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的未来取决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经济前途有赖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核心竞争力论文,前途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月28日,台湾当局副职领导人萧万长在岛内举办的世界台湾商会联合总会第15届年会上提出,目前是台湾经济转型的新阶段,要找到台湾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此言确实点到了当前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台湾经济发展就是不断成功转型的过程

台湾经济目前尚未走出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从直接原因来看,去年9月爆发的世界金融海啸难辞其咎。一年多来,台湾出口持续下滑30%以上,对外贸易规模萎缩了三分之一,退到了2005年的水平,经济增长率较上年出现罕见的两位数衰退,失业率突破6%,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但这些现象仅仅还只是表面的,真正令台湾经济丧失抗击世界经济风暴能力的原因,是近10年来经济转型的挫折与核心竞争力的流失。回顾战后台湾经济之所以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正是与其经济不断成功转型,从而锤炼出独特竞争力密不可分的。

台湾经济在战后曾经进行了三次成功的转型,从而创造出了令世人一时称羡的“经济奇迹”。

第一次从1960年代中期起步,由内向型经济向加工出口经济转型。通过外汇、贸易、投资等经济与金融政策的一系列调整与重建,台湾依靠其廉价的劳动力与灵活的企业运营及管理制度,发展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了以出口市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成功承接了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在以美国、日本及东亚为顺序的“雁群梯次发展”模式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十几年间,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就从1965年的217美元上升到1976年的1132美元,突破1千美元大关,进入了经济起飞阶段。

第二次是1970年代中期以后,以两次世界石油危机为契机,台湾通过以“十项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实施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政策,继续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加工出口经济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扩展,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不仅成功抗击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更在1980年代中后期持续攀高,1992年台湾人均GNP突破1万美元,达10502美元,成功完成了经济现代化的任务。

第三次是1990年代以后,以首创的科学工业园区建立为标志,台湾的经济活力发挥到极致,再次成功将加工出口经济向上延伸进入高科技产业,发挥代工优势切入跨国公司的产业分工链,依靠精益求精的生产技术与不断创新的产品设计,形成了产业集群配套与绵密精准的分工为特点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代半导体产业,21世纪后的液晶面板相继成为台湾的核心支柱产业,在20年中维系了台湾经济的中度增长。

与此同时,服务业占台湾经济比重持续上升。不过,与制造业不同的是,战后台湾的服务业始终以金融保险业与商业为两大支柱,不断壮大的商业与配套的物流业提供了制造业持续扩张的基本条件,而金融保险业则在战后60年中由落后的钱庄式经营模式发展到了目前以百货式的金控公司为主的架构,虽然其间曾经出现过多次重大经营危机,但金融保险业也借此完成了不断的自我更新,构成了台湾经济能够不断成功转型,得到发展壮大的基础与背景。

可以说,战后台湾经济发展是以制造业为主角,以金融保险业与商业为支撑发展起来的。历次的经济转型不仅是制造业的升级与演化,更是服务业自我的不断超越发展。如果说廉价劳动力与土地资源曾经是战后台湾经济前40年的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后20年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累积起来的不畏任何调整与变动的经营心态与灵活的运作手段,说到底就是其不断适应形势变化的创新精神。

影响台湾核心竞争力的几个因素

目前台湾经济正慢慢从战后最大衰退中恢复,但受到沉重打击后,岛内外都在怀疑台湾已经丧失了核心竞争力,因此才有萧万长的一番话。既然论及核心竞争力,就离不开岛内自身的发展选择与环境,影响台湾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其主观上能否选择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战后台湾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摆脱战争带来的困难与破坏,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是与其选择正确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作出调整分不开的。战后台湾当局在50年代初曾经确立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60年代开始转向出口导向型发展,确立了主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总体战略,为此先后在70年代规划“十项建设”,深化加工出口产业发展,80年代提出经济自由化战略,90年代重点扶植科技产业,从而推动岛内经济不断转型,核心竞争力也得以不断进步与维持。

世界台湾商会联合总会第15届年会。

二是与周边主要地区的经济联系能否不断深入。如果脱离了与周边地区的比较,所谓核心竞争力便无从谈起;如果没有与周边地区的密切经济联系,寻找核心竞争力也会成为空谈。40多年来台湾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外向型经济,依据就是与周边主要地区相比较的优势竞争力。在建立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台湾以美国的政经支持为依托,借由主动积极争取,从而在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中占得了先机,并发展出了对外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60、70年代长期依赖从日本进口原材料,加工出口到美国市场,80年代后台湾开始拓展欧洲与东南亚市场,使其逐渐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另两大出口市场。依靠台商对外投资,90年代以后,亚洲上升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今后能否参与正在进行中的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无可置疑地将直接影响到台湾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与发挥。

三是岛内发展经济的向心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来,自奠基及至迈上起飞之路,岛内对发展经济的模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首创加工出口区到科学工业园区的奠基,进展都相当顺利,并且不断有民营资本跟进投入,从而抢得了先机,也就赢得了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岛内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成功树立并累积起来。而90年代以后,岛内对经济发展的取向日益多元化,尽管避免了若干失败与资金资源的浪费,但却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成本,尤其是21世纪后民进党执政的八年间,其在失去对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把握的同时,又为其政治私利挑动岛内对立,从而瓦解了发展经济的向心力。过多地强调保护弱势产业,不仅影响了资源分配的效率,导致资源错置,也磨损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延误了产业升级。

当然,论及核心竞争力,关键还在于岛内企业自身的不断精进技术与调整运营模式与产品重心。只有这些,才能最终确保核心竞争力拥有最扎实的基础。

台湾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两岸经贸关系

相对于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前40年,近20年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两岸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与精进。祖国大陆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不断突飞猛进,已经彻底改变了台湾经济发展环境。大陆不仅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投资地,并且在不断发展中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台湾却在后者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边缘化危机,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台湾经济要想成功转型,重建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深化两岸经贸关系。

说到底,在大陆崛起后已经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当下,调整两岸经贸政策,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不仅是当前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台湾未来能否实现经济转型,重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这方面,马英九当局摒弃民进党的“台独”路线,积极寻求两岸更紧密的经贸关系,推动经济综合架构协议的协商与签署,可以说是跨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但要真正实现台湾经济转型,则还要靠岛内各界凝聚共识,重拾发展自信,在挑战中不断勇于探索,跳出民进党所谓“爱台湾”的陷阱,真正锤炼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标签:;  ;  ;  ;  

台湾经济的未来取决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