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嫩江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嫩江161400)
[摘要] 目的: 探索桂枝配伍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桂枝配伍麻黄治疗外寒内饮咳嗽证,配伍白芍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配伍茯苓治疗痰饮证,配伍饴糖治疗中焦虚寒腹痛证,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桂枝由于配伍不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结论: 桂枝的不同配伍机理及作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桂枝; 配伍; 机理; 临床疗效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其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功效[1]。历代医家对桂枝的功效与主治有许多论述,《用药心法》谓: “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本草再新》谓: “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本草衍义补遗》谓: “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 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 “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道有六: 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桂枝配伍应用广泛,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桂枝配麻黄
患者,男,58 岁,2008 年12 月4 日因“哮喘持续状态”住院。有14 年哮喘病史,每年发生哮喘2 ~ 3 次,往年多用西药治疗逐渐缓解,近年发作频繁,以入冬至春节易发作,多受凉引发。现已发病2 周,胸闷气急,喘息,咳嗽,咳痰清稀色白,身寒肢冷,纳差便溏,舌暗苔白,脉沉。口唇发绀,胸呈桶状,体温37℃,心率70 次/min,呼吸28 次/min,血压正常。两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及少量的湿性啰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入院前曾用激素治疗未能控制,入院后静滴先锋必及喘定等治疗1 周,哮喘症状仍未能缓解。有端坐呼吸,恶寒肢冷,痰多清稀,咳而不爽,舌暗紫苔白。辨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治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药用桂枝9g,炙麻黄6g,干姜5g,细辛3g,姜半夏9g,白术9g,五味子3g,白芍9g,炙甘草3g。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服2 剂后哮喘缓解,症状减轻,停用西药治疗,只用中药治疗,7天后病情稳定,哮喘未作,出院。
方中桂枝、麻黄相须为君药,发汗散寒以解表邪,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为臣药。五味子收敛肺气,白芍养血益阴,半夏燥湿化痰,白术健脾燥湿,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1.2 桂枝配白芍
汤某,男,47 岁。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欲呕,胸闷,舌苔薄白,脉浮缓。辨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大枣9g,生姜9g,半夏9g。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服2 剂后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原方加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再服4 剂痊愈。
按: 方中桂枝为君,助阳气、通经络、解肌发表,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 芍药为臣,和营益阴而敛汗,桂枝、白芍配伍既可祛除在表之邪,又能恢复肌表营卫之平衡协调,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半夏燥湿和胃,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功。
1.3 桂枝配茯苓
患者,男,45 岁,2009 年2 月20 日初诊。1 年来经常眩晕、耳鸣、耳聋,不定时发作。发作则天旋地转,难以挪动,更难翻身,恶心呕吐,颈项疼痛,面色苍黄,闭目仰卧,形体胖大,表情痛苦,神态倦怠,脉象滑短有力,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血压126 /80mmHg。曾到医院诊为内耳眩晕症,神经性耳聋。辨为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交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治以健脾化饮,重镇降逆。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8g,桂枝9g,白术12g,甘草9g,生龙骨24g,生牡蛎24g,磁石24g,荷叶12g,姜半夏9g,葛根18g,代赭石12g,钩藤18g( 后下)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服药2 剂呕恶停止,眩晕亦减,饮食能进,精神好转。原方去姜半夏,加杭菊花12g。再服3 剂后眩晕已除,精神佳,唯耳鸣耳聋。原方加石菖蒲9g,通阳开窍,以善其后。1 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 茯苓淡渗逐饮而出下窍,桂枝通阳输水而走皮毛,,白术利湿佐茯苓、桂枝消痰以助温运,甘草和中助茯苓、白术健脾以制水邪。中焦得健、饮邪得祛、清阳得升,则眩晕自止。
更加龙骨、牡蛎、磁石、代赭石重镇降逆,安神潜阳,荷叶、钩藤升清祛风,以期眩晕早愈。
1.4桂枝配饴糖
白某,男,55 岁。患胃溃疡病,腹痛已半年余,痛时喜温按,纳差,大便时溏,小便清长,常觉头目眩晕,疲倦,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弦。辨为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化源不足。治为温中健脾,和里缓急。药用饴糖30g,桂枝9g,白芍18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服药8剂后腹痛缓解,食欲好转,余症大减。原方加减续服20 剂,诸症消失,随访3 个月无复发。
按: 饴糖甘温质润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为君药。桂枝辛温,温阳气、祛寒邪; 桂枝配伍饴糖,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
痛。
2.讨论
桂枝有发汗解表,外散风寒之功。《本草汇言》谓: “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本草经疏》谓: “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麻黄有发汗解表之功,发汗力强,《科学的民间药草》谓: “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汤液本草》谓: “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本草纲目》谓: “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桂枝与麻黄相须配伍,可增强解表散寒之功。
桂枝辛温,具有解肌发表,透达营卫之功。《本经逢原》谓: “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本草述》谓:“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仲景谓: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白芍酸寒,有益阴和营之功。《本草发挥》谓: “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主治秘诀》谓: “其用有六: 安脾经一也,……固腠理六也。”桂枝与白芍配伍,可调和营卫。
桂枝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化,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行水湿痰饮之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盖其用之之道有六: 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张寿颐谓: “桂枝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茯苓甘淡,有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之功。《伤寒明理论》谓: “渗水缓脾。”《用药心法》谓: “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桂枝与茯苓配伍,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
桂枝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功。《长沙药解》谓: “桂枝,……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本经疏证》谓: “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饴糖甘温,有补益中气、缓急止痛之功。《本草经疏》谓: “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药征续编》谓: “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桂枝与饴糖配伍,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效。
[参考文献]
[1]高学敏. 中药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53.
论文作者:张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桂枝论文; 白芍论文; 麻黄论文; 本草论文; 饴糖论文; 甘草论文; 茯苓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第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