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神文明建设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方向,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提高市民素质的四项工程等方面,对加强上海精神文明的建设作了概略的论述,强调在上海未来发展战略中,应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来对待。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方向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再次,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完善经济、政治制度和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因此,精神文明决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然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现代化的意义。现代化实质上就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化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列宁曾经指出:“一定要努力把经济基础从小农的变成大工业的。”[2]他又指出,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列宁对于现代化所提出的两个命题,就是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方向转化。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向现代化工业方向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工业文明,不是传统的农业宗法文明,也不是西方的后现代、后工业文明,这就为我们所提倡的道德、理想、文化厘定了界限,也为我们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明确了方向。
现代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人民又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是要提高国民素质,使他们在精神上由传统转向现代,形成现代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现代工人阶级的理想道德和行为方式,并且把这些因素熔铸于他们的基本人格之中。缺少了这种渗透于国民精神活动之中的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无论经济繁荣到什么程度,只可能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而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和GNP的增长,还包含着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在此过程中,现代工业文明将要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深刻变革,使整个国家逐步工业化、城镇化、都市化、政治法制化、经济市场化、教育普及化、组织科学化。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如此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当然不可能全面铺开,同步推进。邓小平同志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3]他又说:“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采取总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沿海带内地、先富帮后富的逐步发展战略。那么,上海在这个发展战略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是前沿、中间,还是殿后?
二、上海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上海自1843年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以来,率先接纳工业文明,逐步发展了现代工业。1895-1911年,全国有10万元资本以上外资企业91家,上海为41家,占45.1%。在此期间上海有民族资本工厂112家,占全国总数的25.1%,开办资本占全国的28%。上海的外资企业和民族工业无论数量、门类、资本、工业密集化程度,在全国均占领先地位,成为第一工业城市。此后金融、航运、铁路、通讯各业迅速发展,上海又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之一。
上海是工人阶级的发源地。19世纪50年代,上海的外资企业就雇了不少中国工人。1894年,上海产业工人已有36220人,占全国的47%。1921年7月,中共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沪召开,建立了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上海工人阶级于1926-1927年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目前上海仍然具有一支强大的工人阶级队伍,有1/3职工学历在高中以上,工人阶级和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是上海两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正因为上海有较好的基础并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浦东,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且作为长江流域文化经济发展的龙头。因此,在逐步发展的现代化战略之中,上海处于前沿地位。在目前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发展过程中,以及今后由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换过程中,上海都必须领先一步,为全国作出榜样。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际性特大型城市,作为国内外市场连接的枢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应该达到比其他地区更高的水平。
优越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为上海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创造了先决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上海的大学、高中、初中文化人口,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比例4.8倍、2.1倍和58%,市民的平均文化素质较高。而且上海是全国首先组建居民委员会的城市,市民的组织化程度也较高。因此,上海完全有条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领先一步,从较高的起点出发,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三、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和市民素质
现代化过程包含着两个文明建设,即物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人们精神状态的现代化。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国家制订了宏伟的发展纲要,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但如果作为建设主体的国民自身还没有从心理、观念、思想、态度、行为上都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那么再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体制也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提高国民素质。目前我国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8%,全国绝大多数是农民。数亿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将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逐步脱离传统农业文明而进入现代工业文明。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上海已经是一个工人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占绝对优势的城市,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工业文明比较发达的城市,因此,上海市民素质应当比全国平均国民素质更为优势。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有先富带后富的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有这样的问题。上海市民应该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必须在全国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从实践看,提高市民素质有四大工程。一是思想建设工程,其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培育有理想的市民。二是道德建设工程,其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德体系,培育有道德的市民。三是文化科学建设工程,其目的是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培育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市民。四是法制建设工程,其目的是提高市民的法制观念和权利义务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市民。
