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研究的内容与目标_社会性别论文

妇女研究的内容与目标_社会性别论文

妇女学的内容与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妇女论文,目标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妇女学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

妇女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女权运动的高潮中诞生的。这场运动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有 广 泛和深远的影响,其目的是改变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结构。许多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和 女教授积极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在社会上反对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当他们带着对性别歧视 的敏感回到课堂上,发现学校传授的知识中也充满性别歧视。各门课中基本没有关于妇女的 内容,比如,历史课上讲授的全是男性的历史活动,如党派政治、大财团的寡头争霸、战争 外交等,全然没有妇女的经历、经验和声音。于是各个领域的女教授、女研究生们开始了清 理和重构知识的工作。历史学者致力于发现妇女的历史活动;文学研究者发掘妇女的文学创 作成果;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等也在本学科中进行反思、梳理。女教授们把以妇女为主体的 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上,学生反映非常强烈。在学生的推动下,关于妇女的课程越开越多,一 些学校成立起专门负责妇女学课程设置的妇女学中心。

妇女学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的学术领域,而不只是在某个单独学科中开几门课。在中国 ,有的大学把妇女学的硕士点放在社会学中,将妇女学理解为解决妇女问题的学科,是社会 学中的一个分支。这样的做法有失偏颇。妇女学不是把妇女作为问题,妇女学是在妇女成为 主体对 知识体系提出问题时产生的。妇女作为人类的一半,他们的生存同各个领域相关,与妇 女有关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方法。如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关注较多的家庭暴力问题,研究者需 要探讨其历史文化背景,不能只从表面来解读。为什么男性发泄怒气就可以对女性施暴?男 性对男子气概是怎么理解的?法律上对家庭暴力有无规定?如果没有,是为什么?现在如何改 进?这些问题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心理、法律等多学科的角度来考察研究。这类研究 提出了新问题,采用了新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学术界限,产生了新知识。西方学科界限非常 严格,其弊端是限制了不符合本学科规范的思维的发展和问题的提出。妇女学作为一个新兴 的多学科、跨学科的领域,在30多年的发展中,对西方学术界各个领域有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成为学术界一支新鲜活泼、充满生机的力量。

从经验的层面站在妇女的角度看知识体系,女权主义学者早就提出知识是人造的(英文man- made有“男人造”含义),任何知识都有一个创造和生产的过程,此过程充满了权力的运作 。哪些人在生产什么样的知识?在什么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通过什么具体的途径来生 产的?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和立场?这些是女权主义向男性中心知识体系挑战和质疑过程中 经常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质疑与后结构主义不谋而合。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对启蒙以 来的西方人文哲学思想进行反思,考察其生产过程,由此解构窥破了许多神话,包括不少被 声称为“真理”的学术理论。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上,都受到特定文化的制约,学 者的著述不可避免地表述了自己的思维框架、理念、立场和角度,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脱和完 全中立。自然科学家的研究往往反映出研究者本人的社会文化观念,尤其是与人相关的自然 科学,如生理学等。美国的医学建构过程中就表现出大量社会性别歧视。如美国19世纪的著 名医生克拉克,他的“能量封闭体系”理论认为,女人体内的能量产生于子宫,囿守于子宫 ,是固定的、封闭的。如果女人要用大脑,能量就会从子宫流向大脑,就会导致子宫衰竭, 所以,女人不适于上大学、从事脑力的工作。他的理论将性别歧视披上了自然科学的外衣。 他的所谓“科学的观点”提出后,成为当时反对高等教育向妇女开放的人的有力依据,许多 人劝阻女性不要上大学,要保护子宫健康,履行母亲的职责。美国一些精神病研究者也持相 似的观点,他们认为生儿育女做贤妻良母是女人的天性,搞事业的妇女是精神不正常的,必 须对这些要事业不要家庭的妇女进行精神病治疗,要吃药或关进精神病院。这样的理论在当 时被作为“科学”论断来广泛散布。人们今天对这样的言论会觉得荒谬可笑。其实,我们如 果仔细分析一下今天社会上流传的许多所谓“科学”观点,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情形,即打 着科学性或现代化的幌子来实行对男女社会角色的规范,把女性的传统家庭角色自然化。

