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正论文,当代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的一生以实现社会公正作为奋斗目标,致力于建立一个公正的新中国。毛泽东的公正思想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毛泽东公正思想的基本框架,贯穿于毛泽东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及其理念也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价值基础。深入分析和研究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坚持公正的社会主义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毛泽东公正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的公正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是其理论来源,同时承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追求、吸收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并结合自身长期的革命实践逐步形成的。毛泽东公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思想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交融、交汇,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探索与理论升华。 第一,毛泽东的成长环境与家庭影响决定了毛泽东同情贫弱的公正态度。 毛泽东出身农家,十八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养成了农家子弟本色,对农民疾苦体会很深。据毛泽东自述,有一件事情“影响了我的一生”,即1910年4月长沙发生的饥民暴动。这一事件发生后,毛泽东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饥民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结果无辜被杀,这使他很痛心①。同时,母亲的影响加深了毛泽东这种同情心。毛泽东的母亲,淳朴善良,极富同情心,常常送米给讨荒的路人。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养成了同情贫弱、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理念沉淀成为毛泽东公正思想的文化底蕴。 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接受的都是传统私塾教育,儒家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如《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描述及后来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成为毛泽东最初的理想追求。同时,毛泽东对被老师称为“闲书”和“杂书”的《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很入迷,历代农民起义“等贵贱、均贫富”的平均主义观念都使毛泽东深受影响。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②作为农民出身的毛泽东,他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③。毛泽东觉得这是不平等的。因此他发誓,长大了要写一本书,写一本歌颂农民的书。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其公正思想打下了一层朴素的民族精神底色。 第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赋予毛泽东公正思想现代特征。 毛泽东接受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有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读书时,毛泽东的表哥曾借给他一套《新民丛报》的合订本,正是从维新派的刊物中毛泽东接触到近代西方政治思想,接受了政治启蒙,并由此写下自己最早的政论文字:“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指定,君主为人民所爱戴。”④之后毛泽东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其中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就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等。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定王台图书馆的自修使他受到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接触到了以政治公正为主题的人民主权论,促使其形成早期的人民主权思想。 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为奋斗目标的三民主义学说对毛泽东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批判封建社会专制的经济政治制度绝非“平等的国家所堪受”,主张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共和制度的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这也成为毛泽东公正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 第四,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是毛泽东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 “五四”时期,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影响下,毛泽东逐渐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唯物史观成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历史进行宏观分析的理论指导,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给了毛泽东审视当时中国旧社会的一双慧眼,并将阶级斗争作为实现公正社会的主要手段。马克思对私有制的批判和建立公有制社会的思想深得毛泽东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财产公有、按需分配,人人平等而自由发展的美好愿景印刻在毛泽东的心灵深处,使其坚信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并为之奋斗一生。 同时,毛泽东一生都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当成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灯塔”,并认为俄国是世界第一个文明国——因为“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代表了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并建立起了以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美好社会。列宁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对按劳分配的强调等社会公正的实践探索,都对毛泽东公正’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公正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在2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行的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平均分配的供给制。党政工作人员和部队一起同甘共苦,在待遇方面的差距也仅仅是表现在前后方之间。在延安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经费和实物的供给,无论是统一还是自给部分,党和政府都有明确规定,每人每月按不同级别和实际需要,差距很小,而且物资供应越困难,差距也就越小。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这种供给制也得到一定程度地保留。供给制确保了党政干部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以及干部的相对廉洁。这种近乎平均的供给制及其对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作用,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 毛泽东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公正思想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等四个层面。其中,经济的公正是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政治的公正是实现公正的政权基础和制度保障;意识形态上的公正主张是社会公正深入人心的文化支撑;在对外关系上倡导独立自主,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是社会公正的拓展。 第一,在经济上,消除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与剥削,实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的政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毛泽东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压迫和剥削等不公正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及由此导致的对政治权力的阶级垄断。因此,就必须根本打破私有制的垄断,建立维护公正的经济制度。 毛泽东探索并维护公正的经济制度的努力是从农村土地改革开始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通过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式的小农私有生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8年的《井冈山土地法》到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党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法律和政策,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掀起土改运动,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最终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公平占有,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二步,通过“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民个体所有制实行集体化改造,逐渐建立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消除私有生产可能导致的新的两极分化和新的剥削,保证共同富裕。