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练习;教学策略
数学作为三大主要科目之一在初中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所在。而由于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学生们往往需要通过一些习题练习来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也有着习题练习的存在,但由于很多教师将考试成绩看得太重,并认为只要习题练习的数量足够学生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使得习题练习的方式与现如今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对习题练习的方式进行更改,摒弃以往那种以量取胜的方式,改为重视习题练习的质量和效率,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减量提质,增强习题作用
想要在初中数学中正确地使用习题练习这一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从以往的教学中吸取教训,一方面减少习题练习的数量来减轻学生的习题压力,另一方面则要增强各种习题的针对性,让其能够有效地起到锻炼学生知识掌握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从各处搜罗来数量不等的习题然后一股脑地塞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显然是低效率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搜集习题之后先进行一次筛选,将那些具有高度重复性的习题剔除出去,然后根据知识掌握的难度来规定习题的数量,保证学生能够在能力范围内将所学的知识统统运用一遍。
比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各种数学习题进行筛选。哪些习题是考察了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掌握,而哪些习题又是考察了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保证在进行了习题练习之后,完整地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应用,而其中哪些习题出现了错误就再复习一下那部分的知识就可以了,效率也就大大提高。
二、分门别类,提高练习效率
想要在初中数学中正确使用习题练习这一教学方法,教师也要注意对各种习题进行分类。这种分类与单纯地根据知识点划分不同,其更多的看重学生自身的各种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重点也是难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通过对习题的分类,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挑选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而在这样的集中练习中,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也就自然会得到锻炼和成长,教师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比如,如果学生想要锻炼一下自身的数形结合能力,就可以选择关于“三角形”、“平面直角坐标系”等部分的习题进行练习,去感悟图形和数字公式之间的联系;而如果想要培养一下自身的计算能力,则可以去寻找“二元一次方程”、“整式除法与因式分解”这一部分的习题进行练习,让自己在不断地数字运算中提升计算能力。有了这样的划分之后,学生的习题联系就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再与日常的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能力成长也就有了一定的保证。
三、换位思考,揣摩习题意图
想要在初中数学中正确使用习题练习这一教学方法,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习题,去揣摩出题者的考察意图。习题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考察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或者某一种能力的熟练度,而一旦学生能够发现习题的考察目的,那么他在解答习题的时候无疑会更加快速,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梳理说明自身的解题思路开始一步步深入,一直到试着就某一知识点的考察出题,完成从解题者角度到出题者角度的转变。
比如,在“因式分解”这一节的教学中,针对“8a3b2+12ab3c”这道题,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讲一下自己是如何进行解答的,从而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自身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学会了从系数、公有字母等题干中获取信息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试着出一道题来考察一下提公因式法。学生通过思考就能够写出“5ac4-15abc2”等式子。而在多次出题之后,学生再看到题目的时候就能够以一个出题者的思维去看待,能够通过给出的信息去判断这道题目到底是在考察那一部分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解题时就会更加快速且准确了。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初中数学中正确使用习题练习这一教学方法,首先要减少习题数量提升习题质量,提升习题练习的效率;其次要对习题进行分类,方便学生对某一能力进行针对性锻炼;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以出题者的角度去看到习题,提升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鲍平花.浅议当前初中数学习题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8):134.
[2]张应军.谈初中数学例题和习题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110.
论文作者:黄碧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习题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这一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