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是数学学习主体的认知生发、能动选择、全员参与的过程,是引导、激励、促成学生自觉、自主、能动地进行数学认知建构的教学行为,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效唤醒记忆中的数学知识、数学认知经验和数形表象开启数学联想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243-02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教学影响。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顺应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在问题引领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营造宽松愉快的数学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合作交流,让个体创造与群体智慧交汇,促进学习主体认知建构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教师要创设优质的小学数学学习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师创设优质的学习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数学认知积累和直观形象素材,激发学生的数学联想,激活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认知经验或数形表象。
1.要与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关注三点:其一,必须含有数学信息具备数学思考价值,那种花架子、走过场或与新知无关的情境均需排除在外;其二,必须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需求相契合;其三,要与教学过程的相关教学环节相融合,要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发展。比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通过比较,得出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接着,教师可以拿出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指导学生制作活动角,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顶点是角的两条边相交的点;然后,再让学生想办法用一根吸管做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加深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这样教学,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以及操作活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学习。
2.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联想与思考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启迪。比如,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车轮的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并让学生想象表演骑车轴不在圆心的自行车会是什么样,而车轴在圆心的自行车骑起来又是什么样,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表演中进一步认识到圆心到圆周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因此自行车的车轴装在圆心时骑起来才会平稳。接着,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等知识后,张老师又给出一些圆的半径,让学生去猜测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中的圆。当学生看到半径是15 厘米时猜测可能是盘子、可能是披萨,当看到半径是150 米时,有的学生联想到了麦田怪圈。这样的情境设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强化圆的大小取决于圆的半径的长短这一新知,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3.要具有生动形象的强烈认知刺激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具体、色彩鲜明、直观可感的特点,构建与新知相关的学习情境,可以凸显数学问题,形成强烈的认知刺激。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显示单位“1”的实际含义,教师用一支粉笔、一盒粉笔、一箱粉笔来显示计量单位的变化类型,突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类事物的整体都可以平均分,从而获得分数意义中对于单位“1”认知建构的有效拓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师要在探究过程中激励学生自主创设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新知,必须激发他们依靠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数学学习,尝试解题,自我推测,开展实践探究,并相互研讨,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激励学生有创意的自主构建常采用如下方法:
1.未教先尝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复习有关旧知,揭示新知,可以引导学生先行自我尝试解答,这就引发学生自发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力求自我探究。比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等分物品开始,变化等分的份数和总数,使得余数的出现成为学生自我遇到的新现象。
2.练前先估猜
问题提出后或练习作业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估猜结果,估算得数,然后再安排计算与解答。待计算有结果和明确了答案之后再让学生来验证、核对预先的猜测。这就给学生增添了计算练习与问题解决中的悬念。考量估猜结果,就产生了自我推理、判断、校验的数学认知建构的机会,同时也会使其后的解答练习更具自觉性。
3.鼓励奇思妙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不轻易采用不经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结论,并在解题后不满足于已有的方法,或对已解答过的问题加以引深变化,从而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发散思维。比如,圆柱的侧面展开通常是一个长方形,当一位学生用小刀斜划圆柱罐的商标纸时,展开的竟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这样的发现,学生可以获得对圆柱侧面的新认知。
4.引发争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回答或意见发生对立时,教师应将此当成发展学生思维的极好契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任由其充分表达。
三、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自主创设的尺度
在优化问题情境创设时,数学知识的重组、改造和丰富,不能超越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实际能力和思维发展状况;它必须与学生自身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同时又必须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适时、适度获得有效的发展。比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不只是要从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规律来逻辑地推理完成教学,而要加强等值分数的分数单位变化演示,让学生通过对折、涂色,创造等值的分数去归纳、发现完成新知的构建。
2.强化主体创设的根基
学习主体的能动发展是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所在。数学教学必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最佳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这种情境创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教学时,教师要在数学问题的提出、新旧知识的比较、概念的揭示、规律的总结等方法的把握乃至问题的编选等各个环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数学学习的主体在基本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获得多元、多层的自主建构。
3.营造主体创设的愉悦氛围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友善是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营造主体创设的氛围,一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创设求索性的思维发展空间,促使每个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运用“互评互赞”的激励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体验这一过程中成功的快乐;二是教师要悉心体察并善于发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逻辑,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考与情感相互交融,加深对知识的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三是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分析研究数学操作中的相关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应对策略,处理好手段与目的、内容与形式、思维与启智之间的关系,促进数学思维的自主发展。
论文作者:莫小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认知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新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