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文化经济学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经济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对建立文化经济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主要论述了文化经济学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与内容、热点问题、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文化经济学的中国特色等。
安应民:男,兰州大学副研究员;高新才:男,兰州大学经济系讲师。
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须拓宽思路。我们撰写的《文化经济学》一书,从大文化的角度,把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及其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作为研究对象,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里,拟就创建文化经济学中几个有关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文化是反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内涵。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文化现象,特别是经济现象更是如此。因为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条件的,而形成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必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并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模式、运行方式、政策措施以及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而,从社会发展的深层基因看,文化是最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尺度,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反映并体现着特定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能够延续二千多年?日本为什么能从世界性的战败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之一?归根结底都与中国和日本特定的经济、政治有关,是特定的经济、政治造就了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给予了中国与日本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巨大影响。因此,从本原上看,经济基础是文化的基础,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则是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文化经济学”的命题正是基于这一思路而引发的。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基本问题
对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是个非常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已经超过250多种,每一种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范围进行分析界定的。就所有观点而言,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种比较成熟的观点。其一为广义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人类自身的一切延伸,把文化看成无所不包的东西。其二为狭义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活动产物及其延续与发展。然而,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探讨文化的概念,则更多地侧重于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进行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整体概念的凝聚,是融理论、实践和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及其创造性成果(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表现文化意义的。可以肯定,文化不仅是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而且还是由这些特定活动及其成果所决定的生存方式的体现,它包括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等各个层面。由此可见,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可以说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尽管这种认识与广义的文化概念有某些共同之处,但文化经济学对文化概念的认识却有它独到之处,既强调文化对实践结晶的凝聚,更强调文化对实践的规定、指导、影响和推动,特别重视实践与文化的双重影响及动态发展。
与文化概念有关的问题之一,首先是关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问题。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及其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有的说文明与文化是广义与狭义之分,文明是广义的文化,文化是狭义的文明;有的则认为正好相反,文化是广义的文明,文明则是狭义的文化;有的还认为文明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是文明的内在本质等等。我们认为,文化与文明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反映着共同的社会现象,但却是从不同的范围、层次和角度来审视社会现象的。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看,文化与文明是并行的,它们共同处于一种不断转化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都是对愚昧与落后的扬弃,很难说谁先谁后,谁主谁从。对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既可以说标志着社会文明的某种程度,也必然体现着某种文化的凝聚和推动。但是,尽管文化与文明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那个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文明更多地表现和反映在社会实践的结果与表征上,文化则更多地表现在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过程与内涵上。两者互为前提,互相影响,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认识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客观地说,任何文化都是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在奴隶社会中,反映的必然是奴隶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反映的也必然是封建文化;同样在现代社会中,既反映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文化,也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还反映着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共同文化。文化的时代性表明,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时代性特征,站在时代的前沿去审视社会实践的一切现象,用体现社会发展特征及其规律的文化内涵去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任何文化还都体现着一定的民族性,是属于特定民族或民族体的文化。中国的封建文化不同于印度的封建文化,就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的体现。在当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也同样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性。就是西方文化,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不同国家或地域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既有世界性的含义,也有民族性的含义,而且首先是民族性的。实践证明,民族文化之间并不存在模式选择的问题,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并能够根据自己民族的实际在自我调整中发展。当然,这并不排除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文化本身就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文化。
二、文化经济学的概念界定
