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党和人民群众工作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制度创新论文

新形势下党和人民群众工作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制度创新论文

新形势下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群论文,工作制度论文,新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4)5-021-026

       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党群关系也呈现了新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要以改革创新的态度创新党群工作制度。创新党群工作制度是防范党脱离群众走歪路,化解党群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消除党群关系隐患的必要措施。实践证明,只有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党群工作制度,才能防患于未然,更好地从制度上理顺党群关系,探索出更适合时代发展和谐的党群关系。

       一、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具体策略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从根本上起源于制度创新。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在党联系群众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制度创新得不到推进和落实。因此,努力创新党群工作制度,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来研究推进其具体策略,切实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实际需要的工作规则和规范,并激发群众参与到制度创新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进工作方法,培养群众对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认识和参与力

       创新党群工作制度,方法创新是前提,同时需要党和群众双方共同参与和齐抓共管,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党群关系良性互动的长期机制和效应。当前,新问题、新任务、新情况层出不穷,在借鉴以前的经验模式基础上,不断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培养群众对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认识和参与力,这是目前推动党群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措施。

       1.运用好交流载体、沟通渠道,加大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推动力度。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1]推进党群工作制度创新,首先要确立好工作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定位,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党群工作的信息,然后充分借助网络、媒体传播等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和交流工具,拓展群体,延伸触角,针对不同的群众对象,采取不同的交流沟通方式,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从而实现交流载体和沟通渠道的创新和经营,使信息在党群之间的传递更加准确、更加便捷、更加广泛。

       传统党群工作工作制度如定期接待来访群众、深入群众考察调研,这些对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发展,党群工作制度要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党群工作的持续性、便捷性和广泛性,不至于出现服务链脱节的现象。比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远程教育实现党群工作的互联互通,整合不同区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避免了传统工作制度中前呼后拥的形式主义,群众可以匿名反映真实情况,无障碍沟通,可以打消顾虑反映问题;领导在线上答疑群众,可以及时地与群众互动,解决群众的疑难问题;科学地运用网络监督,可以使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同时引导群众合法监督,使党员干部在舆论压力下形成自律。

       不可否认,现代技术手段的推陈出新使现代交流工具在党群工作制度创新中具有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从积极一面来说,通过运用恰当的交流载体和沟通渠道,能够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人公意识,有效地推进党群工作制度创新,但如果运用不好,不成规范,也会适得其反。具体体现在:一是自以为是,在制度制定前,不争取群众的意见,在制度发布后强制执行,在网络上采取屏蔽群众意见等,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干涉了群众发表意见的权利,给党群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党群工作制度要努力转向公开性、科学性、民主性,并逐步形成推进党群工作制度的运行体制。有关党群工作的制度源起、运行过程、评价反馈等信息应该及时在相关网站向群众发布,尽可能地避免信息屏蔽、修改、截留、失真。

       2.运用结合和渗透相结合的方法推进党群工作制度创新。在推进党群工作的过程中,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和其他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制约着党群工作制度的创新。主要是:一、党群工作制度相对滞后,使工作效能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和其他工作也不能很好地衔接;二、党群工作制度过于单一呆板,党员和群众不能够理解和运用,使党群工作制度形同虚设;三、党群工作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热点难点问题日益增多,党群工作制度固守成规,不能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因此,制度创新需要将党群工作制度与其他工作制度相结合,需要渗透到其他工作和其他行业中去。

       结合和渗透相结合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比如,党群工作制度创新和监督制度、评价制度、绩效制度等工作制度创新相结合,与管理工作、生产经营工作、领导工作等相结合,与转变观念、思想教育、服务理念相结合,敢于突破,大胆创新原有规章制度的条条框框,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使工作方式方法跟上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变化。同时,党群工作制度要渗透各阶层,各领域,各项目等,渗透到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等。这样,结合和渗透两种方式相结合,具有全面性、广泛性、互补性、持久性,能够充分地将党群工作制度优势与其他工作制度、其他工作和行业优势有效地结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出立体综合效应,从而保障党群工作制度创新的顺利进行。

