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科学课程改革对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的影响_课程改革论文

国外科学课程改革对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的影响_课程改革论文

国外理科课程改革对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科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国外论文,我国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内容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自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

一、国外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性的理科课程改革的历程看,一直存在着两种课程观:一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分科理科课程;一种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综合理科课程。自本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科中心课程过于偏重智育和学术性,缺乏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忽略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因而进行了新的课程改革。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理科课程改革开始朝着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问题中心课程、STS课程相结合的综合体方向发展,课程设置模式呈现出跨学科、多样化、综合化的局面,如苏格兰综合理科、澳大利亚理科教育项目等较有影响的综合理科课程。从现有资料看,各国已设有近30个综合理科课程。显然,综合理科的开发已成为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有的专家将这些课程划分为5类:概念体系中心综合理科课程、探究过程中心综合理科课程、环境科学中心综合理科课程、主题中心综合理科课程、应用科学中心综合理科课程。这些理科课程都表现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大融合趋势,因而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强调理科课程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以培养具备“社会适应性”的公民为目标;

2.强调自然科学的“科际性”、“综合性”,以综合的主题与话题、概念为中心来组织内容;

3.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的联系,编制多种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4.强调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变化趋势

世界性的理科课程改革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使之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1.中学化学教育价值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国的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经历了5次课程教材的变更,尽管一直倡导改革,但未进行实质性的“课程改革”,结果造成历次中学化学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总是修修补补,多局限在形式和量的变化上。最近,原国家教委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彻底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学科课程模式,正式把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类,其中又把学科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3种方式。这种课程模式的心理学依据是: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发展潜力和学习需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和学习需要。实施这种课程结构的目的在于:在上好必修课并保证整体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为具有不同个性和特长、不同发展方向和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条件。显然,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中等化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使一般公民,包括那些并不准备从事化学专业工作的人去获得与社会、生活休戚相关的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当然,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也并未因此而忽略对英才的造就,一年一度的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同样引起了我国化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学化学教育价值观念呈现出的这种多元状态,是基于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求和化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2.中学化学教育课程结构向多维立体化方向发展

化学教育价值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学化学教育课程结构产生新的变化:

(1)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一统天下的格局,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的联系。

1988年,原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全国8个地区可以自主编制若干种化学教材,同意浙江、上海编制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从此,我国化学教材改“国家制”为“审定制”,出现了一纲多本、统编与自编教材并存的新局面。仅上海就编有20余种主修、选修化学教材。一大批以社会、生活课题为背景,包括以STS为指导思想编制的化学教材,以化学原理、化学研究的技能方法为框架的化学教材,以及两者兼有的化学课程体系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完善。很多新教材还在指导思想、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及排版装帧等方面顺应国际化学教育的新潮流,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在指导思想上,绝大多数教材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②在知识内容上,确保必需的基础知识,适当拓宽知识范围,特别加入了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环境、能源、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强化化学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同时,对化学实验的编排也作了一些改革。如:课文与实验分别独立成册;增加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和社会实践;重视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③在思想教育方法上,注重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国情教育;结合当地资源、工业和风景进行热爱乡土的教育;结合化学史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④在编排体系上,多数教材特别是统编教材,主要以物质结构知识作主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并重。同时又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注重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装帧新颖、排版科学。

(2)开始了由单纯的化学教育课程向多学科、跨学科的科学教育课程发展的新探索。

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各地以综合理科为标志的中等科学教育课程的蓬勃兴起,我国也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如浙江省的《自然科学》综合课就是在这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际进行的以《自然科学》综合课取代分科教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的尝试。各地的实践表明,这种跨学科的科学教育课程能较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向教育提出的挑战,有助于使自然科学教育更贴近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受国外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在80年代高潮迭起,迄今在化学教育类期刊上报导过的已有60余种模式。我国著名化学教育家刘知新教授将其归纳为5大类型:①实验导学型;②程序变动型;③启迪解疑型;④单元层次型;⑤讲练运用型。总之,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已不再局限于单向或双向活动,而是呈现出把多种彼此互补或相关的教学方法优化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态势。

4.考试制度的改革向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随着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和新的教学评价观的建立,我国的考试制度也一直在进行调整,以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形势。

(1)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自1985年开始在部分省市试验,到1993年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了高中毕业会考制度。这对改变以高考升学率为评价中学教学的唯一标准这一不正常现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2)进行了标准化考试的试验。我国从1987年首次在广东试行化学标准化高考,到1992年标准化考试试验结束。标准化考试的理论、方法已渗透到中学化学的各类考试之中,对我国的化学教学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考模式。90年代以来,全国高考出现过5种模式,1995年起已改为3+2高考模式(上海除外)。目前还在研究和探讨新的高考模式。如建立中央和高校分权制的高考制度;实现高考的综合化、多元化、能力化等。明确提出化学高考应更加强调能力测试,以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我国的中学化学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体系影响极深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可以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改革还处于“转轨起动期”。如何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面向21世纪的化学课程、教材、教法体系,如何正确处理大面积的通才素质教育与培养少量尖子人才的英才教育的关系等问题,都将是中学化学教育改革所要长期深入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标签:;  ;  ;  ;  ;  ;  

国外科学课程改革对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的影响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