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含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含义论文,政治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地说,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原理,人们都比较熟悉一个根本观点: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但以往我们往往滞留于对这个根本观点的简单化理解上,忽视了政治与经济之间存在的多层次的错综复杂关系,也因此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丰富思想。为此,我们需要在这里作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求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政治和经济关系的丰富思想,概括起来大体是从三个基本方面论述的。论述的角度不同,内容亦不同。
第一,从揭示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角度论述政治和经济关系,确立了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时,面临着驱逐历史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唯心主义,科学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严重任务。为了给无产阶级以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知识,帮助其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逻辑,以鼓励其自觉地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斗争,他们必须首先从唯物主义方面确认政治和经济关系。因此,在理论思路上,他们“首先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观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恩格斯说, 马克思或他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马克思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就得出了他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思想。他表述这一基本思想的论述有多处,最集中的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简要表述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得到的结果的那一段话。这段话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包括:①对社会经济形态结构的说明。“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2页。)即社会经济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②对社会经济形态两个基本方面之间的关系的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③对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规律的说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这里很显然,马克思从揭示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角度阐述政治和经济时,所确认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就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必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里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在历史发展中的终极的、根本的动因作用。这正如列宁所评论的,马克思得出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过程这一基本思想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注:《列宁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第二,从揭示历史创造活动的最终结果的角度论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确立了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观点。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 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两封信中都谈到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指出:历史过程中,“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696页。)。 他还指出:“这是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经济运动。另一方面是追求尽可能大的独立性并且一经确立也就有了自己的运动的新的政治权力。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反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恩格斯还具体指出了“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出现的三种情况。这就是,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显然,恩格斯在这个时期,针对论敌保·巴尔特的歪曲和“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的误解,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在政治和经济关系上着重强调的是,“经济运动的政治等等的反映对这个运动本身的……反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政治斗争和政治事件在它们一般依赖于经济条件的范围内所起的特殊作用,或对“生产发生决定性的反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1页。);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 特别是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这些名著中对政治重大作用的一贯重视。恩格斯在充分肯定政治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争取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对于发展经济的意义。他说:“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何必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暴力(即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5页。)
第三,从描述某个历史时期和实际应用的角度论述政治与经济关系,确认了政治起决定作用的观点。
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论述政治和经济关系时,明确指出不能混淆制定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则与这一原则的实际应用的区别。在具体地实际应用政治与经济关系原理时,恩格斯指出两种情况,一是政治在许多情况下决定斗争的形式;二是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特定的事件中起决定作用。关于前一种情况,前面已经引证过恩格斯的论述。后一种情况,恩格斯举例说,由于侵占和粗暴地毁灭经济资源的情况,从前在一定条件下某个地方和某一民族的全部经济发展可能被毁灭;他还指出普鲁士国家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而产生出来和发展起来的。但是,恐怕只有书呆子才会断定,在北德意志的许多小邦中,勃兰登堡成为一个强国,这只是由经济的必然性,而不是也由其他因素所决定的。事实上这里首先起作用的是,勃兰登堡由于掌握了普鲁士而卷入波兰事件,并因而卷入了国际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在奥地利王室领地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决定作用。恩格斯还指出,要从经济上说明每一个德意志小邦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或者要从经济上说明那种把苏台德山脉至陶努斯山所形成的地理划分扩大成为贯穿全德意志的真正裂痕的高地德意志语的音变的起源,那么,很难不闹出笑话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697页。)。
恩格斯认为,由于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如果不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主要原理和它在某一具体历史时期的实际应用加以区分,以为把唯物史观的主要原理简单地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像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实际上这既没有充分理解唯物史观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也未弄清楚如何实际应用这一原理。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必定会造成惊人的混乱。
