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概念的两重区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两重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化对社会结构最直接、最巨大的影响是:造就出了一个与现代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的工人阶级群体。工人阶级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端而诞生、成长,并逐渐成为社会人群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时代,无论是高度发达的国家,还是中等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工人阶级都是社会成员结构中不可或缺、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因而对之予以关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科学认识工人阶级,关系到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政策问题。当前非常有必要首先将工人阶级的概念解释清楚,以利于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把握。
变化中的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是工业化的衍生物。所谓“工人”(Worker)即是使用机器操作的人,是从事工业活动的人,工人本身是指从事的一种职业、一种劳动的方式,与农民(Peasant)和其它职业群体相区别。
由于其劳动方式的质的规定,决定了这部分人的许多特性。工人操作着现代机器,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相联系,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这种劳动方式代表了生产力进步的趋向,因而这部分人是社会构成中最为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一词最初仅是一种归类方式,说明这部分人是一个群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真正赋予“阶级”以政治含义并提到科学社会主义高度的当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存在的基础,阶级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真实的”和“凝固了的”分工,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的时候才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8页。)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分越细,新的职业类别越来越多。工业化带来的对人类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技术变革。
无疑,现代工人阶级形成之初及随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工厂中,是在生产现场从事实际操作的劳动者,即生产工人,是真正的“工作之人”。然而,社会分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社会分工的发展开辟了众多新的职业,人类社会的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引致在草原上诞生了畜牧业,在平原沃土地区有了农业,在有原材料并有制陶、冶炼等技术的地方出现了手工业,与此相应,劳动者有了新的分工、新的专门职业;工厂的车间里钳、铣、刨工种的独立,企业内部的分工,都形成了新的专门化职业;核能工业、宇航工业、材料工业、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开辟,都创造了大量的新行业、新部门,都导致了社会成员结构的重大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深化,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在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工人主要是物质生产劳动者,是那些在车间里、在生产现场直接制造有形产品的所谓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因为这时的工业活动,使用的机器比较落后,自动化尚未普及,电子计算机还没有在生产领域中使用,工人主要的作业方式是手直接与机器、与操作工具相接触,劳动的场所主要在车间里,环境也比较差,因而被称为“蓝领工人”。离开了直接生产者,机器就要停止,生产将陷于瘫痪。此时,许多新的职业或尚未开发出来,或没有形成势头。审计、精算、策划、律师、房地产、证券、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或没有创造出来,或只是零零星星地存在。教育还未普及,因而大部分劳动者从事体力劳动,知识经济可能还没听说过。一句话,社会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到了现在这个时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过程的流水线、自动化作业越来越普遍,人手从工具、产品上解脱出来了,劳动者间接与机器、产品接触,远离生产现场而进行操作成为可能,操作者一按电纽,机器就会运作起来,并自动调节生产环节,依托计算机网络控制着整个生产流程,运用自动化,一个人可以承担原来几个人、几十个人乃至几百个人要干的活。新的职业门类不断涌现,劳动者就业的结构由“一二三”模式,转向“二一三”和“二三一”模式,并最终向“三二一”模式演进。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社会管理日益成为一个专门性的职业,并需要大量人员充当专职的社会管理者。伴随着社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支由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组成的专业人员队伍也日益庞大,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工人阶级的内涵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演变。到了今天,“工人阶级”一词更是有了多重意义。理论家们在解释工人阶级概念时,也有了许多种不同的表述,甚至出现了混乱。“在我国,工人阶级通常指与非农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劳动者,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在工人阶级总体中,不同的劳动者与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时,又进一步划分为工人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这种不同的阶层构成了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这些阶层包括:物质生产者阶层、知识分子、管理者阶层。”(注:夏杰长、李勇坚:《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机制》,《求索》2001年第4期。)从所有制形式上看,可将工人划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三资”企业工人,个体私营企业工人,农村乡镇企业工人。(注:朱光磊主编:《大分化新组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53页。)“工人,在国家劳动人事制度中是指非干部(知识分子)编制的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是直接、具体操作性生产的劳动者。”(注:陆学艺等:《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当代中国工人的概念有阶级的工人概念和职业的工人概念两种。职业的工人群体的特征是:“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即以消耗体力为主的劳动。生产制造业工人、采掘业工人、纺织工人、修理装配工人、装卸搬运工人、运输工人等是工人的主体。”“他们大多从事具体操作、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工作。”(注: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125页。)现阶段,可以把工人阶级划分为公务员群体、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企业工人群体、城镇下岗失业职工群体。(注:汝信等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245页。)
