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教学的三大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策略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那么复习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复习的目的是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提升能力,变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力量。就复习时间而言,有课内复习和课后复习;就复习形式而言,有作业训练和教学检查。初中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通过模拟检测、联想想象、实践应用,可以有效地做好复习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编织知识网络、体验化学价值,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模拟检测查漏补缺
课堂检测可以反馈教学实效,反映学生中相异的想法。在日常教学中,课堂作业、课后练习就是常用的两种检测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检测。
(一)当堂检测评价反馈
刚开始学习化学知识时,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宜太多,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当堂训练,以便及时吸收、内化、体会所学内容。检测习题应基于当堂内容,立足中间(“中等生”),兼顾两头(“学困生”和“优秀生”),题量不宜太多。课堂检测以后还要及时评价反馈。但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当堂批阅全体学生的作业是不太现实的,应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教师批阅学习小组长的作业,小组长再批阅组内3~4位同学的作业;个别错误组内互帮互助辨错、纠错,集体性错误教师就及时反思:是知识贮备不够,还是审题不清?是答题不够规范,还是计算错误?通过析错,为当堂纠错提供决策依据,进而巩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率。
(二)改变情境自编自解
当堂训练是检测课堂教学达成率的有效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检测的题量和题型都会受到限制,课后作业可以作为课堂检测的补充和延伸。例如,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课堂检测着眼于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课后作业就可以变换角度、改变情境,让学生自编自解,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不妨设计这样两个情境:(1)已知某种固体物质的质量,若要把它配制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应该怎样操作?(2)要配制某种一定溶质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溶液,又该如何操作?这样,学生从传统的被动解题转化为主动编制问题并自我解答,在加深理解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同时,还培养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演练强化技能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如: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称量一定量的固体药品,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氢气等等,这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只有通过训练即学生亲自动手才能掌握。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巡查指导,还要组织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助,以优带差,共同提高。
二、联想想象编织网络
模拟检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习题,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受到约束。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安排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回顾难忘的镜头;理清知识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展开无限的遐想,描绘微观世界。
(一)回顾难忘的镜头
化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欣赏、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学习“生石灰的烧制”时,观察演示实验之后要求学生归纳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性质。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回忆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场景: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皇家园林,其中收集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修建圆明园时使用了大量的汉白玉石材。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他们在园内大肆抢掠、破坏,到处放火。熊熊大火烧毁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大火焚烧,酥裂开来,变成了碎块。这样,学生将石灰石的烧制与电影《火烧圆明园》联系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热情,又温习了知识、加深了记忆。
(二)建构知识网络
建构知识网络是理清知识内在联系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综合,编制成知识网络,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网,实现自我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一盘散沙,也不是一团乱麻,而是一个相互间有内在关联、因果关系明朗、来龙去脉清晰的多层次的知识整体。这既符合认识规律,又便于理解和记忆,避免了肢解知识体系、机械学习的弊端。例如,在复习酸碱盐时,可以“盐的制法”为主线,衍生出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从而理清物质之间的性质和转化关系。
(三)展开无限的遐想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展开遐想可以帮助学生走进微观世界。例如,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后,学生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此时,可以安排学生撰写一篇材料作文:“假如我是一杯水中的一个水分子,那么我可以看到……”学生展开遐想,以拟人化的方式描述水分子的构成以及水分子在受热、遇冷时的运动和分子间空隙的变化情况等等。改变作业形式,学生在撰写科普小习作的过程中走进微观世界,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实践应用体验价值
学习过程有两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由无知变有知,类似于头脑风暴,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重境界是应用知识,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有句至理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是没有力量的,只有将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才能使知识产生力量。学生在实践运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化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一)指导健康生活
近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成为严峻的事实,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过多等导致的营养失调。加之不进行体育运动,致使超重、肥胖的现象逐年攀升。化学知识有助于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比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平衡膳食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素;了解了这些营养素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了解了平衡膳食的基本内容,主副食怎样合理搭配,早、中、晚一日三餐怎样协调;科学解读了“营养平衡宝塔”,树立“平衡膳食”的意识,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合理的膳食结构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进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应对突发异常
化学知识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与伪科学做斗争。例如,当学生遇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黄铜(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实施诈骗活动时,就可以利用金属的性质来鉴别真伪,防止上当受骗;有人宣称只要发功就可以使“水变成油”,学生根据元素守恒,便能揭穿这种伪科学。
另外,利用化学知识还可以处理突发异常事故。例如,实验时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发现家里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被困火灾区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救,如用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贴近地面跑到窗口呼救等。
(三)崇尚低碳生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如今,全世界都在倡导低碳生活,低碳就是节约,低碳就是环保,低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是为了改变人的行为方式。例如,“化学与环境”一节内容重点研究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止措施。复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向家人、邻居、亲戚、朋友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环保小常识,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倡导低碳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家庭燃料充分燃烧,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燃气热水器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此,以知识改变行为,以行为方式的转变程度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