⒈思想建设工程
现代化的市民,必须具备各种现代观念。本文仅列举通过思想建设工程首先应该培育的几种主要观念。
一是国家观念。我们必须在全体市民中确立国家第一,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融为一体的观念。回顾1840年来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不忘国耻,可以激起奋发图强的爱国热情。2010年远景规划实现之时,中国将跻身于世界四大经济强国之列。瞻望未来,可以激励市民精神振奋地投入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强化国家意识,强调中华民族必须自立、自强才有出路。我们还必须具有清醒的全球意识,看到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为本民族所提供的大好机遇。我们培育现代国家意识,一定要正确把握历史意识与未来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全体市民看清楚中国在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大格局中应有的地位,排除一切干扰,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路线不放,集中精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华民族最高利益所在,我们为此不惜作任何牺牲。韩国国民以乘坐国产汽车为荣,不少上海市民却乐于乘坐进口车。在这样一件小事上,即可看出国家观念之淡薄。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二是集体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集体主义,并不否认客观存在的个人利益和合法竞争,关键在于引导市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寻找到个人和集体的契合点,指导他们处理好个人眼前利益与民族长远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绝不能违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基本原则,并且要真正培养起个人对于集体的归属感、向心力、亲和力。对于不同的对象,应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国家干部是人民公仆,要身先士卒,艰苦奋斗,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公无私,有奉献精神。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把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职工要有爱厂如家的精神,把本职工作和工厂前途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我们和日本有很大差距。上海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努力加强集体凝聚力。
三是社会观念。个人应该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家和社会也要尊重个人的合法权益。这是上海市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我们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亚洲四小龙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社会两极分化,从而使现代化能够较为顺利地发展。拉丁美洲国家由于贫富两极分化失控,社会动荡,现代化受到极大挫折。我国已出现两极分化的征兆,上海应该在控制分化并且在社会协调、平衡、稳定发展方面作出榜样。这就需要各界人士具备强烈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社会观念。
四是现代观念。农业文明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它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建设工程的一大任务,是要把千百万人民头脑中的小农意识转变为现代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两种思想意识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传统小农意识的消极面在于它的保守性:恐惧社会变革,敌视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缺乏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凡事以长官意志和传统尺度来衡量;关心家族利益而漠视公共事务,孤立自足;封建家长统治,官吏特权超越法律约束。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具有与现代大生产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乐于接受社会改革和新事物、新观念;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以科学和实践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强调与外界联系,关心公共事务,淡化宗族血缘关系;以法律权威取代帝王和官吏特权,突出公民权利和义务。我们必须在上海市民中培育工人阶级的现代意识,而不是小农的传统意识。当然,传统与现代亦非截然对立。传统农业文明中的节约俭朴、勤奋劳作等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发扬。我们可以引进资金和技术,但无法引进整个民族的现代意识。上海市民能否从心理人格、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精神文明建设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问题。
⒉道德建设工程
一是干部道德。干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人民意志的执行者、社会活动的组织者、社会关系的协调者。官德不正,则民德必乱。上海市民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领导干部更要率先遵守作为全社会价值导向的共产主义道德。因此,干部要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种共产主义道德落实到干部身上,就应该树立“以民为主”的价值观。首先,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是主,干部是仆,主仆关系不容颠倒。其次,权力要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这是人民授权的出发点。绝对不允许干部搞钱权交易,以权谋私。再次,公仆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党纪国法的约束。只有牢固地树立“以民为主”的观念,干部才会忠于职守,尊重科学,讲究实效,勇于开拓,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一任,造福四方”,这是官德的根本原则。
二是社会公德。官德是道德建设的最高层次,公德是道德建设的最低层次和基础工程。它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在人际关系中,要提倡自尊自爱,尊重他人,举止文明,团结互助。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爱护公共财产。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要自觉保护生态平衡,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我们要从小学开始,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精神,并且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予以强化,使之成为文明向上的上海市民精神的深厚基础。
