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百强排定座次新兴业态占尽风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座次论文,百强论文,业态论文,占尽论文,风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举办的以“聚百强、议合作、展宏图”为宗旨的“2000年中国连锁业百强发布会”暨“2001年中国零售业走势分析报告会”,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宣布了首次进入中国连锁业百强的企业名单。
连锁经营发展迅猛新兴业态效益占优
连锁经营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如今已历10年。10年来,我国连锁经营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实力上,都有了普遍的增强。到2000年,全国已有连锁企业近2000家,销售额达2300多亿元,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7%。
据郭戈平会长介绍,我国连锁业的发展,在区域发展上表现为从沿海地区到内地,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从业态发展上看,已遍及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商店、专业店、百货店以及快餐业等多种业态;从方式上看,已由过去的单一直营连锁,发展到目前的特许经营连锁、自由经营组合。此外,连锁行业还拓展到了药店、加油站、音像、书店等。连锁经营这种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已成为我国流通产业中新的、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回顾10年路程,郭戈平认为,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年以前,企业自发地按照连锁方式进行经营运作,而不是政府号召推动。1995年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上海召开了连锁企业座谈会,35个城市的市长参加会议,李岚清副总理到会讲话。由此,我国连锁业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政府的强力推动与企业市场化内在发展需求相结合,加速了我国商业企业连锁化的进程。
据会议提供的材料分析,我国各种零售业态的连锁经营虽然都有一定的发展,但从经营效益上看,新兴业态占据明显优势。首次进入百强的企业中,超市有73家,专业店和专卖店9家,有5家百货店中含有超市业态,再除去13家餐饮业外,传统百货业仅占2家。这说明,新兴业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经营优势,也预示着中国连锁业第二个10年发展期,将是新兴业态快速扩张的时期。
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城市独领风骚
些次进入百强的连锁企业,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地区差异性突出。在首次进入百强的企业中,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型城市的企业占了绝大部分,尤其是沿海城市,优势更为明显。仅以上海为例,百强前三名位置均为其所占。位居首席的上海联华超市,2000年的销售额达到111亿余元,是百强末席的近90倍。其与华联超市、上海农工商超市3家的销售额占百强企业总销售额的两成以上。
地区差异首先表现在东西部之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占了百强企业的绝大多数,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则廖廖几家,不仅规模上无法与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而且在业绩上也相差甚远。对此,有专家认为这是合乎实际情况的发展,因为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较低,购买力不强,必然制约零售业的发展。郭戈平会长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连锁业在中西部地区正孕育着新的发展契机,不论是低土地价格还是劳动力价格,都对这些地区低成本发展连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其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将逐步缩小。
地区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区域的运营效率上。从上海、北京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虽然三地皆为经济发达地区,但上海的企业表现优秀。据统计,2000年上海连锁企业每平方米年平均销售额22374元,而北京为15157元,珠江三角洲仅为11289元。2000年,上海连锁企业年人均销售额为722509元,是北京的330792元的2.18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74507元的2.6倍多。
地区差异在连锁规模上也比较明显,中西部地区连锁业规模普遍偏小,门店一般只有几家,最多不过十几家,因而规模效益受到制约。即使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在规模上与上海相比也差距明显。北京连锁企业共有18家进入百强,18家2000年的销售额合起来不过122亿元,仅比上海联华超市1家的销售额111亿元多出10几亿元。西部连锁业与东部差距大,是因其经济还不够发达。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与上海相比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显然与其城市的国际地位不符,北京的连锁业应在规模上有所突破,整合出几家具有强大实力的优秀企业。
规模尚小实力尚低 联合重组锻造“航母”
郭戈平会长认为,经过10年发展,一些成功企业已具备了自己发展的模式,塑造了一个实现成功“克隆”体系的平台。复制店铺基础、运营体系、物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人才培训系统以及一些开发系统,都趋于成熟。但郭戈平会长同时又认为,把中国的连锁业放到国际大舞台上比较仍然显得很小,很分散,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很弱。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连锁企业与国外大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资金实力、管理经验、科技水平、营销理念还是人才素质、企业制度等方面,差距都相当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有商业企业虽然具有先天的网络优势,但在发展连锁经营的过程中,没能与体制、机制的转换密切结合起来,特别是一开始成效相当显著的企业在机制转换上反而滞后。二是统一采购在连锁超市中还没有完全解决好,成了制约连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在连锁企业的运作过程中,许多需要市场机制来解决的问题,就政府行为而言,还存在较重的计划经济色彩。
我国加入WTO在即,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入世”后将在3年内分阶段取消外商进入批发、直销、零售等行业的限制,同时允许外商在流通领域建立独资子公司,还将逐步放开对外商零售企业在地域、股权比例、数量和经营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外商外资的进入无疑将给我国的零售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据悉,今年沃尔玛和麦德龙都已规划好,要在我国各增设8家分店,家乐福的扩张计划是6家,好又多、百盛、伊藤洋华堂等也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扩张。对于我国的零售业来说,一场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商业巨人的全面碰撞已不可避免。
中国零售业应对外商挑战,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做大做强,以规模性整合达到规模性营销。这正如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局长黄海在本界百强发布会的专题演讲中所说的那样,连锁业显然将成为新世纪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连锁业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唯有练好内功,才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如何练好内功,黄海局长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形成规模,至少要培育出50个左右的大集团到国外市场上市。
其实,锻造中国“航母”,才能迎接外商挑战,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并付诸了行动。流通业近两年兼并重组的步子不断加快,例如去年北京就先后发生了几起有影响的兼并重组案,其中较为成功的有北京翠微集团收编当代商城、王府井与东安集团“联姻”、北京燕莎与饮食服务集团联合。今年初,上海华联与北京西单、超市发牵手组成新公司,实现了跨地区的强强联合,令业内人士为之一振。据悉,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天客隆集团有限公司合并不日将成为现实。
种种迹象表明,兼并重组将成为今年连锁业的主旋律,在这次专题讨论中,有关专家介绍的情况,已让人们感到这一主旋律的强烈冲击:上海联华经过对北方市场的调研后,又转而在广东积极拓展,寻求合作伙伴和发展机会;北京华联在原有22家店的基础上,今年准备以西部为主新开16家大卖场;北京物美专门成立大卖场公司,并将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多点同时启动;华润集团则把国内分销作为主业,华润超市也已开始整合全国网络系统。
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是企业共同的感受。虽然企业是兼并重组的主体,但政府也不应成为看客,企业能否做大做强,能否顺利实现跨地区联合,政府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网点规划、税收政策、投资政策等等,这些都是连锁业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连锁业的“航母”就难以锻造出来。
“21世纪是连锁世纪”。中国连锁业新世纪的发展,将为这一断言作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