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合成氨造气中多个重要部分进行优化改进,不仅能更进一步降低了造气工段的能耗,同时优化了工艺操作,实现了企业的安全、高产、低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文章重点就合成氨造气系统节能降耗优化控制点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合成氨;造气系统;节能降耗;优化控制
引言
氮肥企业对能源的消耗非常大,面对市场冲击如何能更好的优化工艺条件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搞好装置的挖潜工作,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1氢氮比控制
1.1氢氮比的自动控制
由于氢氮比的调节是一个多变量的复杂调节系统,较难建立起被控对象的理想数学模型,而且采用人工手动调节时,波动大、合格率低、滞后时间长,严重影响合成氨产量。氢氮比的控制一般有恒氢法、差减法及色谱氢氮比法三种方法,对中小氮肥企业来说,恒氢法较为实用,在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有如下调节方法。第一,以循环氢和脱硫氢为反馈信号,采用预估算法和常规PID算法相结合的控制规律,以调节上吹加氮时间和回收时间,控制含氮量,从而实现氢氮比的自动调节;第二,将合成补充氢、循环氢、气柜出口氢、气柜高度、气柜出口流量五个电信号,经过毫伏转换器转换成脉冲数字信号后,再经过数据处理,并根据各造气炉的工况,准确无误地向造气微机输出控制信号,改变回收时间或加氮时间,实现超前调节;第三,仅用变换氢、合成氢这两个信号来自动调节加氮量,以实现氢氮比的自动控制,该方法对稳定炉况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从整个操作过程来看,通过稳定炉况来稳定氢氮比不失为两全其美的方法。
1.2氢氮比的选择
当氢气与氮气的体积比为3:1时,氨的平衡浓度最大。如果氢气和氮气中任一组分过量,参加反应的氮氢气体在总气体中的百分率就要减少。一般情况下,氢气和氮气约占入合成塔气体的80%左右,如果扣除循环气中惰性气体和氨气,把剩余的氢氮气按3:1的比例参与合成反应,则氢气的体积分数应为其中的75%,氮气为25%。如若氢气过量3%,则氢氮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为78%,氮气的体积分数为22%,而与22%氮气发生反应的只有66%氢,那么参与反应的氢氮气体则占总气体的88%。如若氢氮混和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过剩3%,则其组分为氮的体积分数28%,氢的体积分数72%,72%的氢气只能与24%的氮气化合,则参与反应的氢氮为96%,显然氮的过量要比氢的过量好得多。另外,从氨合成反应速度看,在非平衡的状态下,适当增加氮的分压,有利于催化剂吸附氮的速度,原因是氮的活性吸附是氨合成反应过程中的控制步骤。氢氮气体之比例稍低于3,有利于提高气体中氮的分压,使更多的氮扩散到催化剂表面,增加吸附机会,提高合成率。由于合成率的提高,压缩机的电耗也会相应降低。氢氮比过高,对合成反应非常不利,例如在循环气中氢的体积分数75%、惰性气20%、如氮气5%时,5%氮气只能与15%的氢反应,即参加反应的组分仅为20%,其余80%的气体并未参加反应,从而导致合成效率明显下降,合成压力升高,放空量增加,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氢气,影响氨产量,而且造成各项消耗指标的升高。循环气中氢氮比控制在2.4~2.8之间较为适宜,但由于氢氮气体是以3:1的比例合成为氨的,故补充气的氢氮比仍以3:1为宜。
2原料煤质量过程控制
2.1多煤种合理搭配
根据煤炭市场行情,加大合成氨原料煤库存量,保证原料煤有效库存量在5000t以上,以山西大宁煤为主、掺配粘结性好的赵庄煤,按照3:1比侧搭配,同时消化少量烟道灰和返料,通过科学合理搭配,煤棒质量有明显提高,原料返料率从13%降至10%以下。
2.2稳定原料煤水分
从货场调回末煤,睛天先进露天晒场,均匀铺开晾晒后再进干煤棚,原料煤水分控制在8%以下,防止原料煤水份高,在鼠笼粉碎机内结疤,粉碎粒度粗,降低腐植酸钠粘结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严格控制粉碎粒度