       在党群工作中,无论是组织制度、群团工作制度创新,其出发点都是要加强党和群众的凝聚力。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党群工作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互动,不断开辟党群工作的空间,保证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党群工作的形式和路径。例如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主动找群众谈心,正确对待矛盾和冲突,认真掌握交流方式、善于了解群众心理、合理运用沟通技巧等,在这些活动中,具体体现党群工作的互动性、正义性、平等性,坚持交流和沟通的结果公开和透明,使双方都能信服,从而推动党群工作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同步互动,进一步开创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二)协调利益关系,加强群众对制度创新的理解和支持

       利益关系问题是社会和谐的本质问题,党群工作制度创新要把协调党群关系为己任,维护好党员和群众的利益。既要惩处腐败、又要教育群众,同时又要加强党和群众双方各自的自律,实现自律机制和相互监督的有机统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党群工作也是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缓解党群之间的矛盾冲突需要协调好利益关系,所以,创新党群工作制度也要从调整党群之间的利益关系出发。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党和政府切实有效地制定如何协调利益关系制度是当务之急。这些制度要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协调手段和方式方法,对利益关系进行疏导协调,科学理性地处理利益冲突,从而达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党群关系和谐发展。

       协调利益关系,是党群工作制度创新的重要基础。目前,协调利益关系,需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找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共同点和切合点,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运用法律、教育等综合手段加以贯彻落实。2012年3月,贵州省启动的“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活动,正是在创新党群工作制度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在这项活动中,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夯实了党员干部的群众基础。

       协调利益关系也是党群工作制度创新的助推器。制度的创新可以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主体,协调整合利益关系可以促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制度创新,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现阶段,社会利益关系的冲突日益明显暴露,协调和整合利益关系就越来越迫切,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也就越重要。这也就意味着整合和协调利益关系,会致使群众对制度创新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会导致党群工作制度创新的创设。特别是新的社会环境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群众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各种利益主体都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一方面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又要做到适当的让步,不阻碍对方的进步发展,力求获得双赢的效果。据此,党群工作制度的创新在协调利益关系时需要建立党群关系的平衡机制,自立自律和宽容共存的制度机制,这样,作为利益主体的角色,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推动和维护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从而推进党群工作制度的创新,把党群工作制度调适成健全而合理的规范。

       (三)党群联合共建,调动群众参与制度创新的积极性

       党群联合共建,是党中央部署的以党员带群众、以党建带群建、党内带党外,党和群众都能够得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党群联合共建工作制度,既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又能有效地开展群团活动,形成推动发挥党员和群众智慧和潜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增强了党群工作制度的实际成效。党群联合共建中,要发挥群众团体的领携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借鉴以前制度创设的好经验,认真筹划制度的主题和思路,设计出受群众欢迎,方便群众参加、注重实效的制度和规则,激发出群众参与到党群工作中的内在动力,共同参与到制度创新中。

       党群联合共建是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有力抓手,是党组织引领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增强党执行力的重要载体。在创新党群工作制度中,要加大联系群众的力度,要让群众明白,党群工作制度是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执行的制度和规则。首先,要求党员深入到群众中去,扎根于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想法,在群众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动员和征求意见工作,践行在群众中掌握情况,在群众中解决问题,在群众中调查研究,在群众中推动工作,在群众中融洽感情。其次,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通过挂职训练、给群众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群众矛盾、动员群众参政议政等活动,使党员成为群众的知心人。再次,在群众工作中,通过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反馈评价,完善群众工作的规则和议事程序,想方设法地带动群众的参与、支持和监督。最后,以党群带动群众团体,以党员为主导,积极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表率作用,联动协同参与,让群众成为党群工作制度的主体。比如,如何调解矛盾,如何维护群众权益,如何发挥党员和群众的合力帮助弱势群体等。

       需要注意的是,党群联合共建是发挥党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参与的新路径。党是群众的领导组织者,也是为群众服务的公仆。党和群众同舟共济,以人为本,这是各种制度顺利进行,各项任务切实完成的重要保障。正如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述:“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2]党群联合共建中,统一认识,思想重视是关键,群众团体是党群工作制度中间桥梁,他们来自群众队伍,所以能清楚了解群众的需求,能搭准群众的思想脉搏,因而,党群联合共建是扩大党群工作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要求。在党群共创联合互动中,党不能搞形式主义,只有带动和组织更多的群众团体,覆盖众多的群众成员,才能形成创先争优的社会风气,才能使党群工作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通过党群联合共建,能够进一步团结群众,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民群众在党群共建中体会到制度创新带来的新变化、新实惠。

