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成果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中国论文,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80年代以来,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取得较大成就:
逐渐摆脱传统经验图书馆学,不断引进国外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和吸取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丰富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和科学水平,深入探讨学科内涵及理论体系;
逐渐克服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足,开始注重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密切结合图书馆工作实践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扩大研究领域,更加关注研究图书馆领域中的宏观现实问题;
突破了只在图书馆内部进行微观考察,着眼于置身整个社会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内在动力,因此,对图书馆现代化技术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1.1 基础理论研究
80年代以来,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以基础理论的论文与著作为例,从1949年到1994年,全国各刊物发表这方面的论文总共2348篇,其中1978年至1994年竟占2063篇;从1949年到1994年,全国出版这方面的专著总共94种,其中1978年到1994年竟占63种。在此期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教材也不断问世,如北大、武大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黄宗忠的《图书馆学导论》,吴慰慈、邵巍的《图书馆学概论》,倪波、荀昌荣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周文骏的《文献交流引论》,宓浩的《图书馆学原理》,金恩晖的《图书馆学引论》等等。这些论文、论著和教材的编著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图书馆学学科性质、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和职能等等问题进行研究,既陈述己见,又兼析众言,从而使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从纵向来看,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入;从横向看,促使之与其它学科不断融合,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总之,在各种流派的争论中,中国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当前,信息时代飞速发展,传统经济正向知识经济过渡。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存贮、加工与传播中心,将是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研究信息时代里图书馆的地位、作用、任务和性质,仍将是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的主题。只有在这些基本问题上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图书馆活动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
1.2 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1987年左右,基础理论研究步入低谷。图书馆学研究者意识到理论研究不能脱离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实践和现实。代之而起的是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的研究。90年代,中国图书馆界面临经费短缺、设备落后、效益降低的困境。图书馆学研究者在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过程中,更加关注对于宏观现实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图书馆现代化、图书馆网、文献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图书馆法等。
战略研究扭转了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面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关心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了思想依据。此后,战略研究一直是中国图书馆界的热点。
1.3 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最突出的成就是观念上的更新。首先是从藏书到文献资源、由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的转变。表现为图书馆藏书观念从只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从单凭经验采集到研究藏书结构,从各馆独自收集到注重协调与合作。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电子信息资源的蓬勃发展以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使图书馆的馆藏观念又一次发生深刻的变化。馆藏资源向着多媒体与印刷型并存方向发展,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已开始实现区域内、全国甚至全球信息资源网络的互联,形成了除本馆实际馆藏外,逻辑意义上巨大的“虚拟”馆藏,从而导致了馆藏建设,文献资源建设观念上从关注建立有限的物理馆藏,转向关注对网络资源甚至全球信息资源的把握和研究上来。
在实际上,1987-1991年全国开展了一次跨系统的文献资源调查,这次调查在分析中国文献资源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的初步设想,为文献资源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望未来,虽然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获取信息可以超越时间和地点,但建立一个较完备的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仍然要求在客观上加强网络环境下各文献收藏单位的合作与协调研究,故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性政策、法规、发展计划、标准化、网络化研究将仍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未来的图书馆网络中,没有特色资源的图书馆,没有存在的理由,因此馆藏资源建设的特色化和专门化将是网络时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和发展的重点课题。
1.4 图书馆网的研究
图书馆网的发展一般认为经历了图书馆合作、图书馆联合、图书馆网三个阶段。从组织方式上可划分为图书馆事业网和电子计算机检索网。我国已初步形成按地区和系统两个不同形式组织的图书馆事业网,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中国图书馆事业网的理论模式,一般认为可分三级,从而构成全面、完整的图书馆网络。第一级是各地区建立综合的图书情报服务系统;第二级是建立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文献中心;第三级是以国家级图书馆为中心,形成图书馆网的重要节点。
图书馆网络的建设和研究正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的图书馆网络是基于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图书馆自动化技术与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高度结合,它只有融入广域网之中作为社会信息网络大环境中的一个信息枢纽,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图书馆网络建设实践正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以中国教育科研网为依托的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将通过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子网,以全国性和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为节点,并与国外文献信息系统联网,建成中国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保障体系,形成中国学术图书馆网的主体;另一方面,地区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出现和逐步实现地区间互连,即可以形成全国性的大众图书馆网。
网络化已成为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其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是图书馆业务的社会化;其次是图书馆资源共享;再次是图书馆网将成为社会信息网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采购、标引、分类编目的社会化联合共建问题,书目标准化和文献数字化问题以及图书馆在社会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地位、角色问题日益提上日程。