为保证原料煤棒机挤压成型,严格控制原料煤粉碎粒度,粒度 ≤3mm颗粒要达到90%以上,粉碎粒度数据量化跟踪记录,及时更换鼠笼。
2.4加强煤棒机管理
严格控制煤棒机电流在380-400A区间,定期更换棒机螺旋,采用颗粒强度仪测定棒机热棒强度,使棒机出来湿棒强度控制在45N以上。
2.5多级筛分降粉末量
湿棒经烘干窑烘干成干煤,经过一级筛分后含煤粉末量仍较多,经过外出考察学习后,在入炉输送皮带下料口至每个入炉煤仓处加装格筛,二级筛分有效降低入炉煤含粉末量,入炉煤棒有效量大幅提高。
3造气系统蒸汽平衡控制
第一,降低入炉蒸汽温度、增加入炉蒸汽量。造气入炉蒸汽温度由220±10℃降为180±10℃,控制在180℃左右,增加供造气用蒸汽的三废炉出口减温、减压器喷水量,降低蒸汽温度,增加蒸汽量为3-4t/h,弥补造气蒸汽不足。通过增加造气入炉蒸汽密度,增加入炉蒸汽量,同时降低上、下行温度,减少上、下行热量损失,增加气化层温度,降低热量流失。此关键控制点的优化,打破原来的入炉蒸汽采用高温蒸汽的操作控制方法;第二,调整入炉蒸汽用量的平衡。3台造气炉为一个单系统,由于造气蒸汽供应不足,2个系统蒸汽缓冲罐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提高入炉蒸汽用量,造气入炉蒸汽总管至蒸汽缓冲罐近路阀开4-5圈,造气炉蒸汽手动门各加1圈,风机出口阀门开启度由50%调到55%,增加炉子负荷,提高产气量;第三,适当提高炭层,增加蒸汽在造气炉内反应时间。将造气炉空程由1.8-2.0m调整到1.6-1.8m,适当提高炭层,增加蒸汽在造气炉内反应时间,提高蒸汽分解率和利用率,减小蒸汽损耗,同时降低洗气塔负荷。
4统一工艺操作方法
一个煤制气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吹风和制气。吹风时,原料煤燃烧,炭层积蓄热量,气化层温度逐渐升高,为制气阶段提供热量。制气时,炽热的炭和蒸汽反应,主要生成H2和CO,其次是CO2。看似简单的化学反应过程,实际操作控制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造气工艺操作指标,稳定炉况,提高单炉产气量,达到合成氨造气节能降耗的目的。第一,采用120s制气循环时间。和同行相比,湖北省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成氨装置的型煤烘干能力偏小、干煤棒水分偏高、煤棒质量较差,造气炉况难以稳定。针对这一状况,首先对造气DCS控制参数进行调整,每10-15个循环拉一个完全上吹,解决炉况板结问题;其次将造气循环时间140s改为120s,以减少造气炉上、下行温度波动,稳定炉况;第二,控制上、下行温度波动、缩小温差。利用制气时间分配、查看下灰质量好坏,炉条机转速控制调节,减少上、下行温度波动、缩小温差,减少热量损失。上行温度由360℃降到330℃,下行温度由190℃提高到了250℃以上,上、下行温差由170℃降到80℃;第三,减小炉条机转速、调整下灰次数。对造气炉设置自动炭层测量杆,减小炉条机转速,稳定碳层高度,由原来每班下灰5次改为下灰4次,确保造气炉下灰的数量与质量,原料消耗大幅降低。通过对合成氨造气系统操作工艺指标的不断优化,实践证明其优化调整方向是正确的,造气岗位人员统一操作方法,改变过去“牺牲炉况、不顾煤耗保产量”的错误观念,将“保炉况”放在造气生产的第一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合成氨造气系统工艺关键控制点不断优化,同时加强造气系统设备优化改造,如造气风机出口阀全开,改造单炉控制吹风阀,提高吹风效率;改造洗气塔水封、搁置板,减少造气系统阻力等,强化造气设备巡检、维修管理,减少现场跑冒滴漏。
参考文献:
[1]何垚.合成氨造气系统技术改造[D].武汉工程大学,2016.
[2]陈观寿.合成氨造气系统废热锅炉两次爆炸的分析[J].安全,2010,31(07):23-24.
[3]黄君领.合成氨造气系统油路连接特点分析[J].液压气动与密封,2009,29(04):59-61.
论文作者:王琦,魏俊继,武金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蒸汽论文; 氮气论文; 合成氨论文; 氢气论文; 系统论文; 温度论文; 原料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