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永和学校 514500
摘 要:求异思维,是指面对问题,从多个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检测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能,这种潜能表现为求异的品质和求异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数学 求异思维 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遵循科学的理念和原则,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方面的优势,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学习难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养成良好的求异思维体系,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数学知识的分析,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引起学生兴趣
初中数学相比较于小学数学,难度稍微增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初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往往会感到不适应。这就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教师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更加容易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身思维开发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师应当尝试着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具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思维活跃性,愿意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从多个角度进行知识挖掘。教师可以尝试着通过搭建趣味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特定情境中开展主动探究。
二、归纳多元信息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求异思维,教师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归纳并且整理多元化信息的能力,当学生能够将从多个途径和角度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自身的信息归纳能力也就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初中生在进行知识理解的时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逻辑方式,在这个多角度信息整合的过程中,学生通常都要从横向、纵向开展思维联系,因此,他们所能够得出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具备学生自身思维的独特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与其他同学介绍与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学生在进行自己解题方法介绍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将思路解释清楚,还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提升自身解答的逻辑性与通俗性。尽量做到简单易懂,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思维体系,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组织问题诱导
由于初中生们数学水平比较有限,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还是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完成数学知识学习的,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更方便进行学生管理,提升课堂知识推进速度。一般都会采用统一知识讲解的授课方式,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台上单向进行知识灌输。与学生互动和交流的比较少。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较大的便利。但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大大降低,长期处于这样的单向知识灌输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太多,自身思维能力减弱,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当多多设计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诱导。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愿意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找寻不同角度,保持更高的思维活跃度。
四、在实际生活中求异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包含了一定的数学规律,要教师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探索,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笔者请学生自己列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并且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它。学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有许多创新的题目。如: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乘两辆大客车去武夷山观看水秀演出,其中一辆在离武夷山24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离演出时间还有50分钟,这时只能乘坐一辆大客车,而且只能乘坐一个班级的学生,这辆客车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请问两个班级能赶上演出吗?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五、在实践操作中求异
“一言堂”的教学只局限在书本上,在课堂中学生如果缺乏体验,那么他们将失去了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如果仅用记忆来取代整个学习能力,那么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逐渐消失,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新教材按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很多“做一做”“剪一剪”及“折一折”等活动,这是让学生动手参与,亲身体验知识得来的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等各项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具有求异思维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目标和教师进行新课改教学的重要方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特点,遵循教学原则,尽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金额要领,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为新课程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赖友平 当代教育与管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4)。
[2]郑毓信 数学课程改革:何去何从?[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9)。
论文作者:潘文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7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求异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多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