在城市,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头一步是变资本主义为国家资本主义,把独立的、不受限制的、有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变为不独立、受限制、没有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即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由国家资本主义变为社会主义,消灭阶级。”⑤从限制、消灭资本的最终目的出发,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的步骤,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公平分配奠定基础。 经济领域的公正实践,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实现形式,为新中国消灭阶级压迫,消灭剥削,创造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奠定了经济基础,积累了发展经验。 第二,在政治上,打破权力垄断,建立民主政治,实现权力共享。将为“少数人所得而私也”的政治权力归还给大多数人民,做到“国事是国家的公事,并非一党一派的私事”⑥。 毛泽东通过实行政权的民主化来确保国家权力归大多数人所有,以实现政治上的公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于1931年主持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政权建立采取“三三制”原则,主张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三分之一,使得普选的范围从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扩大到赞成抗日的知识分子、富农、地主和资本家等人身上。1949年9月,毛泽东主持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定人民民主专政为我国国体。 毛泽东还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政权机关,将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政治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新中国确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地位,也就确立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制度前提,将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政治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人民代表大会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这也在组织程序和活动方式上保证了人民权力的实现,保证了政治公正。同时,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实际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确保权力来自人民,并为人民所用。他指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主要问题就是管理问题。只有人民群众的管理权得到落实,才能最终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工作做了科学总结,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将鞍钢创造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称为“鞍钢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工厂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确立为消除两极分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则把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经济制度固定下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政治基础。公有制经济和政治民主化改革都是要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这些利益。这些制度和措施共同构成了以公正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基础。 第三,毛泽东的公正思想还包括加强与经济、政治改革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建设。“作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同自然科学一道,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为革命的政治斗争服务的。”⑦意识形态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以实现大多数人的公正为目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全党,教育军队和广大农民为推翻不公正的旧社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而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更被毛泽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鼓励高级党员干部多读马列,提升马列理论素养,加强整风运动和思想改造,以此来永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时刻警惕修正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防止“和平演变”。毛泽东的上述努力,目的是要使党和国家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 第四,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主张国家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相待。 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他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与平等,这一革命是现代世界民主革命浪潮的一部分,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是壮大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支持世界各地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民主革命运动;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赞同越南、非洲等国家人民的民主革命运动;坚决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事务的无理干涉。“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要联合起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人民要联合起来,全世界各大洲的人民要联合起来,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要联合起来,所有受到美国侵略、控制、干涉和欺负的国家要联合起来,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⑧ 因此,在国际关系上,毛泽东努力建设公正的国际秩序,并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国家不应该分大小。我们反对大国有特别的权利,因为这样就把大国和小国放在不平等的地位。……不论大国小国,相互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和互相损害的关系。”⑨毛泽东关于国际关系的公正思想在1953年通过周恩来得到明确阐述,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另外,毛泽东公正思想还包含民族平等、男女平等、教育平等、官民平等、党与非党关系的平等、产业发展平等、城乡发展平等、脑体劳动平等,等等。这些平等观念,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宗旨,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方面,是毛泽东公正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毛泽东公正思想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的公正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当时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诉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公正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毛泽东公正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在由追求平等继而对共同富裕的强调,他在1953年就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明确指出,我们追求和实现的富裕与强大应该是“共富、共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⑩。因此,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使先富裕起来的人群和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和群众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如果我们的制度和政策在实践中导致了两极分化,就会背离社会主义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改革的逐渐深入,各种矛盾日益凸显,贫富、地区、行业等之间的差距渐趋拉大,呈现出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相左的趋势,而这是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在当前社会收入分配逐渐拉大、财富分配不公的背景下强调共同富裕,指的是“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强调的是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强调的是与效率相比,将公平放在更加凸显的位置。