对文化经济学概念的界定,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影响的权威性的科学概念,更多的学者是将文化经济学的概念囿于文化领域或文化事业本身的经济学问题之内。因而,这种界定倾向导致了对文化的科学内涵非常狭义的理解,与我们所探讨的文化经济学大相径庭。文化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有它特定的科学内涵和学科属性,它的概念正在逐步地由朦胧变得清晰。这里我们暂且不去急于说明什么是文化经济学,从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中也许能够悟出点什么道理来。当今世界,为什么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千差万别?战后日本经济为什么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的发展又为什么一直曲折复杂,难于独寻其轨呢?这些问题到底说明了什么?如何认识这些经济现象的本质?我们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任何社会经济现象本质上都反映着特定社会的文化内涵,只有从文化视角去审视社会经济现象,才能认识其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任何经济现象不仅仅只是表现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的,而是首先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观念,经济的发展首先意味着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化经济学是一个含义广泛且深远的科学概念,它并不是研究文化领域或文化事业本身发展的经济学问题,而是从文化视角去审视社会经济活动的诸多现象,探讨与研究不同文化层面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所蕴含的内在规律,从而阐释一切社会经济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革的规律性。
从上述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文化经济学是一门从大文化视角去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现象)的学问,重点探讨经济现象与经济发展的文化意义,揭示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的深层动因,以利于指导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里必须首先强调的是,文化经济学既不是文化学与经济学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两者的综合与统一。它是从哲学的高度去看待和思考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是把整个社会的一切经济现象都作为文化现象来进行分析与认识的;它来自实践,高于实践,又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在我们看来,对文化经济学概念的这种界定有利于全面把握这门学科的科学内涵,认识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文化意义。同时,有利于培育经济活动主体的文化战略思维,使之把经济活动放在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组织,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文化结构的层次性特点,文化经济学只有从表层、浅层、中层和深层等结构层次出发去探索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才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去把握文化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建立这门学科的理论框架、认识模式和实践内涵。文化经济学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应用交叉性学科,这一理论的根本支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三、经济文化现象与文化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经济现象的文化化和文化现象的经济化已成为越来越明显的两大特征。诚如前述,经济现象与经济发展本身必然体现着特定社会的文化内涵,表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文化意义,这一点与我们的主旨完全一致。然而,文化现象的经济化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经济现象,从而使人们的文化视野更加宽阔,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经济学的科学内涵,文化战略与文化思维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
在经济现象文化化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经济活动主体的文化战略意识日益增强,人们更加注意从文化的高度去审视社会经济的一切问题,用文化头脑和文化思维代替了单纯的经济头脑和经济思维。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和经济活动的主体,为什么都在注意建设以企业精神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呢?这就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文化经济问题,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商业文化、物产文化、集市文化、消费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市场文化、城市文化、科技文化、地域文化、人口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经济文化概念的提出,都首先标志着文化观念的变革,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活动的文化战略,注重经济发展的文化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再单纯地体现为经济实力的增长,特别还体现着持定社会的文化战略及其实力。从发展的观点看,文化实力似乎比经济实力更为重要,尽管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实力,但文化的力量不可低估,它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因此,经济现象的文化化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将进一步探讨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结果对文化本身的影响以及经济现象的文化意蕴,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和角度去研究经济现象发生、发展及创新的文化根源,揭示经济现象文化化的客观规律。
与经济现象文化化相对应的另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则是文化现象的经济化,这是特别值得认真研究的经济文化现象。从表层看,这种现象是以文化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本质却反映着非常明显和深远的经济意义,这是文化现象经济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近年来,中国大江南北方兴未艾的“节文化”正是文化现象经济化的集中表现。山东潍坊市每年举行一次“风筝节”,从形式上看是展现风筝艺术的一次重要的文化艺术盛会,但每次都对潍坊市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人们一提起潍坊,首先想到的是风筝城和风筝节,风筝节已成为潍坊经济腾飞的象征。还有中国民间艺术节、哈尔滨的冰灯艺术节、西安的三秦文化艺术节和唐文化节,以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楚文化节、晋文化节、中原文化节、边疆文化节等等,都是文化现象经济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时代已经给这种“节文化”现象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文化开路,经济进军”正是对这种文化现象本质的高度概括。不管“节文化”的形式如何变化,其经济目的是不言而喻的,繁荣经济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战略。因而,文化现象的经济化也就成为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又一个热点问题。那么,文化现象为什么要经济化?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不解决,恐怕难以认识文化现象的本质,也不会找到文化现象经济化的根本原因和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文化现象经济化的客观规律。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从本质看文化本身的表现是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是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关系。由此可见,文化现象的经济化首先是对这种关系的必然反映,同时也表现出这种关系的阶段性特征。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关系还将发生新的变化,并不断表现出新的特征。