三是职业道德。对于非赢利性社会事业,均应将社会效益作为最高目标。例如,医卫界要提倡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界要提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交通、房屋、邮电等行业要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行各业都要提倡精益求精、相互协作的敬业乐群精神。工商企业界要提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在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前提下获取合法利润,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而不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四是家庭伦理。家庭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操和社会公德的启蒙教育基地。传统的宗法伦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包涵着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社会主义的现代家庭伦理,主张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独立的人格、平等的地位,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价值判断、个人隐私、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琴瑟和谐、和衷共济的新型家庭关系,共享天伦之乐。
五是礼仪培训。道德教育容易流于口头说教,成为抽象教条,为此必须以礼仪教育为载体,把抽象的原则规范和具体的行为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上海市中小学应把礼仪定为必修科目,从小就在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公共礼仪、社会礼仪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逐步培养自尊自爱、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顾全大局的良好习惯。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就必然能够成为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的优秀市民。
⒊科学文化建设工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的全球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之争,人才之争,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之争。我们要努力提高上海市民的整体素质,当好跨世纪竞争的排头兵。
一要提高市民科学素质。目前上海市民科技意识不强,知识更新周期较长,科技成果商品化率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我们一定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和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层次较高的市民,要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了解国家和世界的发展趋向,掌握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市民平均科技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进入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队伍,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专家队伍,一支具有突出领导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为下一世纪的科技大发展作好人才储备。
二要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目前上海大、中学校文史哲学科的教材、教法陈旧,而且学科孤立分割,各自为政,缺乏有机联系。这种情况不利于市民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大众文化娱乐和文化传媒,又太过于世俗化、商业化。这种情况不利于上海市民审美素质的提高。而且目前上海市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已经扭曲成为应试教育,重理轻文现象日益明显,从而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基础教育、文化娱乐、大众传媒三个系统的改革创新,是本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要提高市民健康素质。上海青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营养过剩,看电视过多,劳动太少。因此出现肥胖者过多,近视眼多,参军体检合格率低的现象。上海市民普遍缺少体育锻炼,摄入果蔬、粗粮较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2岁,比全国平均寿命低20岁。上海中年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现象也很严重。上海市民、青少年学生、中年知识分子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必须狠抓,而且要经常持久地抓,否则21世纪的上海市民不可能具备合乎理想的健康素质。
四要提高市民心理人格素质。塑造健康的心理人格,首先要培育健全的公民意识,密切关注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前途。其次要增强正负两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承受社会转型期的激烈竞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负面冲击。上海市民一方面要对改革开放满怀信心,另一方面又要对各种负面现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与理性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应变意识,百折不挠地奋勇前进。
⒋法制建设工程
法制为保障两文明建设提供法制环境和法律基础。只有自律性的道德约束和他律性的法律约束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规范市民的行为,提高其文明程度。因此,法制建设在广义上也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目前我国法制有明显的不尽人意之处。一是立法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生事物,我们的立法工作大大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二是以政代法。我国历史上有很强的封建专制传统而缺乏民主法制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制订了众多法律法规,但是以政策代法律,以家长意志和行政命令代法律,“刑不上大夫”等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民不重法。由于低文化程度人口尚占较大比例,上海市民的法律意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据有关方面调查,只有很低比率的市民选择通过司法途径捍卫本人正当权益和人格尊严,多数人选择通过组织来解决人际纠纷,文化程度最低者更倾向于采取偏激的直接报复和无原则的私了方式。四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干扰公正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不采取坚决果断的对策,精神文明建设就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为此:
一要加强立法。上海市人大要抓紧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法规,应优先考虑。一是市场法规。首先要通过立法来确立市场主体秩序,明确规定哪些机构和市民可以进入市场,哪些个人和机构不准进入市场。其次要通过立法来确立市场运行秩序,使得进入市场者依法竞争、依法交易。二是教育法规,因为市民的受教育水平基本上决定了市民的文明程度。三是行为法规,“七不”规范等应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四是文化法规,包括文化娱乐事业管理和新闻出版事业管理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二要干部守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5]上海的各级干部,一定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破除特权思想,杜绝以政代法、以官压法、以权扰法的不良习惯,并且以此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之一。“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不改的,人民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6]
