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目标教学的几点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地理论文,目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其出路在于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改革。开展目标教学是一个好办法。
一、端正认识,更新观念,是实施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
教学质量的前提
我们在市、区教研室的统一部署下,进行了“教学目标与学习水平测评”的改革实验。实验之初,教师们对目标教学缺乏系统的学习,存有误解和偏见,认为目标教学只是追求形式和时髦,因而缺乏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想将教学改革开展起来,持续下去,必须从观念上转变,而观念的转变关键靠先进理论的指导。因此,我们专门对承担实验任务的教师和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认真学习了布卢姆的教育理论和目标教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教师们认识到目标教学不是追求包装与时髦,而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科学指导下的教学准备、教学指向、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改革。
目标教学是一个博采众长的教学开放系统,它与传统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在它是传统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现代化和更加科学化。其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指向上的双指性
目标教学首先是以系列的教学目标指向代替以教学目的为指向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师所期望于学生的、以知情行思相统一的、以激疑启思所诱发的、从心理到行为的有序变化。目标具体明确,哪些知识需记住,哪些知识属理解、运用,教师与学生都十分清楚。传统的“教学目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了解”都是对教师的教所提出的要求。教学目的只导教,不导学。“教学目标”则不然,教学目标中的“记住”、“理解”、“应用”都是对学生的直接要求,当然也包括教师,因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然要首先做到。因此教学目标既导教,又导学,具有双指性。
2.方法上的启发性
启发式既是一条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目标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方法与原则,它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创设情境,设疑质疑,向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自求解答,这样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目标给学生明确的思维导向,具有导思功能。
3.内涵上的完整性
目标教学中的“目标”要求是从知识、能力、德育提出的整体要求,特别重视智能的开发,在情感领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内涵较“教学目的”的内涵更为完整、系统、充实、丰富。三个领域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教学目标的知、能并重和智、情并重的教学思想,具有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全质功能。
4.操作上的可测性和表述上的外显性
传统教学对教学的要求,常用内隐体验动词,如“认识”、“懂得”等等,是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是内心的一种心理情感的体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无法操作、不易检测的隐性变化。教学目标,它的表达常用外显行为动词,如“划出”、“说明”等等,要求学生在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活动中,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目标对每个训练环节的训练结果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做出了具体可见的规定,这种变化从思想到行为,具有可测性。可测性也就带来了教学目的所没有的评价功能,可以及时测定目标的达成效度,有利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矫正,及时地查缺补漏,防止知识缺陷的积累,保证了全体或大部分学生实现既定目标,促进教学质量大面积稳步提高。
二、遵循基本模式,抓好反馈矫正,是实现全面达标、大
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们认为一定的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一种教学理论在没有具体化为一定的教学模式的时候,是无法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因此,构建目标教学模式是改革起步的重要课题。
(一)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
我们在改革中一方面学习别人的经验,一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我们认为,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如下图:
1.前提测评是在学习新课前对本节课所必须的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检验。目的在于诊断学情,进行差异补救,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使全体学生都进入学习新内容的最佳准备状态。
2.认定目标包含两重意思:一是“展标”,目的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认准明确要学什么,应达到什么层次,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显著标志,教学目标可产生动力,具有导向、激励、强化、控制作用,因而,这一环节不可忽视。但“展标”的形式和时间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课前展,课上展,或者核心目标先展示,基础目标边学边展示。“展标”方法,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而定,可采用小黑板、投影仪、口述等方法。
3.达标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的教学活动。达标可采取基础目标自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初步达标。对于难度大,学生自达有困难的,可采取教师点拨助达的方式。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创设意境——识读地图——情感激励的教学达标规程。
(1)创设意境。创设意境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探索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具有这种认识倾向的人在认识活动中常常废寝忘食、其乐无穷,所以兴趣是活动的一种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动力,掌握知识的前提。在地理课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意境的基础。
(2)识读地图。地图是地理课的工具,是打开解决地理空间概念、准确而牢固掌握地理知识的钥匙。一般常用的有地图册、教学插图、挂图、彩页、板图、板画等。板图具有很大的实效性,一幅地图,通过教师简单的几笔,便跃然纸上,使知识活灵活现,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地理学科准确、完整、稳固的表象,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了获取知识的目的。
(3)情感激励。情感目标在地理教学中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方面。地理教学的内容,无不渗透着丰富的国情、国策以及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辽阔国土、壮丽山河、丰富资源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蕴含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尽可能采用优美、生动的词句,使学生感情得到激励,怀爱国之心,树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达到情感升华这一目标。
4.达标测评,根据教学要求,编制试题及时进行层次不同的形成性测试,目的是巩固目标,反馈、矫正、补偿,最终达到全体达标。
(二)把反馈矫正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全过程
反馈矫正是目标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实现全面达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反馈的重要性就在于,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达到对系统的控制。要优化教学效果,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调节控制。教学反馈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调控和补救工作也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前提反馈看基础,抓补救;及时反馈看理解,抓概念;综合反馈看应用,抓思维过程;形成性反馈看效果,抓达标;情感反馈看共鸣,抓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反馈原理呢?第一,教师要设法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实质反馈,尽量避免那种形式上的反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师学设计中是否能提出一些高质量带有启发性的问题。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要及时给予评价。教师的这种评价信息对于学生一方来说,也是一种反馈信息,而且教师给予学生的这种反馈信息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教学的成与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在每个阶段活动之后,能够给学生一个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状态。收集教学反馈信息的途径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课堂提问、指图、描图、设计图表、投影、小黑板、五色反应卡等。
通过地理教学的改革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目标教学是整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一条既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能防止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