四、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文化经济学是把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及其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特别是把文化内涵所包含的文化观念、文化战略和丰富的文化意蕴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若略加细化,即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其一,文化经济学是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看成“文化活动”的。这是由于经济活动从物质基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的储备到酝酿、思路、组织、对策、协调、调整等一系列活动的运行,本质上都体现着特定社会或组织的文化实力、文化能力和文化潜力。就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构成物质文化环境的因素,经济活动主体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变革现实和发展现实,创造灿烂的物质文化成果。而物质手段则更直接地体现着社会的文化成果,它本身作为一种物态认识工具,从而延伸了经济活动主体对经济活动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增强了获取和处理各种经济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和工作效率。至于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系列对策思路、运作方式、协调方法和措施调整等,无疑都体现着特定的文化战略。因此,文化经济学从特定的角度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是理所当然的。
其二,文化经济学要研究并概括社会经济活动的文化观念、文化战略和深刻的文化意蕴。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并必然表现为某种文化观念,体现着特定社会的文化战略。文化经济学就是要把体现在经济活动中的这些文化意义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抽象出凝聚在经济活动中的文化观念,认识经济活动的本质。拿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来讲,它们都分别体现为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战略思想,并必然要融化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中,使经济活动体现着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文化特色。因此,任何经济活动都必然体现着一定的文化意义,文化经济学正在于探索和发现这种文化意义,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其三,文化经济学要审视社会经济活动与特定文化观念和文化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既然从广义上看社会经济活动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体现着特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战略思想,那么这种“文化”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并表现出哪些规律性呢?这些正是文化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尽管有些问题我们还难以作出确切的回答,但这并不影响这些现象和问题作为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基本结论。
当然,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尚在探索之中,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发展过程,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学科的内涵。
那么,文化经济学到底包括哪些研究内容呢?笔者认为它应分别从文化的表层、浅层、中层和深层结构出发,把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特性、功能、作用机制和发展规律等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深层动因。
“物质文化”层从文化的表层结构入手,探索和研究物质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并着重把物质文化与科技进步、物质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揭示物质文化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意义。其中主要包括物质文化与科技进步的相互关系、科技进步的文化意义及其实质、物质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对物质文化的影响、物质文化与社会发展等内容。从而认识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的物质文化,既反映着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又规定着经济活动主体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和认识手段,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规定、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态势、效应和规律。
“行为文化”层深入到文化的浅层结构,探讨行为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特别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行为的特征、方式、结构、演化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所表现的文化意义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揭示行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需要强调的是,文化经济学是把经济行为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特征看待的,因为一切经济行为都必然要反映一定社会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都是行为文化的体现。因而在生产行为中,要把生产行为的文化意义、生产行为与生产方式、生产行为与生产结构、生产行为的文化环境以及生产行为的合理化等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在分配行为研究中,要把分配行为与分配方式、分配行为与分配结构、分配行为的文化环境以及分配行为的合理化等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交换行为则要着重分析研究交换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交换方式的变化趋势与文化意义、交换行为的文化特征和交换行为的合理化等问题;消费行为则要着重研究消费方式的变化趋势、消费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行为的合理化等内容。
“制度文化”层要深入到文化的中层结构,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研究政治制度文化、经济制度文化和法律制度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体现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经济制度文化中,要研究经济制度文化的特征、内容与环境,经济制度的文化类型,经济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经济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模式以及途径与方法等。政治制度文化则要研究政治制度文化的特征与内涵,政治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政治制度文化环境与建设等内容。法律制度文化则要把法律制度文化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的特征与内容、法律制度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其特点,以及法律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等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精神文化”层要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的深层结构,把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并分别就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社会经济功能以及与社会经济制度、经济行为、经济关系、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科学的阐释。对精神文化的研究,犹如开发巨大的“思想能源”,因为精神文化既规定着社会经济活动主体认识能力的逻辑起点与归宿点,也影响和校正着社会经济活动主体认识能力的发展方向,还拓展和丰富了认识的实践范围。当然,对精神文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但这三个方面无疑是最核心的内容。
五、文化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由于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也构成了这门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着文化经济学的理论源泉,也是这门学科发展的科学营养和动力。