妇女学关注社会性别的等级制度是怎样被生产、被复制的,并指出消除社会性别等级不是 靠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解决的,几乎每一代人都要进行反复的斗争。知识生产需要一个特殊的 斗争过程场所。过去学术领域中女性的声音被淹没,有着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比如在中国 ,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女人就是婆婆妈妈的。这种带有贬意的定论是怎么来的?谁的经 验和经历是有价值的?谁来决定这个价值?在大部分文化中,历史上女性是边缘群体,很少有 机会参与知识生产,或者,她们所生产的知识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女权主义在价值观上进 行了颠覆,他们肯定女性的生产、再生产活动,反对贬低和排斥妇女的经历和经验,对这个 问题有非常鲜明的立场。

女权主义指出,所有知识的创造都是有立场的,包括那些贴着客观、中立标签的学术著作 。女权主义学者站在边缘群体的立场上看问题,向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知识体系质疑,其意义 不仅仅是在现存的知识中添加一点妇女的观点,而是看到了产生于男性中心文化的知识有偏 颇之处。把以占统治地位的男性的历史记载和经验的表述方式普遍化为人类的知识,不仅遮 蔽了妇女的历史活动,也造成了对人类社会认识上的盲点。妇女学的目的是提出新的认识论 ,重新认识人类社会。

30多年来,国际上的女权主义学者从事着改造知识的工作,其核心理论是社会性别。马克 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发现了剩余价值,并由此产生了阶级的概念。这套理论是犀利 的,但并非穷尽了人类的知识。女权主义学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但不拘泥于马克 思对19世纪人类社会的观察结论。西方学术界许多女权主义者本来是新左派运动中的积极分 子,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他们借鉴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考察性别压迫的问题,曾提出过“ 性阶级”、“性种性制”的观点。但是他们很快对这样的分析概念不满意。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中,阶级是在经济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用“性阶级”这样的术语意味着性别不平等问题必 然也是与经济制度相连的。女权主义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看到,私有制取消了,男女不 平等依然存在,显然对性别问题还需要在经济制度之外来考察。

20世纪70年代初,女权主义学者提出,在人类社会,除了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还有“ 性——社会性别制度”,也就是对人类的性的活动的组织,以及把人规范为男性女性的种种 社会文化机制。在大部分的文化中,社会性别制度表现为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妇女学的基本 任务是揭示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具体的社会性别制度机制,以及这些机制是如何作用于社会中 的男男女女的。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学者进一步提出,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 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社会性别除了通过家庭、劳 动分工、教育和政治体制这类社会组织发生作用外,也与文化象征性符号、规范性的概念和 人的主体身份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在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西方学术界特别关注人在文化中 、在各种话语中,主体身份的建构。女权主义学者看到各种话语提供的多种主体位置,人的 主体身份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社会性别与其他范畴(阶级、种族、族裔、性倾向等等) 经常交叉作用。对人的多重身份的认识是学术研究深入的结果,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妇女学 。在以社会性别为核心理论的妇女学中,对多种范畴中的人的主体身份的构成,以及不同的 、多样化的妇女群体的研究是重要内容。同时,社会性别的概念还意味着对妇女的研究实质 上是对性别的社会关系的研究,女性和男性的构成不是各自为政,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 相依存的。社会文化在规范什么是“女人味”的同时,也会规范出什么是“男子气”的标准 。妇女学者非常关注社会文化中对男性女性规范的历史变化,以及在特定社会历史中这种规 范的场所。

社会性别理论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者(包括许多男性学 者)用这个新的分析范畴研究出了大量新的学术成果。以社会性别为主题的学术刊物在英语 世界有不下几百种。社会性别早已是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它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一样, 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人类社会,是一个新的分析工具和新的认识角度。妇女学是讨论 社会性别问题和发展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机构,围绕着社会性别理论的教学和改造社会性别 等级制的实践活动,使学习妇女学的大批学生增强了分析社会现象、破译文化密码的能力。 现代传媒有效地制造着统治性的社会性别和其他话语,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增强学生反对文 化霸权的能力,从而能打破社会文化的束缚,并参与对等级制社会文化的改造,妇女学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妇女学是女权主义学者创造出来的,可称为女权主义的学术。概括地说,它是一种观察方 式,它教我们如何观察人类社会。它又是一种行动方式,创造新知识是改造旧知识体系的行 动,W同时,妇女学也倡导以新的认识论来参与对社会的改造。妇女学通过为妇女组织培养 骨干,鼓励学生参与服务于妇女的活动,以及各种直接干预各领域决策的研究项目等积极的 行动参与社会变革。女权主义学术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它要求学者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 ,反对霸权,寻求公平、公正,但不仅仅是参与外在的社会改造,也涉及到对自己的重新审 视,检查男性中心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如果说女权主义学术提倡新的认识论,那么女权主义 学者就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自然而然地具有所谓的“女性” 立场,那是本质主义的假设。我们都生活在男权文化中,女性所接受的男权文化价值观念, 要靠自己来清理。对男权价值观念在自己身上的表现抱有警觉性,并在行为上选择与女权主 义价值观保持一致,这也是妇女学所提倡的。