1.5 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中国的图书馆界已经认识到:图书馆正面临着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挑战,如果不以现代化的技术和产品来革新服务内容,就有被淘汰的危险。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建设既现实地提出了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热切需求,也为图书馆适应时代变化,积极主动地进入信息市场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图书馆要想在众多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中取胜,就要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图书馆区别于其它信息传播、服务部门的是它拥有系统地积累起来的文献信息,这一点应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定位的依据和优势。国外许多图书馆在Internet上建立主页,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国内也有不少图书馆开始上网。可以预计图书馆将是21世纪社会信息网络系统中最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并且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增长,图书馆的社会价值相对减弱,但图书馆员的价值则大大增强,图书馆员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为用户服务上。未来图书馆主要职责将是集中精力做好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怎样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内容、范围、方式以及21世纪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将是中国图书馆学信息服务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6 图书馆技术的研究
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当前,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信息技术的高新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正将图书馆事业推向进一步发展的崭新历史阶段。随着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事业的不断融合,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图书馆网络化、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及虚拟图书馆等等的出现与形成,既是图书馆技术的具体体现,也是未来图书馆研究的重大课题。
传统的图书馆业务与工作方法,是图书馆安身立命之地,但在信息社会中一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其行为方式将大大改善,大大提高了科学性和效率,应用范围更广。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图书馆传统的方法应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包括主题标引的理论和方法、文献编目、信息处理自动化、信息检索技术、图书馆业务专家系统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是传统图书馆学研究的延续,另一方面又是现代技术向图书馆学提出的挑战。
图书馆事业正朝着科学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境界发展,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事业日渐融合的过程中,图书馆学研究的科学技术含量及品质日益增强。
1.7 图书馆学教育研究
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已形成了办学层次多样、地区分布广、分支学科群丰富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社会中信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给中国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当代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变革体现了为适应社会而调整自身结构的需要。
1992年以来,许多高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纷纷改名为信息管理系或其他类似名称,从而使图书情报教育有了更广阔的理论和实践背景。
在学科建设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专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文献信息知识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经营管理、外语、计算机知识水平,将学生培养成信息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此,要不断地拓宽专业范围,充实教学内容,面向图书馆和科技信息部门,面向整个社会的信息产业部门,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是压缩、合并、撤消一些过时的传统课程;文化基础课的覆盖面宽广些;增设信息科学方面的课程,如《信息市场与信息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信息资源与多媒体》、《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等等;注重计算机与情报技术课;加强管理课程内容等等。
随着社会信息的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向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倾斜,已被实践证明是必然的趋势,并且仍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
2 开展图书馆学研究的几点思路
2.1 继续贯彻“双百”方针,卓有成效地推进图书馆学研究
80年代后期,图书馆学研究正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各种学术流派争论中,广泛吸取其它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使图书馆学研究呈现出学术多元化,从而保证了变革中的图书馆学的观念与方法研究达到全新的境界。21世纪即将到来,以网络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正将重塑整个世界。图书馆事业也将在新科技的重塑下产生又一次的变革,即从旧的图书馆模式向新的图书馆模式的转变。这种变革的过程,必将对图书馆的知识积累、组织、传播产生深刻影响。新的课题必将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展开与出现。这些新的课题,一方面是传统图书馆学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对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新挑战。因此,集思广益,强调学术自由、思想解放,继续坚持“双百”方针,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的学术气氛,既是保障图书馆学研究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新时代学术研究的要求。
2.2 永恒的话题——理论联系实际
图书馆工作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决定图书馆学研究的本质是技术性。实用性原则是图书馆学最主要的哲学基础,其最终目的是解决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图书馆学百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图书馆实践活动的需要对图书馆学研究的盛衰起着最直接的作用。图书馆学的实用性或体现于对图书馆活动的理论指导上,或体现于其学术成果本身就是帮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工具性东西。所以图书馆学研究应理论联系实践,让图书馆工作实践作为图书馆学理论的源泉,同时又作为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视野,在关注改革实践中新问题研究的同时,又要以科学探索的精神,探索“热点”问题和现象背后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揭示规律,阐释原理,认识图书馆的本质及运行机制,使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实现对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升华。
2.3 技术应用的理论研究是新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崭新课题
电子图书馆是未来21世纪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技术模式和发展方向,图书馆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将给图书馆学研究带来许多新的特征,提出一系列急待解决的研究新课题。
应用技术研究主要应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新的技术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及其过程中引发的各种问题:二是图书馆与新技术应用相适应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研究,如图书馆管理、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图书馆面临的新的社会环境等问题。
2.4 跨领域或跨国的研究合作
随着网络化的进步,信息传播超越了国界。面对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日益一体化,信息政策的制定、商业行为的规范、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图书馆的国际合作项目、信息的国际法环境以及标准化等议题,已不是一个国家或一门学科就能解决的,而要全世界各国同仁积极参与,跨国界、跨领域的共同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因此,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应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密切关注世界图书馆学术研究的主体,积极参与世界和国际图书馆学术研究与活动,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使图书馆学研究在国际合作中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