工人阶级:政治意义、职业意义之分
目前关于工人阶级概念的不同解释和理解,我认为,可以归为政治意义上的解释和职业意义上的解释两种。
1.政治意义上的工人阶级。
由于产业大革命,机器成为人们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最主要的依托工具,工业革命开辟了一个现代工业社会,出现了一个与大机器直接相接触的产业劳动大军。这部分人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与农业劳动者、小商人、手工业作坊中的生产者截然不同,这种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代表了时代进步的方向。而与工业化直接相伴随的是,社会经济形态开辟了资本主义的崭新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结构是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从产业演进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角度看,资本家阶级、工人阶级都是工业化的产物,都是机器大生产造就出来的。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英文版时,专门加了一个注,解释什么是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者的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3页。)大工业“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96页。)。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是从政治范畴来考察工人阶级的。
就社会经济关系而言,资本家阶级占有生产资料,雇佣产业工人。而工人阶级则是没有生产资料,被迫受雇于资本家的劳动者。由于这些劳动者两手空空,他们是无产者。由于他们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是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工人阶级与无产阶级完全是同义语。
从政治关系看,资本家由于拥有生产资料,雇佣生产工人,他们在经济关系上就占主导地位,就拥有了占有雇佣工人剩余价值的权利,进而扩展为在政治、文化上也占据统治地位,而无产者受雇于资本家,在政治上、文化上成为被压迫者、被统治者。因而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是完全对立的两大阶级。
不难看出,工人阶级伴随着工业化而来,“工人”一词的取名当然与工厂、工作、机器相关,但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工人阶级”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是社会结构演变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一个政治上进步、先进,代表时代发展未来的阶级。
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基本上全盘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建党学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工人阶级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概念。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是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无论是指概念,还是指实体,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范畴。长期以来,工人阶级是划分阶级阵线的根本依据。在这个范畴内,是人民内部,出这个范围,则是敌我关系。根据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农民尽管不属于工人阶级,但它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因而在政治上,工人、农民阶级属于同一个范畴。农民与工人结合在一起,农民阶级紧跟着先进的工人阶级,农民的一切利益都由工人阶级代表了。
知识分子,如果讲群体类别,应该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但用政治分层的眼光看,长期将之称为“毛”,而毛必须附在特定的皮上,附在什么皮上,其政治属性就是什么,因而在知识分子前面常常冠之以“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的定冠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多重影响:由农业人口为主变为非农业人口为主,由农村人口为主转变为城镇人口为主,由比较单一的人口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为层次多重、类型多样、相对复杂的结构。例如,过去我们用“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即可概括社会成员结构,现在则难以办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3页。)
面对日益丰富、日趋复杂的社会成员结构,政治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有了新的内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2页。)
那么,政治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到底指称哪些社会成员呢?政治上的工人阶级除了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各类企业中的职工,还包括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等社会群体。
在这里,阶级是区分群体政治类别的一种方式,工人阶级完全是一个政治范畴,据此界定政治阵营。分类的依据是政治立场、政治态度,而不是职业、劳动方式。
2.职业意义上的工人阶级。
职业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是将工人作为从事同一种职业的一群人。无疑,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从事工业活动这一职业的工作之人就存在,并不断地延续、扩展、裂变。我们所处的社会依然是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主流的社会形态,并被称为现代社会,以区别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产业、工业活动当然是工业社会中的主要产业和主要活动,从事工业活动的劳动者是社会构成中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到了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因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在工业社会基础上长成的,其物质技术基础没有根本改变,因而工业产业活动仍然将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活动作为一种职业仍会存在。
