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村体制改革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 中共舟山市委书记 俞东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从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出发,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推进农村产权明晰化、农村要素市场化、农业支持高效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组织化程度,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舟山市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眼基层政权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大局,把社区村体制改革完善工作(以下简称“社改”)作为主题教育先学先查先改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全力推进,高质量完成改革工作,受到了省委车俊书记批示肯定。
一、聚焦问题,准确把握社区村体制改革形势。 “社区村”体制为舟山独有。2005年以来,为整合农村基层组织服务资源,舟山在行政村之上创设社区层级,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发挥过较大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社区村体制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基层治理、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性障碍。“社区村”把“农村社区”和“村委会”两个概念叠加在一起,但实际上既不是社区,也不是村,法律地位缺失,且未获得上级认可,导致向外无法取得共识、向上对不上号。同时,社区村基本承担了行政管理职能,实际上是在乡镇下面、村上面又多了一个管理层级,这一方面导致村委会自治功能弱化,另一方面也使原本可以用于渔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资金只得用于社区村行政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自2015年启动实施的渔农村新型社区改革,还有关键的半步没有走完,即“并村没有并经济合作社”,一个行政村有多个经合社,最多的一个村有7个经合社,看似合并的小村继续以经合社的名义事实上存在和运行,这样一来,社区村党组织没有经济主导权,严重削弱了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行政村自治功能弱化。此外,一些行政村撤并后形成的社区村,人口规模过多,区域大而散,有的一个乡镇下面就一个社区村,管理半径过大,有些城中村已完成拆迁改造,却迟迟未实施“撤村建居”,对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针对我市社区村体制问题,省级有关部门多次提出改革完善建议和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反映现代化进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思想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重视直接理论教育、忽视间接环境影响,重视教育主客体间的信息传递、忽视教育要素之间的情境创设与共同学习的倾向。由此,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过程和环境陶冶过程的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的脱离。
二、精准施策,打赢顺应民心的乡村治理攻坚战。 高质量推进社区村体制改革是助力新区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回应群众所期所盼的必然举措。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酝酿,通盘考虑、慎重决策,舟山市于4月全面启动社区村体制改革完善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强化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强势推进改革。
3.通过预习,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知识当堂消化和吸收,大大提高学生做作业的正确率,从而减少学生改正错题的时间。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一道试题,常常用做错一道重做10遍甚至更多遍的方法,如果我们减少了错误率,就会大大节省因做错题而被惩罚重复做题的时间,从而提高我们学习的效率,这何乐而不为呢?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教委获悉,新学期上海将推动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为116所实验校配备名校长名师或优先把实验校校长教师纳入名校长名师培养对象,构建优质资源带动的紧密型学区集团,并启动针对强校工程的增值评估。
乡村治理体系全面优化,党的政治核心地位、领导作用更加凸显。经本轮改革,社区村体制退出历史,村级集体经济事务决策权回归到村级党组织手中,党组织缺乏话语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掌控经济主导权的现象彻底消除,以党组织为主导的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核心地位更加牢固。乡村治理结构回归到村级党组织领导下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各司其职的规范化架构。全市285个行政村村均面积4.2平方公里,村均人口规模2000余人,管理幅度和人口规模更加合理。全市27个基本完成改造的城中村全部纳入“村改居”。
规范操作,确保合法合规。始终盯牢“并社并账”这个核心任务,充分考虑历史沿革、群众意愿等因素,一村一策制定行政村设置、经济合作社融合方案,做到“三资”核查清、群众意愿清、组织队伍清、信访问题清、风险隐患清、应急预案清,努力做到并得稳、融得进、可持续、不反复。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全面落实集体决定、请示批复、班子组建、“三资”融合等程序,确保涉改社区村的每一个方案、流程、步骤都合乎规范、不出纰漏,做到不留后遗症、不出新矛盾。强化纪律保障,坚持群众政策知晓率100%、涉及村群众(户代表)意见听取率100%、乡镇(街道)领导干部与村干部谈心谈话率100%、涉及村党员干部纪律承诺书签订率100%。划清党员干部行为红线,严厉打击恶意阻挠和操纵破坏改革工作的违纪违法行为。
政治挂帅,传导“要么不干、干就干好”的责任压力。市委着眼大局和长远,态度鲜明,决心坚定,成立以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全程指导推进“社改”,坚决打消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存在的思想顾虑。
抓住关键,科学决策精准发力。以“三服务”和调研开路,反复讨论酝酿,紧紧抓住“一村多社(经合社)”这个主要矛盾,确定了“1+4”改革内容。“1”是一项核心任务,即撤并经济合作社,全面实现“一村一经济合作社”,回归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并行的村级治理结构。“4”是四项子任务:第一,明晰村级组织职能,撤销“社区村”组织,建立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第二,调整优化村级规模过大、地域面积过大的村;第三,具备条件的城中村实施“撤村改居”;第四,对已经实现“一村一经济合作社”的进行回头看,防止“假融合”。出台《关于社区村体制改革完善工作的意见》及村级组织设置、班子配备、集体资产管理和发展等“1+6”系列政策,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三、提升基层组织力,推动形成渔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社区村体制工作事关基层政权稳固,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社改”,完善了行政村设置布局,融合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了渔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有效激活。
粗集料应保持干净清洁、干燥、纯净无杂质和无风化的状态。另外粗集料的质量还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4%,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级,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8%,经检验其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集体经济发展动能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导向更加扎实。通过改革,“并村不并社、并社不并心”的困局被彻底破除,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总量从529个缩减至244个,缩减率达46.1%,285个村全部实现“一村一社”,实现“三资”完全融合的达93%。改革完善村级工作经费、干部报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全额保障机制,实施以奖代补,从制度设计上增强了基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动力。通过改革,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强化了村级资源资产统筹,一些村级集体从“无米下锅”变成“手中有米”,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根本保障。各地以这次社改为契机,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引进海岛乡村特色旅游、农副产品基地培育等项目,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同步推进为基层减负工作,深入整治一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明确村级履行职责事项46条、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事项46条,确保村干部有足够精力用于走访服务群众,优化设置便民服务站281个,精减工作人员155人,精减率17.5%。村级职能进一步精简,村干部精力进一步释放,活动场所、文化礼堂、养老服务等设施资源进一步统筹整合。
村级班子得到整合提升,组织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根本保障。以政治建设统领村级班子建设,同步实施“红色领雁”计划,大幅提升村级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全市村级党组织选配了一批过得硬、有威望的“带头人”,调整撤换村党组织书记45名,62个村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一肩挑”,占比达到21.8%,265个村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一肩挑”,占比达到93%,村级班子整体合力得以显著提升,为2021年村级班子换届打下了扎实基础。
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和谐稳定的渔农村发展格局真正确立。村界争议、宗族观念、习俗差异历来是影响基层稳定和中心工作推进的阻碍因素。在“社改”中,始终坚持改革与稳定两手抓,以稳妥化解问题矛盾赢得群众支持。经逐村开展风险评估,梳理出主要矛盾89项,其中57个历史遗留问题在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地解释政策后,得到群众一致理解,21项矛盾难题经各部门努力后化解,另有11项正在处理中。整个“社改”过程,未发生一起信访和舆情问题,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伴随着矛盾化解、改革推进,原先隔阂较大的村与村之间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现象,成为亲人、家人。
经过四个月努力,舟山市社区村改革完善工作胜利收官,乡村治理体系得到优化,基层基础更加夯实,为建设新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扎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定期组织“回头看”,坚决防止合而又分搞反复、走老路,深化新一轮渔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健全完善村级组织运作机制,双向用力抓好“最强党支部”建设和 “后进党组织”整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