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花”概念隐喻研究
高 婷/湖南工业大学
摘 要: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看作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从古至今,我国许多文本中有大量把“女人”比作“花”的例子,这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们认识“女人”的思维方式。本文对“女人是花”概念隐喻的普遍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这一隐喻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女人”的其他源域提供一定启发。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概念隐喻 女人花
一、前言
Lakoff & Turner (1989) 等提出神话、植物、动物、无生物和人自身这5个不同概念域都从不同视角对人进行隐喻表征[1]。Kövecses ( 2010) 也证明了“人是植物”这一概念隐喻的合理性[2]。“女人是花”概念隐喻属于“人是植物”这一隐喻范围。Lakoff &Johnson (1980) 指出概念隐喻基于我们经验中的相互关联[3]。这种经验的相互关联分为经验同现和经验相似。“女人是花”属于基于“经验相似性”的隐喻。据此,人们之所以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域“女人”和“花”联系起来,是因为人们在体验这两个概念域时,发现了诸多的相似性,即 Lakoff & Johnson 所说的“经验相似性”。亚里士多德(1954)表示一个好的隐喻隐含着在不同事物发现相似性[4]。束定芳(2002)指出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5]。“女人是花”隐喻现象便是基于该认知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女人是花”概念隐喻现象的普遍性,然后揭示这类概念隐喻的规律性。
二、“女人是花”概念隐喻的普遍性
古往今来,把“女人”比作“花”的例子数不胜数。“女人是花”概念隐喻现象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尤为显著,此外, 在小说以及歌曲等文本类型中也很常见。
(1)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诗人用花喻女子,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是用花比喻杨贵妃的绝世美颜。又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用梨花洁白喻杨贵妃的高贵美丽。现在,人们用“梨花带雨”来形容女生哭泣时也依然美丽的那么一种形象。
聚合物钻井液配方1#4%BTJ+0.2%QYHN+0.2%TSN+0.4%MAN104+0.4%MAN101+0.5%FPAY+2%SMP-1+1%SPNH+2%KR-n+BA;
所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⑩,透明度在规则制定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透明度在公开和保密之间形成张力:政府机构或企业为追求透明度而公开信息,可能会损害国家安全或商业秘密等重要利益,不充分的透明度则会导致信任缺失,而无意的披露又可能造成损害隐私或泄露机密等不利后果。有研究提出大数据的“透明悖论”⑪,即某些机构为了执行任务或提供服务,会运用法律和商业秘密武器来隐匿其数据收集行为及收集的数据,因而如何发现数据收集行为并要求其实现透明度呢?
人们常常用“花”的形状喻“女人”的身材,如以花喻人瘦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指菊花。菊花花瓣的纤细,而人比菊花还瘦,比喻女子的孤独寂寞,甚至是思念成疾的状态。这里用“花”娇小的花瓣形状描写“女人”瘦弱的身材。
(3)歌曲中“女人是花”概念隐喻也有不少,如“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只盼望,有一双温暖手;能抚慰,我内心的寂寞;……花开不多时,啊堪折直须折,女人如花花似梦。”女人如花,含苞待放,等候一个人来抚慰,却无人来欣赏;女人的花季年龄不长,所以花开堪折直须折。
顾名思义,人生价值观是指关于人生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说到底就是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认识。人生价值观决定人生态度。而人生价值观又是由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所决定。有了伟大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我们论及方志敏的人生价值观,首先必须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成语“含苞待放”出自李汝珍的《镜花缘》:“又命摧花使者,往来保护,以期含苞吐萼之时,加之呈妍。”本是指花朵将要开放的状态,现在可以用来比喻将要成年的女子,可以看出成语“含苞待放”的语义得到了扩展。这从侧面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把少女刚刚出落大方的样子比作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赞扬少女的那种清纯之美。
三、“女人是花”概念隐喻的规律性
研究发现,“女人是花”概念隐喻现象呈现一定规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以花的生长过程为基础的隐喻模式、以花的外部特征为基础的隐喻模式、以花的状态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一)以花的生长过程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花的生长过程主要包括含苞待放→绽放→凋谢枯萎。女人的成长过程如花的生长过程,女人的花季年龄转瞬即逝,容颜易老,“花期短暂”。
1、女人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从古至今,“女人是花”的概念隐喻现象在各类文本中不计其数。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在体验“女人”和“花”时发现了诸多相似性,如“花期仓促”与“芳华易逝”等,基于这种经验基础,人们开始用“花”的部分特征来认识“女人”。
2、女人是一朵绽放的花