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关于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思想,由列宁继承并加以创造性发展了。列宁在同社会学中的主观主义作斗争中捍卫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任何政治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决定的。”(注:《列宁选集》第 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页。)强调政治同阶级、阶级关系、阶级利益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根据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着重发挥了政治和经济关系上的辩证法观点。概括起来这有两个方面:其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经济方面的政治”、“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的概念,而且提出在无产阶级政权得到巩固以后,无产阶级的国家就要把斗争的中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使之成为“主要的政治”(注:《列宁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309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列宁深化无产阶级政治概念,把政治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及其表现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起来的结果。正因为经济建设直接关系着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着工人阶级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成败,所以经济建设是政治。这就突出了经济建设的政治意义;其二,他结合俄国革命的新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恩格斯关于“某个历史时期”政治的特殊重要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活动中,“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的意义。他在批判俄国经济派所谓“无产阶级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对它的阶级发展和解放斗争也应当有首要的意义”的错误观点时,作出了一个充满活生生辩证法的重要论断:“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作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来说,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注:《列宁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页。)。 进而他在批判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时,提出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观点(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407页。), 这些观点不仅突出了政治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思想,而且把政治视为无产阶级完成自己生产任务的前提。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才不致于发生政治上的危险和政治上的错误,才能维持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因而也才能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否则,就会迫使党离开经济任务,离开“生产”工作。
列宁提出的“经济方面的政治”和政治“占首位”的两个命题,前者强调的是经济的政治功能意义,后者强调的是政治的经济能动作用,二者结合恰好反映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统一的根基深深扎根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之中。在这两个命题中,政治“占首位”比经济的政治功能作用更难于为人们理解,这里需要就这个问题作必要的阐释。
政治“占首位”并非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理意义上讲的。不能把“占首位”理解成政治对于经济的“第一性”、“基础性”的意义。如前所述,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实际应用到“某一个历史时期”,应用到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而提出的问题。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条件是十分确定的。这里经济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在这种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真正要实际进行经济建设,还必须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把经济建设摆在工作的什么位次?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何?为谁进行生产?按什么原则进行分配?依靠什么力量进行生产?采用什么样的经济管理体制?等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前进一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经济建设自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依靠政治来解决。正是在政治不解决经济建设中这些问题,经济就不能发展这个意义上,政治同经济相比就具有了首要地位。政治又为什么能起这种功能作用呢?这就在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涵义是:①一个阶级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经济利益,必然集中于政治而表现出来;②升华为政治形态的一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把该阶级的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协调统一起来了的利益。它集中了由该阶级的根本要求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的本质,集中了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上由劳动群众的创造性劳动所发现的客观经济法则,集中了一个阶级共同的目的意志、力量和智慧;③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是以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确认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路线方针和法律、法规的形态综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因此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整合力量,它对经济关系的调节和驾驭,对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的构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的消除,对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沿着本阶级所要求的方向更好更有秩序地进行,起着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的作用。这是任何分散的、个别的经济利益的作用力量所无可比拟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在集中了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形态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历史结局、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历史作用得到最充分、最鲜明的体现。
正是政治的这种功能作用,毛泽东同志后来发展列宁关于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思想,提出了政治与经济,政治总是率领经济的,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生命线”的著名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有长久的指导意义。
这里必须明确指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生命线”的科学论断与文革中“四人帮”鼓吹的“政治可以冲击一切”、“代替一切”的谬论有本质区别。第一,“冲击”、“代替”论是从政治决定经济的唯心史观出发的。而政治“是统帅”等,不是从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谁是第一性意义上讲的,而是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即在确定的经济前提条件下,不从政治上解决经济建设所要求解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经济建设就无法进行的意义上讲的;第二,“冲击”、“代替”论主张政治可以脱离经济,取代经济。政治“是统帅”等正是为了使全党同志更好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为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以保证建设不受干扰。第三,“冲击”、“代替”论旨在破坏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它以“贫穷的社会主义”论为支撑点,而政治“是统帅”等旨在保证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它奠定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论的基础上;第四,“冲击”、“代替”论从根本上否定人民群众的实践,勿视和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政治“是统帅”则把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视为政治问题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立足点。为此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生命线”的科学思想,绝不因受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取代一切”的唯心主义歪曲而失去真理的灿烂光辉。
标签:政治论文; 恩格斯论文; 经济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上层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