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家人才--兼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_创新管理论文

论企业家才能——兼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民营企业论文,企业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家才能的供给与需求

(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家的需求是由对企业家才能的需求派生而来,而对企业家才能的需求则是所有者利益追逐的结果,即所有者通过将自己的资本与企业家才能结合可以使自己从中获益(如资本增值)。因此,从需求的角度讲,拥有企业家才能是成为企业家的必要条件。这里的问题是,个体的企业家才能是否可被(所有者)认识,换句话说,企业家才能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张维迎(1995)认为,经营能力(等同于企业家才能)是私人信息,无法被外人知道,或观测成本很高。因而,经营能力无法直接显示,需要通过与能力相关的显性变量——个人财富来间接显示。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二者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二者相关性的证据,而且其因果关系往往是能力是因,财富是果)。单就这一假定的静态性就足以引起人们怀疑其合理性。从某个时点上来看,企业家才能可能确实是私人信息,但企业家的产生决不是静态的选择而是一动态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就是个体的企业家才能由私人信息向公共信息(至少要被所有者认可)转化的过程。

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在于其组织的作用,即把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产品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但由于新古典经济学是以均衡分析为主,企业家(才能)只是作为一类普通的生产要素而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这是因为其理性人和完全信息的假定实际上意味着参与经济活动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从而否定了企业家的个性特征。企业家理论的真正突破是以熊彼特、奈特、柯斯纳等人的杰出工作开始的。熊彼特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将企业家的首要职能定位于创新,即创新是企业家个性化的重要标志。奈特则完全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完全信息的假定,以不确定性的存在为前提,将企业家的职能概括为“商业决策和承担风险(不确定性)”。而柯斯纳则强调了企业家在不均衡的市场中,“识别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企业家的职能概括为两点:经营和创新。因而,作为行使企业家职能之能力的企业家才能,就可以归结为两个维度: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经营管理能力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经营者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及协调控制能力等,对于企业家而言,这是维持企业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创新能力则可以分解为两部分:识别机会的能力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前者是指在不均衡的市场中发现潜在获利机会的能力,而后者是指利用有效的方法(如创新)将潜在机会转化为现实利润的能力。笔者认为,创新能力是使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单车,那么经营管理能力所起的作用是维持车的平衡,创新能力则提供了向前的动力。只有在平衡中前进,或在前进中保持平衡,目标才有可能达到。因此,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家所必需的。

二、企业家才能比较的一个简单模型

企业家才能的多维性以及个体能力分布的不对称性使得企业家才能比较复杂化。例如,不同的需求是对企业家才能在各个维度上的要求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需求者在不同时期对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个对企业家才能客观的评价和比较的标准。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从理论上对(综合的)企业家才能进行比较。下面,我们以企业的收益(或利润)为评价标准,给出一种企业家才能的比较方法。

以Y来表示企业的收益(或利润),显然,Y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资产质量、员工素质等,但经营者的企业家才能无疑是影响Y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简化起见,我们只考虑经营者的企业家才能对Y的影响,而将其他因素归结到随机因素之中。由于随机因素的存在,目标函数只能是期望值E(Y),我们有:

E(Y)=预期收益值(Y[,0])×实现概率(P)。 (1)

所谓预期收益就是确定的状态下,企业能够实现的收益或利润值(如一项创新在实施之前进行的预算)。在(1)式中,我们实际上是假定,如果预期值不能实现则收益为0,这显然是一种简化的假定。

令 I——创新能力,M——经营管理能力。由于创新能力涉及识别机会和把握机会,机会的大小可以决定企业的预期收益,因此,我们有:假设1 Y[,0]f(I) f(0)=0,f′(I)>0

预期收益值实现的概率一方面取决于M,较高的M可以使预期收益值实现的概率增加;另一方面还要取决于预期值Y[,0]本身,较大的Y[,0]意味着实现的困难。这样,我们有:假设2 P=g(M,Y[,0]) g′M>0 g′Y[,0]<0。其中g(M,0)=1 g(M,∞)=g(0,Y[,0])=0

由以上假设我们就可以建立E(Y)与I和M之间的关系如下:

E(Y)=f(I)g(M,Y[,0]) (2)

不难得出,在(M,I)空间内,E(Y)的等值线的斜率为:

dI f′(I)〔g(M,Y[,0])+Y[,0]g′Y[,0]〕

──=-──────────────────(3)

dMf(I)g′M

根据假设1和2,可以看出,在一个适应的范围内(Y[,0]不是很大,M不是很小),有:

g(M,Y[,0])+Y[,0]g′Y[,0]>0,因此

──<0 (4)