花有百媚千红,女子则有风情万种。人们常常把青春岁月的女子比作一朵盛开的花,如:“借着天光,望向怀中佳人,数年不见,她已出落得越发秀美,有若盛放牡丹。”这里把女人风华正茂时的美丽比作盛放的牡丹,无比娇艳。
从古至今,感叹得最多的便是花期仓促,容颜易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的“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感叹。
3、女人是一朵凋谢枯萎的花
(二)以花的外部特征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花的外部特征主要有花的颜色、形状、大小、香味等等;女人的外部特征主要有身材、脸蛋、肤色、体香等等。基于经验相似性,人们常常把“花”和“女人”的外部特征相关联。
2.2 重视效率而非精准度 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否则会被误导。但当数据足够大时,可以接受一定的错误存在,大数据仍然可以准确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人们不会把精力放在少数数据是否精准之上,而是尽快根据大数据给出的趋势,迅速采取相应的决策和行动,特别在市场销售领域,这样就能尽快抢占市场先机,这就是重视效率而非精准度的思维方式。
(2)在小说中,用“花”隐喻“女人”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6]。这里用“红玫瑰”与“白玫瑰”喻不同性格的女人,“红玫瑰”喻热情奔放的女人,“白玫瑰”喻文静贤惠的女人。
2、以花的颜色为基础的隐喻
3、以花的香味为基础的隐喻
以花的颜色为基础的隐喻是指人们常将“花”的花瓣颜色喻“女人”的皮肤颜色或妆容。“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把女子的脸蛋的色彩比作桃花的红色,更加烘托女子的娇艳之美。又如“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把女子的脸蛋比作梨花的洁白,突出了女子的纯洁之美。
小鼠血液样本处理方法同1.7。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A450 nm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TNF-α和IL-6含量。
1、以花的形状为基础的隐喻
“花”有各种各样的香味,经常是花香四溢,芬芳扑鼻。“女人”身上或衣服上经常会喷上香水,因而散发出来的味道也会如花香般香气袭人。如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形容女子说话时吐出的气息如同幽兰般清香,将“花”的幽香映射到“女人”身体散发出的香味。
4、以花的姿态为基础的隐喻
以花的姿态为基础的隐喻是指人们多用“花”的姿态喻“女人”的姿态,比如,花朵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就如同女子曼妙的舞姿。“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把女子跳舞时的姿态比作秋烟里的芙蓉,婀娜多姿。
由于市场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不断加强铁路线路的建设,另一方面,铁路列车密度相对不断提升,如果不对铁路运输的列车加以有效管理,就会出现列车调度混乱的问题,影响铁路运输效率甚至造成安全隐患。通过行车调度工作,能够优化铁路批次调度计划,使铁路网络运输有序可循,保障铁路运输的稳定性,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三)以花的状态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把“女人”的某种状态与“花”的某种状态作比较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如果说前面所讨论的“花”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等和“女人”的相关特征的相似是属于物理方面的相似性,那么这种“状态”隐喻模式则是基于心理相似性,即人们心理感受上的相似。人们常常认为不同的花似乎可以体现出人的不同的性格:“同样是美女,这个女孩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眉宇之间有种超越了她年龄的惊人的美丽,像是浪漫奔放的月季。”这里把女孩比作浪漫奔放的月季,突出其热情大方的性格特点。有的甚至依据花开的季节把不同月份出生的女人比作不同种类的花,突出其性格特点:“一月出生是迎春花,性格孤傲、顽强;二月出生是杏花,诚实坦率……十二月出生是腊梅花,意志顽强。”
四、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在生活中无所不在。本文对大量“女人是花”的隐喻例子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了这一隐喻的普遍规律。通过对“女人是花”概念隐喻的研究,为“女人”隐喻研究已有的其他始源域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发掘新的始源域提供启发。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事关百姓安危。每逢暴雨洪水,那些病险水库就成为悬在百姓头上的一把利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为此,水利部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截至2009年年底,列入专项规划的6240座病险水库各项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已开工建设6124座,开工率超过98%。除险一座水库,造福一方百姓,让人们不再为头顶上的一盆危水而悬心。
参考文献:
[1]Lakoff G.,M. 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Kö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3]Lakoff G.,M.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 &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54.
[5]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高婷(1995-),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湖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