具体地说,要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上,根本的是要保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所有制中占到绝对的支配地位,保证公有制在量、同时更是在质上对国家经济事务的控制力;防止某些公有制领域蜕变为部分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属领地,真正确保其为全民所有,即全民平等地享有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获得财富的权利。在政治上,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治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权力真正为绝大多数人民所拥有和行使,严格落实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利。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信念,在政策制定上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壁垒,通过财政、税收、宏观调控等政策有意识地控制高收入行业、高收入地区、高收入人群的不合理收入,有意识地加强对社会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在制度、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限度范围内。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以人民为主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一直都将人民群众作为主体,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最高目标,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的基础上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不是武装到牙齿的反动派,而是千百万拥护革命的群众。正是由于正确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才能扎根群众、发动群众,实施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首创精神,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发展;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变革的主体。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重视人民首创精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将是否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价值判断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需求作为公正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人民为主体还要求时刻关注民生,关心群众实际生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在数量上要扩大人民群众物质利益和各项福利,既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眼前的个人利益,又要为人民群众谋取长远利益、集体利益;既要为人民群众谋求经济利益,又要为其谋求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使人民群众享有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使其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在质量上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最终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努力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福利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无后顾之忧。只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公正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以往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不平等社会,它以公有制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治为制度基础,以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目标。所以,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其内在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正的价值取向。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始终以建立一个公正的新社会为目标,即要为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并维护社会各方面的平等。上世纪50年代,在工资制实行初期,毛泽东就再三强调供给制的好处,屡屡批评靠拉大差距调动生产积极性的办法,提议取消党政高干的特殊待遇,并促成国务院针对高级干部降薪方案的实施,目的均是缩小分配差距;晚年在与周恩来的一次夜谈中,他仍不无忧虑地说到:“我们自己就是建设了一个这样的国家,跟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要拿钱买米、买煤、买油、买菜。”(12)当然,对于这一思想观点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更应承继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的公正的社会制度框架和价值追求,继续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社会公正的理想。这就要求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打破既得利益垄断,缩小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使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健全、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政治权利并将其切实落到实处;在文化上,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等等。 第四,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应当指出,毛泽东的公正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既有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个人思想的局限。 从历史局限来看,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困境,制约了毛泽东公正思想的实践。反观毛泽东的公正实践,我们可以说,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公平和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建设公正社会的努力使得毛泽东公正实践表现出“平均主义”倾向。建国后毛泽东在对待平等与差距,即在对待供给制与工资制、按需分配与按劳分配,或者说平均主义与分配等级制的政策上曾经表现出反复与摇摆,这种反复与摇摆的内心矛盾源自毛泽东一方面在实践中承认差距,另一方面在信念上却坚信人人几乎无差别的平等。归根结底,毛泽东本人更相信平等。平等构成了毛泽东对公正追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故此,毛泽东不仅在革命生涯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显示出对平等的强烈追求,以至于逐渐演变为平均主义。因此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他屡次批示《张鲁传》给中央委员认真学习,并效法张鲁置义舍、“吃饭不要钱”的做法,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出现了“共产风”,搞“一大二公”、“一平二调”,贫富拉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的失误。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平等追求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否定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差距,导致实践上的失误。同时由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局限性,他曾经将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与资本主义等同,否定商品生产和等价交换本身,看不到两者在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从个人思想局限来看,毛泽东公正思想的科学性总会伴随着理论创新的波折和反思。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过程中,难免固守因循带来僵化;在扬弃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过程中,难免因某种局限而产生偏见。但是,毛泽东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确立的社会主义公正的基本原则仍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注释: ①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②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③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④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5页。 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0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86页。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毛泽东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毛泽东文集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