三要群众普法。以往的普法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也有走过场的现象,尚未使法制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因此,要深入持久地继续开展群众性普法工作,并且形成制度,使上海市民具有强烈的法制意识,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并且能够见义勇为,敢于同种种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斗争。
四要严格执法。上海市应率先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杜绝开后门、说人情、批条子、重罪轻判、以罚代刑等各种各样不正之风,严厉处置司法部门的贪污渎职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提高市民素质的几个关键问题
提高市民素质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几个抓手,紧抓不放,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效果。
抓领导,确立公仆观念。上海市民素质能否提高,关键看领导干部素质。领导干部是群众的带头人,他们的行为和作风对市民而言,是最好的榜样。党风正,则民风淳。官德高尚,公德必佳。领导重视科学文化,市民科学文化水平就容易提高。领导带头遵守法律,市民自然遵纪守法。而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关键是确立无私奉献的公仆观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邓小平同志指出:“当前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7]主仆关系颠倒,实在是腐败的根源。
抓队伍,依靠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提高市民素质需要一支进行宣传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骨干队伍。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培养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就是我们所依靠的骨干力量。上海有一支强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包括我们的人民教师、文艺专家、医生护士、科技人员、记者编辑、律师法官,他们已经为上海市民素质的提高作了不少贡献。但是,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而且受到形形色色“创收”的强烈干扰。我们要对这支队伍加强组织、培训、关怀,使其发挥更大的市民教化作用。
抓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政治法律水平,与他们所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上海有大学文化水平者仅占总人口的3.7%,而韩国是8.9%,菲律宾是15%,美国是31.4%。上海的教育虽在国内占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教育投资速度高于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是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大学教育人才资本平均利率可达每年10-12%,高中教育人力资本平均利率可达每年9-11%。因此,对教育的投资是高回报率的投资。在今后15年内,上海应力争教育投资高于全国水平。而教育的根本方向,必须由升学应试教育转向市民素质教育。教育不光是传授知识,重要的应该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意识和健全心理人格。幼儿园应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小学生要进行“五爱”教育。中学生除了科学文化科目之外,还应接受严格的思想道德、礼仪规范教育和培训。大学生要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现代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对于成年市民也要不断进行教育。为此,上海社会科学院正在编写一套《市民必读》教材,其内容包括家庭伦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现代礼仪、法律常识、经济金融、科技概论、上海乡土、身心保健10个方面,准备开设电视广播课程,对上海市民进行广泛的教育培训。
抓制度,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机制是精神文明建设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包括宣传、教育、示范、奖惩等各种机制。体制是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包括领导的宏观调控体制和家庭、单位、行业、社区等群众参与体制。法制是立法、普法、守法、执法构成整个社会法律环境。这三者紧密结合,形成网络,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为市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制度化的保证,使这项系统工程长期持久地进行下去,不至于半途而废。
抓传媒,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江泽民同志指出:“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有理论上的坚定,政治上才能坚定。”我们所建设的精神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不是传统农业文明,也不是后现代后工业文明。我们所提倡的理想道德,是现代工人阶级的理想道德,不是农业小生产者的理想道德,也不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后现代理想道德。我们的大众传媒,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混淆理论上的基本界限。在大众传媒之中,最有威力的是电视。它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对观众有极大的吸引力。正因为电视是对公众思想行为进行引导的最有力工具,英国政府禁止国营的BBC电视网络播送商业广告,私营电视台播商品广告,每小时不得超过6分钟,并且要对广告节目进行严格审查。因为,某个企业的商业利益,不一定符合整个国家的民族利益。我们的电视台靠广告“创收”,节目既多又滥,有时不免对公众造成舆论误导。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需要勤奋、俭朴、廉洁的伦理道德和生活作风,不可盲目仿效西方后现代社会享乐主义高消费生活方式。目前商品文化已经通过电视传播无孔不入地渗入中国大众心理、大众生活、大众消费。我国人均产值在世界上的排名还远远落在发达国家之后,而进口XO洋酒的消耗量竟然高居世界榜首!这种严重的错位现象,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痛切反省和高度警惕?!建议上海市委市府对这个问题作认真而慎密的研究,率先拿出一个电视管理的整改方案,这将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贡献。
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之下团结一致,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牢牢地抓住以上五个抓手,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四大工程持久不懈地往前推进,我们必定能够在未来的15年内把上海市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培养出整整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市民,使上海成为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令世人称道的国际大都市。
注释:
[1][5][6][7]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08、292、292、292页。
[2] 《列宁选集》第4卷,第399页。
[3][4]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373-374页。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现代文明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工业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