       (四)改善社会环境,规范制度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健全的保障和良好的氛围

       党群工作制度创新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和健全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为党联系群众工作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的法律保障、有力的政策支持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工作体制机制。由此,改善社会环境,规范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改善社会环境和创新党群工作制度在理念上是一致的。改善社会环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不仅要求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满足群众的需要,而且能够均衡各方的利益关系,创设群众满意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这与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理念是契合的。党群工作制度中,要求党群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廉政意识,加强廉政监督意识和认可度,建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在现代党群工作制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创新以求真务实为基本要求,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到维护群众利益的创新和党建工作自身的创新,从而创设一个求真务实、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2.改善社会环境是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重要保障。第一,优化党群工作的政策环境,规范党群工作制度的创设和实施呈现。以党风的廉政建设为例,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并重的政策,是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前提。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200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3]这些政策的支持和政策环境的创设,把廉政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是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有效保障。

       第二,优化党群工作的服务环境,加强工作制度的改革。胡锦涛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2]由此可知,服务群众被纳入了党群工作的重要环节。构建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优化服务质量,是加强党与群众联系,巩固党群众基础的催化剂。

       第三,优化人文社会环境,扩展工作制度的发展思路。优化人文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人本关怀的实现。党的十六大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终极关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追求,在现阶段党群工作中,就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不同群众群体的个性差异,加强心理疏导,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把党群工作和实现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对于扩展新形势下党群工作的思路,具有意义非凡的实践价值。

       3.改善社会环境是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重要途径。党联系群众的环境由诸多因素决定,改善社会环境,创新党群工作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具体包括民主环境改善,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格局,开展密切联系群众的活动环境,有效保障群众权益的社会管理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的文明和谐,也是党群工作制度创新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群众的民主意识得到增强,为民、务实、廉政建设初见成效,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不断得到好转,但还远远不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得到全面实施,并建立起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党群工作制度步入正规化并展现新的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二、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支撑点和突破口

       要使党群工作制度步入正轨,使制度创新得到实现,除了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改善社会环境外,还要深入进行党群工作理论研究,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改善民生,找到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突破口,并使之成为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有力保证和支撑。

       (一)深化党群工作理论研究,为创新党群关系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细致了解新形势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深入研究制度创新的内在规律趋势,紧密结合党群工作的特点,从而了解党群工作和制度创新的互动规律,这是关注党群工作,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对于党群工作而言,理论研究水平高低,从一些层面决定了党群工作的创新程度。党群工作制度只有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才能在工作创新中取得重大进展。

       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同时,深入研究党群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研究防范党脱离群众的内在规律,只有为党群工作制度提供理论指导,才能进一步发挥工作制度的功能,拓展服务群众的空间。党群工作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探索的问题和实践的方面还很多。首先,在深入理论研究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必要途径。深入群众工作实践,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党群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与党群工作规律研究结合起来,为党群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指导,使党群工作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其次,党群工作理论探索中,还需要学习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可以依据各阶层各阶段的群众心理状态来开展工作,准确了解群众需求,及时疏导不良心理倾向,缓解社会矛盾。再次,对党群工作制度的评价标准、平衡利益机制、反馈信息流程、人为因素等进行理论研究,可以使之成为调整党群工作,创新工作制度的有效基础。除此之外,加强理论研究的队伍建设也不容忽视。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群众成员,都可以群策群力,培养一批工作在第一线,又掌握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实践、教育、交流、培训等方式途径,实现理论知识的资源共享,发挥出党群工作制度的理论优势。最后,理论研究需要着重研究党群工作制度创新的趋向和发展的可能性。根据现阶段党群制度的研究来看,党群工作制度趋向民主化、经常化、科学化、效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把握党群工作制度的趋向,有效地消除制度弊端,这是党群工作理论今后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实现制度创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决策是贯穿制度确定、执行和反馈全局过程的,党的领导决策正确与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党群关系。有学者认为,“确保决策和决策执行符合群众利益,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主导环节”,这是不无道理的,在党群工作制度创新中也同样如此。如果决策符合群众利益,人民群众才能理解、支持、执行,反之不然,甚至会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导火索。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必须坚持不懈地走党的群众路线,建立能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问题、集中群众智慧、代表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使决策过程能科学合理、有群众基础,集思广益,确保党群工作制度的正确性。