二、对中国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发展的展望

妇女学、妇女研究、女性学、社会性别学,这些词语是否可以替代?我们先分析每一个词的 内涵。

妇女学是以妇女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但并非是孤立地研究妇女,而是研究性别的社会关系 ,“妇女学”这个名称不是非常贴切,所以美国也有的大学里叫做“女权主义学”(Feminis t Studies)。

“社会性别学”(Gender Studies)的词意强调的是对社会性别制度、社会性别关系和社会 性别建构的研究。美国的教学机构大多用“妇女学”,研究机构多采用“社会性别学”,也 有的研究机构叫“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注当代社会中的妇女问题成为热门话题,着眼点在于干预政策,希 望政府能在决策中关注到与妇女利益相关的问题。由于资源的局限性,许多女知识分子把重 心 放在校园外有资助的研究项目上,而较少考虑改造知识体系和教育领域的问题。同时,也因 为翻译上的不准确,造成了一些误解。“妇女学”(Women's Studies)我们国内经常也翻成 “妇女研究”,国内在做妇女研究项目(与教学无关)的人,也以为自己就是在做“妇女学” 。同样,把国外的妇女学翻译成妇女研究,便以为人家所做的也就是和我们一样的妇女研究 。

在国外,妇女学(Women's Studies)无一例外地是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机构,是学术领域。当 然,妇女学的教授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也都从事研究,不少妇女学教授也参与与妇女 有 关的法律政策、妇女发展的研究、妇女健康的研究、心理的研究等等与妇女现实生活和生存 状况密切相关的研究。也有不少妇女学教授从事文化研究、历史研究、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 传统知识领域的清理和解构性的研究等等。妇女学的发展离不开研究,但研究的成果必须回 到课堂上,成为新的知识结晶。当然,这其中许多成果也直接干预现实生活。这样的妇女学 与我国的游离于教学机构的妇女研究不是一回事。在国外也有大量的不从事教学的妇女研究 机构,在机构上与妇女学是分开的,在学术成果上是沟通的。

作为教学机构和学术领域的妇女学,在中国的建立至今仍是初创阶段。虽然在过去的10多 年中,全国各地高校都有老师自发地、零星地开设关于妇女和社会性别的课程或讲座,但是 ,迄今为止,中国尚无一所大学将妇女学跨学科的课程开设出来,除了中华女子学院在2001 年设立了妇女学系,尚无一所高校有妇女学教学机构。

妇女学的学科建设不仅要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为核心,也应以国内具体的社会文化为分析 对象和背景。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纷繁复杂。伴随着妇女问题热,出现了许 多带有“女”字的出版物,不少人以为这就是女性学,其实这里面很多是利用女性来赚钱。 很多带有“女”字的出版物在复制、巩固传统的性别观念。如不少所谓的女性心理学著述仍 把社会文化形成的性别差异说成是男女的自然差异,并按刻板的性别模式来说所谓的女性心 理特点。对各种带有“女”字的出版物,我们都需要用社会性别理论的透视镜来分析一番, 才能决定哪些是可以作为表现新的现代观念的知识纳入我们妇女学的教学材料。当然,妇女 学的课堂上也可以用一些有问题的文本做反面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改革开放后,社会性别话语出现了“女性味”的话语,也就是对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规 范的复归,不同的是加上了现代商品经济的包装。大众传媒商业广告强力宣传了10多年,“ 女性味”的话语对许多女性都有影响。毛泽东时期提倡女性进入传统的男性就业领域,而在 “女性味”话语中,女人要有女人味,就得从事“女性”职业。现在理工科的女学生就有 压力,不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女孩子学理工科有自豪感。现在物理、数学系的女生往往怕 别人不把自己当女人看,被说成无“女性味”,所以,更要刻意表现自己的女性味。

