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拓宽学生主动参与的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享受到主动参与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其主体作用不断增强。
一、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思”数学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引起矛盾冲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培养及发展学生质疑能力和善于思考的习惯。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如下情境:一天,孙悟空来到水帘洞,几个小猴围住它要吃的,孙悟空从身边摸出3个很大的烧饼对小猴们说:“你们一排站着,我按顺序分给你们。”这时,老大说:“我要二块。”老二说:“我要三块。”老三说:“我要四块。”一个比一个贪心,孙悟空当场就满足了它们的要求。当孙悟空看着小猴们高兴地拿着饼跑了,笑着说:“哈哈,我既满足了它们的要求,而每个小猴分到的又是同样多。”看完投影,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分的吗?”全班同学热情高涨,他们打开计算机认真地分,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这样,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想,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大胆猜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解疑的兴趣和信心。
二、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数学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旨在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开放了教学广阔的天地,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悟”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时,如果能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情境中,就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领略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唤起学生亲近数学,从而在内在学习需求驱动下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一位教师在教《相遇问题》是这样安排的: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出现过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去这种情况?
生:有。
师:如果洋洋不小心把同桌聪聪的作业带回家去了,同学们想想看,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经过片刻,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办法,张磊说:“打电话,让聪聪来拿。”董子悦接着说:“我认为是洋洋错拿了聪聪的作业,应该给他送去。”朱荟茹同学说:“还有个好办法,就是打电话约好,一起从家出发,在中途相遇。”这时,课件一步步出示同学们想到的三种办法。
方法一:洋洋给聪聪送作业。已知洋洋每分钟走70米,走了12分钟。(让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并解答。)
方法二:打电话让洋洋来拿。已知聪聪每分钟走60米,两家相距840米。(你知道聪聪走了多长时间吗?)
方法三:两人同时从家出发,面对面走来,经过7分钟两人相遇。已知洋洋每分钟走65米,聪聪每分钟走55米。(你能根据这些条件得到两家之间的路程吗?)
在学生读完题后,板书相遇问题核心内容:两人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相向而行),在中途相遇。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遇问题。
四、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做”数学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孩子而言,操作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动手操作有利于调动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表象,再由表象内化为数学概念。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如教学《认识物体》第一课时,首先用“魔方”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然后,老师又给每位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皮球、易拉罐、药盒等,这些物体又有什么巧妙之处呢?这时老师不要急于讲授新课,而是引导学生像玩“魔方”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一摆,看一看,摸一摸。老师不失时机地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看他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与老师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向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对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接着老师又向同学们提出挑战性问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搬在一块,你们又会拼成什么呢?”这时场面更热烈了,简直不敢相信同学们的想象力有如此丰富,同学们拼出了许多组合图形,其中有各种动物的、有房子的、有汽车、轮船的,还有美丽的公园呢!这难道不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吗?试想,他们课后有了更多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多么神奇的想象。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新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于终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论文作者:何育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学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作业论文; 悟空论文; 我要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