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供应链运作风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风险论文,理论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不同的学者对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界定:Peter Finch[2]在对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人为风险、信息风险等,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研究;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2002)将供应链风险定义为脆弱性并分为六大类:环境风险、供应风险、运作风险、需求风险、制度控制风险和预防计划失败风险;Martin Bailey[3](2004)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运作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三大类和21个风险因素。国内,赵红、吕芳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将供应链的风险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马士华[4](2002)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他认为内生风险包括道德、信息、合作关系和物流运作等风险,而外生风险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技术供应和需求等风险。胡金环[5](2005)也认为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外部风险和供应链内部风险两种,并分别对其做了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供应链风险包括:环境风险、信息风险和运作风险等。供应链运作风险是在实际运行中,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出现衔接失误,这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的风险[10]。自组织理论是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的理论群,是供应链系统运行的理论基础,然而当前针对供应链运作风险的研究不多,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运作风险研究更少。本文从供应链系统复杂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供应链系统的耗散结构和系统间的协同等自组织特性,分析供应链系统运作框架模型和供应链运作风险的影响因素等,并尝试通过熵值理论和可靠性来分析供应链运作风险,并提出风险的规避方法。
2 供应链系统耗散结构分析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关于复杂性目前尚无确切定义,比较权威的一个定义是:“存在多个有意义、不确定、非周期的可区分状态”,或说“多个有意义的可区分状态以不确定、非周期的方式存在”[6]。而复杂系统是复杂性的载体,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等通过对宏观经济的探索分析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并给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Metasynthesis)。
供应链系统(S)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供应链系统各要素的集合(又称系统的硬部G),要素间的关系(又称系统的软部)和系统所处的环境(R),其关系可以表示为[7]:
S=(G,R,E)
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包括供应链实体关系的复杂性和供应网络形态的复杂性两方面。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运作过程中,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整个供应链会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善,体现出一种进化的趋势。供应链系统是由多实体组成的供需网络,是跨越企业中多个职能部门活动的集合,属于社会自组织系统,其根据市场需求形成的有机组合与外界有着大量的物质、资本和信息等能量的交换,使系统远离平衡态。供应链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与系统外部环境的关系经常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从而存在着正反馈的倍增效应和限制增长的负反馈饱和效应,正、负反馈是两种循环共同产生一种协同效应,使系统不断从无序变为有序。作为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供应链,整个系统的宏观状态确定之后,各子系统的随机运动造成了供应链整体的涨落。
供应链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正负反馈机制,再加上供应链系统的涨落触发了供应链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从供应链系统的网络层次结构,到决策和控制,再到系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过程,供应链系统无不充满着复杂性[8]。随着系统规模的增大,各子系统之间的组成及其关系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再加上系统内部和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涨落,使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和存在运作风险,子系统的运作风险爆发可能造成整个供应链系统突然崩溃,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3 供应链运作框架模型设计
供应链的运作不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独自运作,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战略联盟和整体化运作,需要从战略、战术和操作三个层面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计划、组织和控制进行协调运作[9],使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供需关系由松散变得紧密,从而相互协调,以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然而任何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运作时都是针对特定的物流任务开始的,Stanley E Fawcett[11](1997)等提出物流能力代表对企业物流绩效在成本、质量、递送、柔性和创性等重要方面的衡量。所以对供应链的运作框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供应链的运作机制包括运作管理、运作策略、运作评价体系和运作模式等。马士华[12](2002)从供应链运作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包括战略层、战术层和执行层在内的供应链运作管理的框架模型,把委托实现的合作伙伴选择决策、供应链系统运作计划决策及供应链的执行信息管理集成起来,给出了相应的结构模型及功能分析。刘玉美[13]等(2007)结合汽车行业的特点及制造企业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地理位置和作用,在SCOR的基础上,分三层构建了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型。
由于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在运作时有着各自的战略目标、运行思想、运作方法和运作组织,这将导致各成员企业之间运作的差异和不匹配。笔者认为,应运用系统工程思想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共同战略从而对供应链的运作流程进行集成和整合,构建供应链系统的运作管理整体框架,考虑整条供应链的价值和运作效益,实现供应链内部协同运作和各企业间的有效衔接。吴涛[9]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供应链运作管理界面,笔者在他的基础上结合马士华提出的供应链运作管理的三个层次框架模型进行改进,提出新的供应链运作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运作框架图