公众领域中出色的女性被称为“女强人”,实际上,在当今这是一个贬意的词,暗含着“ 非女性味的女人”的意思。许多很有成就的女性都害怕被称为“女强人”。在报纸上表彰、 报道的巾帼英雄中,许多女性在关于事业成功的自述后面,都要强调我有家庭,我也是一个 贤惠的妻子,一个称职的母亲之类的说明。我们几乎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事业辉煌的男性,在 讲完自己的成就后,还觉得有必要强调他在家里也是一个出色的丈夫和父亲。尽管现实生活 中女性大量参与公共领域的工作,但是在“女性味”话语的强势作用下,女人又被定义为由 她 的家庭角色来界定。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男性也不同程度地分担了家庭中育儿与家务的工作 ,但是在与“女性味”话语相呼应的“男子气”话语中,成功的男人的定义并不包括他的家 庭角色扮演如何。

我们对这种种成问题的社会性别观念尚未从文化层面和观念层面进行清理、批判,反击的 力量非常薄弱。这正说明我们需要尽快建立中国妇女学,只有在教育体制中站稳脚根,在我 们的社会体制中有一个研究讨论社会性别问题的场所,有一个传播现代社会性别观念的阵地 ,让大多数学生有觉悟,有分析、批判能力,让他们走上社会后挑战、抵制歧视性的陈腐的 观 念,我们的社会才可能实现社会性别公正。

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一种创造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贴着“真理” 标签的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谁在说话?”“为谁说话?”“权力关系是什么?” “背后的文化意义是什么?”当商品经济通过传媒在掌握和控制文化生产,制造文化霸权时 ,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使其能识破文化密码,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可以从妇女与社会性别学中受惠的不仅是女性,主流话语通过传媒制造的“男子气概”对 男性也造成束缚。如广告中用着新型电脑,在豪华大办公室中控制世界的男性形象,以及电 视剧媒体中出入于豪宅和高级娱乐场所的男性,现在变成了“成功的,有男子气概的男性” 象征。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男性是非常普通的劳动大众,他们有下岗、经济来源不足的危机 ,他们不可能做“性感、掌控世界”的“成功”男人。国内一家大型钢铁企业调查显示,家 庭暴力情况严重。这家企业所在地的妇联每天有妇女来哭诉和求助。有一个妇女被丈夫打得 全身有100多个疤痕。妇联主任痛心地说,有的工人只剩下打老婆的本事了。不少妻子也会 用当今社会文化对“男子气”的定义去衡量自己的丈夫,会对自己低收入或下了岗的丈夫说 :“别的男人赚钱,你像什么男人?赚不到钱。”当金钱成了“男子气概”的重要内容时, 这些低层的男性就真感到一无所有了,这时就很可能用惟一残留的力气使女人来屈服于他, 用力气来体验一下做男人的“强有力”的感觉。这些男人是悲哀的,如果不是文化压力,这 些男人也不会有如此负重和扭曲的心理。类似这种文化对人造成的束缚,很少有人窥破。我 相信,男性学习社会性别理论也会有一种解放的体验。

妇女学的发展是同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如美国许多大学有“多元文化”公共必修课程, 妇女学是其中一部分。还有黑人学、土著美洲人学等,通过学习和分析民族、种族、性别的 等级差异的历史形成,来关注边缘、弱势群体,培养公正、公平的基本观念。美国许多大学 要求大学生无论文科或理科都必须选修几门“多元文化”课,这也是妇女学获得发展的一个 原因。中国没有开设类似的公共课,相反,改革开放以后,精英学者、杂志刊物上宣传的是 为了国家腾飞,妇女要付出牺牲,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女性都要多一些牺牲精神。这 样的提法显然同“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相抵触。这也说明我们开创妇女学的 学术环境同西方有很大差别。

目前,中国的学术界比较缺乏批判意识。而妇女学这个学科首要条件是要改变思维方式, 不 能盲从,要学会问“为什么”。当然,在中国要做此项工作难度较大,因为有“大一统”的 传统权威观念在束缚着我们。妇女学研究是一种存在方式,应最大可能地调动女性的能动性 、主体性。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每个学者如有这种主观能动性,有这样的目标,那么, 路就在脚下。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创建中国妇女学的有利条件是:第一,10多年妇女研究的成果,可以 成为知识结晶进入大学教程;第二,政府所提倡的男女平等话语是一直存在的;江泽民总书 记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就再次声明:“男女平等是一项基本国策”。高校创立妇女与社会性别 学也是落实基本国策,让社会性别进入教育主流的体现。大学培养的是以后的决策者,女性 学教学可以改变未来决策者的头脑,使未来决策者早一些走进性别平等的大课堂;第三,有 公正、公平理念的政策作为基础。

总之,培养21世纪人才体现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念,在这样的大目标中 ,

妇女学可以起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变革的重要作用。

标签:;  ;  ;  ;  ;  ;  ;  

妇女研究的内容与目标_社会性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