文化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必然也是文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它的一系列科学思想、理论和实践观点无疑也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假若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文化经济学就没有灵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文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不同于其它学科对文化经济学的作用及其关系,它既是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具体的直接的研究指南和实践方法。当然,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发展的科学,它本身也需要发展,机械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是文化经济学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出发点。
文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运行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与文化经济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从一定意义上看,可以把文化经济学看成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济学在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本身及其规律,文化经济学则在于透过现象剖析其本质,探索社会经济现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而,经济学已成为文化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要进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素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并不断地学习和汲取经济学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能够把握住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及其规律。否则,不仅难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本身,更难以认识现象的本质,抽象出现象的文化意义。
文化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从广义看,社会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制度、社会改革、社会运行等方面,也包括婚姻、家庭、青年、就业、城市、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同时,还包括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尚未涉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因此,文化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社会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作为社会学要研究的一般问题,却是文化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文化经济学要用文化视角去探索这些问题的深层动因,审视其中富有哲理的文化内涵,找到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就必须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理论体系和基本问题,特别是社会学对整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系统把握。只有这样,文化经济学才会有比较广泛的学科基础,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开拓和创新属于自己的那块新天地。
文化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理论、管理实务和管理方法的,它既强调系统观念,把整个社会看成是一个协作的大系统,研究内外系统的结构关系、功能关系和协调关系;同时还非常强调权变观念,注重研究系统变革、系统适应和系统发展问题。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正在于把握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关系、系统功能和协调,分析系统运行规律及其结果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意义,提供对社会经济活动实施管理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所以,管理学也是构成文化经济学的一个基础学科,搞文化经济学的研究不懂管理学不行,特别是现代管理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因为经济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文化的体现。
文化经济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活动、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研究有其一套科学的抽象和逻辑思维方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方法,这种历史观和方法论是文化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科学营养。社会经济运行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只有把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把握、去认识,才能抓住现象的本质,懂得其由来与发展趋向。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为什么要经历一个继续发生的过程?没有历史观是很难认识这些现象的,也很难全面地历史地去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更难以展现未来。
六、文化经济学的中国特色
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文化经济学无疑是一个科学的创新性命题,对这一命题的探索和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学已成历史之必然。那么,什么是文化经济学的中国特色呢?它又包括哪些基本问题呢?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学,同样必须很好地把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这些基本要求及精神实质。笔者认为,文化经济学的中国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经济学必然要体现和反映中国的社会性质,并为之服务。当然,体现文化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特色,并不排除文化经济学本身蕴含的普遍的社会意义和广泛的实践意义,这些是与文化经济学的共性相一致的。从另一角度看,假若文化经济学脱离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就很难阐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也无法付诸实践并指导实践。
第二,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是文化经济学的中国特色的基本要求。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特点,这些特点是各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延续、创新和发展,是根植于其历史与现实“土壤”之中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我们之所以强调中国的民族特色,就是要强调不应割断历史,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个民族要立足现实并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就必须继承和保持优秀的民族特色。可以想象,一个丢掉了优秀传统和特有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也不可能走向世界。因此,文化经济学必须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在这个特色的基础上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第三,体现中国的时代特征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经济学的生命标志。所谓时代特征,就是指必须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使文化经济学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和发展主题,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否则,文化经济学既不能说明过去,也难以说明现实,更不会指导现实,展望未来。文化经济学既不能说明过去,也难以说明现实,更不会指导现实,展望未来。我们之所以强调时代性特色,就是要站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审视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现象和问题,把握中国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特征,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和未来趋势。只有这样,文化经济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注释:
*拙著《文化经济学》一书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于1994年1月出版。
标签:经济学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