
对于学校广播的建议是:加大播放量,多宣传,增加更多有趣而且能扩展学生视野的节目,增加一些能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节目,现在的学校广播几乎形同虚设。学生对于学校没有给每个宿舍配备电视的意见很大,认为宿舍里没有电视相当于把大学生和当今的世界隔开了,如果有电视,可以看看新闻、了解时事,而且电视不像网络那么有诱惑性,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节目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谁也不会傻到天天赖在电视上看重复的广告,所以,大多数同学认为可以控制看电视的时间。虽然本次调查是在一所高校进行的,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在大学生宿舍电视配备这个问题上,还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
学校网络建设也存在许多令同学们不满意的地方,比如网速太慢,经常打不开。学校自己建的网站,内容过于简单,信息分类也不是特别清晰。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宁愿选择环境不如学校机房的网吧上网,选择学校机房的仅在少数。有同学总结出了理由是:“学校机房网速太慢,机子太少,总是排队。还有就是我们学校本科生宿舍没有装宽带,电话线拨号上网,很慢,玩游戏特别卡。”还有同学提到,学校网络资源共享工作做得很不够,很多文献应该要存在学校网络文献库,而学校网络文献库要不就是没有建立起来,要不就是在一小部分人里面共享资源,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看到学校有网络文献库。对于学校办的校报,同学们认为内容无外乎报道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内容枯燥、形式呆板,学生们不爱看。应该加大同学们关心的内容,多反映学生的心声和要求,形式上也要更加活泼。
大学生现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陈燕教授曾在一份《对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中得出以下结论:1.媒介认知感性化,媒体接触多元化、复合化趋势。学生对媒介知识的了解总体处于自学、自发阶段,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各类媒体信息有初步的解读与批判能力,并依赖媒体的公信力。2.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媒介工具素养。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比较熟悉,而对学术资源工具还比较陌生。对媒介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多数还停留在实用型、兴趣型阶段,探索学习、开发型的媒介技术教育还存在盲点。3.对媒体道德规范认识模糊,自律意识有待加强。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体进行不规范学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一定认识但自律意识较薄弱,对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自觉抵制能力还有待提高。4.对媒介经济行为了解甚少,媒介消费还缺乏理性指导学生中通过网络进行经济活动的人数很少,大多数学生以个人兴趣与需求为目的进行媒介消费,娱乐性消费支出偏多。而为科学探索性学习消费支出偏少。[4] 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没有较高的现代传媒素养,那么,现代传媒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力势必削弱,而且还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结果。
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中如何利用现代传媒
客观地说,尽管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传媒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很多高校都能意识到现代传媒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且也做了许多努力,做出了一些成绩。结合上述情况和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了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现代传媒的一些思路和建议。
首先,我们要加强学生的现代传媒的媒介素养教育,现在很多高校几乎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我们觉得开设“传媒素养”课程很有必要。该课程应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内容应着重从媒体的本质,传媒与社会,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等诸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课程注重介绍传媒素养的内涵、作用及其与个人的关系;当代受众对大众传媒应有的认识;大众传媒信息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大众传媒的变革和发展趋势。老师要重点强调,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大众传媒市场化运作的程度和传播自由度逐渐提高、传媒及其内容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大学生受众所应具备的选择和分辨能力、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课程要力图通过解剖一些典型案例,使大学生真正建立起正确评价和接受传媒信息的模式,自觉消解和过滤负面信息,努力做到既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也对社会的发展负责。
其次,我们要加强老师的传媒资源的运用、传媒技术的掌握能力,并有效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教公共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应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传媒信息资源,用传媒的声光电化将被学生们视为枯燥的政治课讲得生动活泼。可以通过组织起来对老师进行相关的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培训,解决老师在技术上的障碍。在掌握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尤其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作为老师上课的鲜活材料,拿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讨论。
再次,要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相关的思政教育方面的网站、网页建设中去。坚持以学生为网站服务的对象,以学生为网站建设和管理队伍的主体。一方面,在网站的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另一方面,在网站建设中坚持学生建、学生管、学生用,在教师指导下,全部由学生来完成网络的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科学管理。通过搭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平台,如BBS网上论坛,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网站运行长效机制。
最后,我们还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校报、校刊等其他现代传媒的整合运用,全面、立体化、全方位地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现代传媒资源,在同学们能看到的、听到的地方都不失时机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过去这些学校的传媒资源只是充当学校的简单信息传播的作用。当然,在节目、栏目的内容上要贴近学生,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编排内容,要做到寓教于乐。 收稿日期:2007—07—0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06sJD860007“现代传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课题和南京理工大学“如何利用现代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题成果之一WW干成俊XXCK
[1] 刘鹏,陈红梅.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与日报选择[J].新闻记者,2003(2).
[2] 孔祥武.南京地区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3] 牟向东.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理论界,2004(4).
[4] 陈燕.对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