       领导决策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党和群众平等交流基础之上的。传统党群工作制度的运行是在单向“命令指示”机制下建立的,新形势下,党的诸多决策,需要借助平等交流方式来实现,缺乏民主、独断专行的决策往往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民主决策、群众参与、共同参与管理才是党群工作制度顺利进行的有效载体和形式。除此之外,领导决策水平还体现在充分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既要了解党员和群众双方的意见,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可行性论证,反对脱离现实意气用事、随机决策,这样才会保证决策的执行力度、正确性和严肃性。在决策形成以后,需要认真考虑决策的执行和贯彻,再好的决策,如果纸上谈兵,无疑是无益的。经过民主、考证、思虑的决策,经过到位的执行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领导决策水平提高还取决于领导自身能力培养,用变化发展的眼光观察党群工作的特点,增强对党群关系复杂局面的应对和驾驭能力,沉着应对各种利益冲突,以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实自己的实践,提高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综合协调的能力,这样对推进工作制度的创新会大有裨益。

       (三)以法治思想为依托,实现制度创新的法理化

       在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格局中,需要以法治思想为依托,反对各式各样凌驾于法治之上的人治做法,充分发挥法治在创新党群工作制度中的特殊作用。2014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4]法治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治的水平,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公正、平等、客观、真实的思想,自觉坚持运用法治思想来规范党群工作制度,不断增强制度创新的法理化和有效性。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党群之间的和谐关系,与之相应的法治思想是可以为制度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随着国家民主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单纯依赖行政开展党群工作显然是行不通的,而民主依法执政则是解决矛盾冲突,实现党群和谐的有效途径。因此,党员干部要积极转变思想,积极树立现代法治思想,自觉创新党群工作方式,确保法治在党群工作的正确运用,真正从思想上解决“维护谁的利益,为谁服务”的问题,确实在党群工作中做到掌握党群工作的规律,通过探究法治的要旨,注重法治的常识和程序,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群众,深入对法治的认识。树立民主法治的理念是制度创新的基本要求,通过不断增强民主和法治意识,健全党群工作制度,提高党依法执政的能力,最大程度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现阶段下,各种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多种利益冲突矛盾,法治思想逐步为群众普遍接受,成为党群工作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如何在多样纷繁的冲突中保障群众的利益是社会突出的问题,而法治就可以为制度创新提供秩序和公正的保障,这样党和群众才能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

       (四)改善民生,将制度创新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中

       现阶段,民生问题日益成为了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教育难就医难、房价物价高涨等,导致一些群众的生活困难、心理失衡。民生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就无法做到加强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党群工作制度也就无法推行。邓小平早就指出:“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5]

       关注民生,是群众的需要,也是党群工作的重要内容,绝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影响改善民生的步伐,也不能因为地区不发达就降低了为群众服务的标准,要保障群众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民生计划并确定其落实实施。关注民生需要科学统筹区域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群众尤其是农民工、外来劳务工的各方面需求,使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民主权利、生活保障,构建起以群众为对象的公共文化服务、技能培训、文化建设等保障机制。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工作制度和措施中,切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科学地规划改善民生的方法措施,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从而让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让党群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在这方面,贵阳市小河区作出了很好的典范,它“在城市社区实行‘十分钟服务承诺制’,在社区建立以党委为核心、由社区委员会和社区服务中心参与组成的治理结构,形成了‘一核多元’的社区共治机制”[6],因而取得了群众满意测评全省第一的良好效果。

       针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有尊严有体面生活的期待,在党群工作制度创新中需要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安排,加大民生投入,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更多群众,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群工作中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而进一步凝聚民众,密切党和群众关系,这对于创造良好的党群工作制度将起着深远的意义。

标签:;  ;  ;  ;  ;  ;  ;  

新形势下党和人民群众工作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制度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