(4)式意味着,在(M,I)空间内,E(Y)的等值线的斜率为负,即等值线是向右下方倾斜。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I和M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由此就可以对企业家才能进行综合比较。将在同一条等值线上的(M,I)视为无差异的,而处在较高的(右上)等值线上的(M,I)则具有较强的企业家才能,如图1中,A与B无差异,而C优于A和B。

以上的分析旨在说明:(1)不同维的企业家才能之间存在着替代性。(2)从理论上可以对综合的企业家才能进行比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比较仍不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因为,I和M存在计量上的困难;f和g的具体形式无法确定。所以,这种比较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但这并不影响其应用,作为一个实例,我们根据I和M的不同分布状况对企业家(或经营者)进行二维分类。

如图2,处在Ⅰ区的经营者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及经营能力,我们可称此种类型的经营者为全能型企业家。Ⅱ区的经营者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低的经营能力,为创新型企业家。Ⅲ区的经营者则具有较高的经营能力和较低的创新能力,为稳健型企业家。而处在Ⅳ区的人则由于不具有企业家的任何一项素质,因此他们的位置只能是工人。

对于处在Ⅰ和Ⅲ区的人,他们在经济中的位置是较为稳定的,在此我们不作介绍。下面我们分别对创新型和稳健型企业家的特征作一简单评论。

创新型企业家的特征是,他们一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识别并把握住机会,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感觉。创新型企业家以创业者居多,能够自己独立地开辟一个领地(企业),并使之在适当的条件下迅速发展。管理方式则以直觉居多,理性和经验显得不足,因此,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缺陷会逐渐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就是,创新型企业家所经营的企业,其发展轨迹往往是不连续的。在某一个时期可能是超常规地发展,而在另一个时期则有可能是停滞甚至滑坡。

稳健型企业家则具有与创新型企业家不同的特征。他们具有系统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作风稳健,管理有条理,管理方式以理性和经验居多。但由于其创新能力有限,往往难以把握获利的机会。因此,稳健型企业家可以使企业稳定地发展,但难以做到超常规发展。其表现是,企业的发展轨迹是一斜率较小的匀速发展。稳健型企业家在受雇用的职业经理中居多。

三、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家才能

在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时,我们却不难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有许多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都能很好地发展,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就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但当其规模较大时,就暴露出致命的弱点,如出现滑坡,发展停滞,甚至崩溃危机,有人戏称此现象为民营企业的“综合危机”。这一现象的存在无疑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理论界也曾从不同侧面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分析,如企业的治理机制、政策环境等。下面,我们就本文的结论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简单的对策。这里,我们把分析对象放在民营企业家的企业家才能的分布上,从中不难看出,(民营)企业不同维度企业家才能分布的不对称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民营企业家的特点作一简单分析。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民营企业,一般是以业主式(包括家庭式)或合伙式企业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规模较大的企业,而业主(企业家)往往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具有本专业和本行业丰富的知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也基本围绕其专业而展开。此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没有受过系统的管理教育,其管理方式主要凭直觉或经验。前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如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而后一特点则说明他们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因此,从类型上看,民营企业家多属于创新型企业家。

在企业的初创时期,由于他们对本行业的产品和市场较为熟悉,因而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创新活动(事实上有许多民营企业家是带着成果或专利来开办企业的),从而迅速地打开企业的局面,并且由于初创时期的企业规模较小,管理中的问题也较少。这样,企业家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上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或影响不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创新的难度增加,如市场饱和、竞争加剧等;另一方面管理中的问题也日趋复杂。这时,对企业家来说,他们的优势(创新)在减少,而劣势(管理)却在增加,此消彼涨,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事实上,绝大多数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的问题并非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管理上,如内部管理混乱、营销失误、预测失灵等。因此,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的不协调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当务之急应是提高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或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革来改变经营者企业家才能的不均衡。

第一,民营企业家可以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管理知识,以提高管理能力。根据管理的科学性和环境依赖性的特点,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由于管理经验无法系统地获得,只能在用中学,而管理知识却是可以通以系统地学习来获得。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民营企业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自学或参加学习班的形式使自己的管理知识系统化,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已有许多民营企业家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重回学校,“回炉”自己,通过知识的充实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因为他们知道,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加倍地体现在企业的效益上。当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能专业化的问题,因而只适合于规模较小的业主式企业。

第二,规范企业制度,实行职能专业化。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业主式,无限责任。这种不规范的企业制度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障碍,如企业家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引起职能的不清。当企业的规模较大时,企业内部的结构必然复杂化,而职能的不清必然造成管理的混乱,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规范企业的制度,由业主式企业过渡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实现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把经营权交给具有较高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本人则作为所有者参与剩余分配及行使对经营者的监督,充分体现出个体的比较优势,使企业在规范中发展。当然,企业制度的改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资产评估、经营者的选择以及激励监督机制的制定和实施等,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标签:;  ;  ;  ;  

论企业家人才--兼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_创新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