那么,研究一种职业,研究从事特定职业的人群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社会上存在林林总总的人,这么多的人是有差别、差异的。用社会分层的观点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体现在占有社会资源的能力上,或者说,因为社会资源在特定人头上分布不均衡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同一个工厂中,甲是一厂之长,乙是该厂的操作工,虽然他们在政治上同属工人阶级的范畴,但厂长与一般工人占有的资源不同,经济收入不等,社会地位有高低之分,社会影响也不一样,甲可以指挥乙,乙则要服从甲的指挥,因而他们事实上不属同一个层次。进一步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处于相同地位、获得同样资源的一群人,会形成相同的一个群体;而处于不同地位、获得不同资源的人形成不同的群体。社会上出现这种大大小小、多种多样的群体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在解剖社会内在构成时,分析社会内部的利益矛盾时,揭示社会的运作方式时,都要运用这种社会分层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便于更细致、更精确地分析社会中的一个人、一个团体得到各种资源的方式、途径,通过考察人、团体在社会中的特定位置,可以透视出社会上许许多多、各种各样资源的配置关系、配置机制等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在一个产业化的社会中,决定分享资源多少的法律机制主要是一个人就业的这个职业位置。在种姓(Caste)社会中,分层的标志是血统、婚姻,因为这个社会是按照血统、婚姻的不同而形成一套配置社会资源的制度规则、等级体系的。而在一个产业社会中,个人的位置,个人占有资源的状况主要取决于其所从事的职业。这样,职业就成为分层的主要依据。
人们常常引用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依据收入、权力、声望综合起来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方面与职业是有很强的相关性的。也许可以这样说,职业最终决定着收入、权力、声望,收入、权力、声望则是职业地位的外显特征。我们经常划分出的阶级、阶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主、机关干部,都是一类类有着同样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的职业群体。我们一见到农民、知识分子这些字眼,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这些群体的职业特征、生存方式,而绝不是收入高低、声望大小。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与工业活动直接相联系的这样一部分劳动者客观地存在着,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会成员构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部分人同样以“工人阶级”命名。所谓职业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即是对固守职业特性,直接从事工业劳动的这部分人的指称。
职业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是对与工业活动直接相联系的那一部分人的统称,是一个职业分层意义的概念,这里的“工人阶级”与农民、商人、管理者、知识分子相区别。“阶级”一词在这里已失去了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上的差别、政治地位上的对立,而只是对同一类型人群的概括。正像“中间阶级”、“低收入阶级”、“有闲阶级”、“高消费阶级”中的“阶级”一样,只说明人群集团存在差别,而抽象掉了相互之间的对立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工人、工人群体、工人阶级与工业革命一同来到世间,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社会分工的深化以及政治斗争的需要,工人阶级这一概念事实上形成了两条基本的演进线索:一指与工业活动直接相联系的这部分劳动者,似乎是狭义上的工人阶级;二指包括了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产业工人和干部、知识分子等群体的政治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似乎是广义上的工人阶级。
作这样的区分,并不是分裂工人阶级,而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存的工人阶级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相应的对应物,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工人阶级的内涵,以便我们在使用这一概念工具时避免产生歧义。
工人阶级概念的准确把握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重申:“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1页。)
这里所说的“工人阶级”,是政治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是包括了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管理工人、知识分子和干部等社会阶层的工人阶级,而绝不是只指职业的工人阶级。如果仅仅是指产业工人的工人阶级,那么就无法理解“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2~513页。)。无法理解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始终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等提法所说的工人阶级都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广阔的大概念”,(注:郑必坚:《“三个代表”与党校学风》,《学习时报》2002年3月26日。)即政治意义上的工人阶级。
至于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工人,主要是生产性工人下岗,“1991年以来的多项调查表明,从总体上看,职工各阶层中管理人员地位稳中有升,技术人员地位有较大幅度和较快速度的提高,工人的地位有所上升但相对下移。特别反映在其劳动利益失落上”(注: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工人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底层、中下层和中中层之间,而与社会上层、中上层无缘。(注: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工人阶级面对着资本利益的失落。”(注:沈明明主编:《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等等提法中的“工人”、“职工”、“工人阶层”、“工人阶级”都是职业意义上的工人阶级。
职业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只是政治意义的工人阶级中的一个部分。显然,在逻辑上,总体中的一部分,无法代表总体,因而一部分工人下岗,得不出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发生了动摇,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改变了的政治结论。因为在政治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中,既有一部分人,主要是生产性工人的社会地位确实下降了,也有一部分人,如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大大上升了。
相当多的职工被排挤出生产领域,下岗、失业了,生产性工人实际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下降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障薄弱,这些都是事实,都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但不应与政治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理论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