从系统的角度,在规划供应链运作策略时,首先考虑高层次的策略和体系结构。三个层是紧密联系的,彼此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和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决策程序,实现对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效应,共同指导供应链的价值活动。供应链运作的目标是实现整个链上各企业总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实现此目标供应链上的企业不仅要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要制定一套供应链运作的标准,建立供应链文化,制定整体的运作计划优化业务流程,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4 基于熵值理论的供应链运作风险研究
供应链的网状结构决定了运作风险的存在,对于这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级系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误差被逐级放大,在一些临界点造成巨大损失,产生“蝴蝶效应”,即呈现对初始条件依赖的敏感性。Hallikas[14](2004)等认为,供应链的风险来自于整个供应链体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安永公司通过调查,归纳出供应链运作中存在的八大风险:业务连续性规划、数据完整性、供应链应用安全、公司治理、协作关系、供应链联盟支出与投资、人员培训、税收风险。下面通过对供应链运作的协同分析,运用熵值理论和可靠性理论对供应链运作风险进行研究。
熵(Entropy)是德国科学家Clausius于1865年提出的,最初用于表达热力学第二定律,后来波尔兹曼和申农在信息论方面赋予熵以新的内容。在耗散结构论中,熵是一个用来刻画系统有序程度的概念,熵值越大,系统越混乱无序,熵值越小,系统越稳定有序。熵具有完全能够真实度量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能力[15],故可用熵值理论分析供应链系统的风险。
熵是用来刻画系统有序度的概念,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存在波尔兹曼关系:
S=klnW (1)
其中:S为系统熵,k为波尔兹曼常量,W为该宏观状态对应的系统微观态数。可以看出系统的每一个状态对应一个熵值,其大小与演化过程无关,熵值越大系统越无序。
李景平[17]认为供应链熵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产生,而运作熵属于供应链内部因素,他将运作熵影响因素分为如图2所示六方面,并给出了运作熵的计算方法。
一个供应链的运作过程的演进取决于熵的增加和减少,由供应链熵大小来反映其发展的强弱,从而可以判断供应链的危机程度。故通过式(5)以定量的方式计算供应链的运作熵,熵值越小,则供应链运行状态越好,即供应链的管理水平越高,施控与受控的对象间的信息传递将是一个正反馈的系统,具有强化和放大信息的功能。
下面用通过对系统正熵流的来源来分析供应链系统的风险,供应链的正熵流来源于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两个方面。
供应链内部正熵的增加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组织松散,处于无管理或半管理状态;链上核心企业无视制度和约定任意行事;供应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信任;供应链成员不顾供应链整体的效益,各谋己利;成员企业不能按契约准时完成工作,从而造成整个供应链的被动。来自供应链外部的熵增因素有:来自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如速度和价格优势丧失;市场需求变化快,难以灵活应对;政治法律环境的改变;一些意想不到的灾难,如2008南方雪灾造成交通的中断;文化宗教的改变等。
这些因素造成了供应链系统正熵的增加,使系统逐渐无序和不稳定,变得脆弱从而使供应链整体的风险大大增加。一个供应链要运行和发展必须不断从外界引入负熵,以抵消系统正熵的增加,从而确保其向更高层次的稳定有序结构发展。
5 供应链运作风险的规避
供应链运作风险的应对重在防范,应防患于未然。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从耗散结构,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和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等几个方面对供应链系统运作风险进行规避研究。
5.1 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引进负熵
供应链系统要达到平衡和有序,必须从外界引入负熵,同系统的正熵对应,供应链有两类负熵,即来源于供应链内部和系统外部的负熵。
系统内部负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营造良好的供应链文化氛围;加强成员企业间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制度化的措施使供应链的成员与整体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和共同的价值标准;此外还有包括其他一些有利于供应链内部生成负熵的因素。第二类来源于系统外部的负熵:合理的供应链发展规划;供应链对市场的积极关注和灵敏反应;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来;关注环境的变化,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降低供应链的运作风险等。
5.2 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靠性、效率和速度是供应链竞争的关键,其中可靠性是供应链效率和速度的基础[18]。从上文分析可知,提高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能够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可以规避风险。笔者认为提高可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是一项核心工作,提升供应链运作的规范化。
(2)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与改进。根据穆东的供应链的可靠性定义,提高订单处理的速度和准确定能够提高系统运作的可靠性,这就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或再造,消除冗余环节,保障物流顺畅。
(3)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供应链是基于计算机技术构建起来的系统,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作风险,如降低“牛鞭效应”,而且能够对运作中的不利因素及时反馈。
(4)设计柔性的多头供应链。传统的供应链突出缺点是缺乏柔性,设计多头供应链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瓶颈,如重要产品应由两个以上的供应商提供,这样还能在供应商间形成竞争,保证产品和原料的及时传递和供应。
(5)供应链可靠性分配[24]。供应链可靠性分配就是要借鉴工程技术领域的可靠性分配(Reliability Apportionment/Atlocation)的思想,将规定的供应链系统可靠性指标,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到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企业。供应链可靠性分配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管理方法。
5.3 构建预警体系
规避供应链运作风险的常用的方法是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它对供应链风险有预测未来和分析风险趋势的作用。
构建有效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要有一个系统的应对策略组合,而这样的策略组合离不开供应链风险管理目标、文化、组织、方法及信息系统五种力量的有机结合。一般来说供应链风险预警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等步骤组成,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目前有不少专家学者研究供应链预警机制,把供应链运作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析历史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即风险预警监测应是一种动态的分析监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反映。
6 结论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运作的整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本文在分析供应链自组织特性的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供应链运作的框架结构模型,通过对供应链运作系统间的协同分析,运用熵值理论分析和度量系统的运作熵,并从可靠性理论的角度提出了风险的定量化度量公式,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风险规避的三种方法。关于供应链运作风险的分析和基于熵值理论和可靠性理论的度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