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资本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金融市场这些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时至今日,似乎在整个经济、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不发达的就是我们的金融市场,既包括银行资金市场,也包括证券资本市场。本文着重就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以探讨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的思路。

中国的企业改革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现实中,大量实行了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企业,对股权交易的需要所必然引发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承认各种地方性“小股票市场”的合法性问题。

从一般规律看,在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中,不仅大量的产权交易是在股票市场之外进行的,而且大量的股票、证券的交易等也是在正规的股票市场之外,通过所谓的“柜台交易”或“场外交易”等实现的能在“全国性”的股票市场挂牌交易的股票,在全部交易活动中只占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只允许少量股票在全国性的“大市”上交易,而忽视或否定大量其他有价证券“场外交易”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从中国市场发展的特殊情况看,我们似乎有必要对各种“地方性的小市场”予以特别的重视。

中国的特殊性在于:我们的产权交易和股票市场发展的路径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而中国目前股份制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我国目前实行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在多数场合首先是一个改革的问题,特别是在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量、最主要的问题是对经营状况不好的小型国有、集体企业进行改革的问题。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如果仅有全国性的大市,这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的股票就无法上市进行交易。

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革与发展的特殊路径,要求股票市场(广义地说,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特殊的结构。为了使那些大量存在的“上不了大市”的股票得以交易,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些地方性的小证券市场,其特征就在于给本地小企业的股票(产权)提供交易的场所,利用局部地区的资金,实现一大批地方性小企业的制度改革和生产发展。

但是,市场的发展需要“正式的制度”。所谓市场的正式的制度,最核心的是两点:第一,自愿的交易是被允许的(市场开放)、合法的,而不是人为地压制人们交换的意愿;第二,交易是有规则的,受法治管理的,以减少损害他人利益的可能性,减少市场的风险从而能有更多的人从市场中获益。

总之,从一般的规律看,资本市场是有“层次”的,以满足各种交易的需要;从中国的特殊情况看,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特殊过程,要求我们在现阶段对“小地摊”给予更多的重视。“小地摊”也可以是一种公平有序的正规市场,是全国正规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电脑化的时代,将来将“小地摊”们加以“全国联网”,也不是一件难事。

资本定价、“资本流失”与企业改制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前,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

国企改革、产权重组、出卖企业(资产),搞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等,现在已经被大家从观念上开始接受了,也有了一些政策。但是,反对意见还在,有老的反对意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比如有的人说,现在买卖资产,不再有观念上的障碍,但实际障碍仍无法逾越。

这里的问题首先在于如何认识“资本的市场价值”。资本的市场价值,不是它的“帐面价值”,甚至不是实物资产的“重置价格”;而说到底,是未来时期内(可以假定无限时期内)预期收益(当前形成的预期)折现值的总和。

可见,那种说现在卖不出去东西已不是观念的问题,并不全对。这里还是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如何认识什么是资本,什么是资本的市场价值。

资本价值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直接涉及另一个概念:“资本流失”。

在这个问题上,由于在现实中很难有完美的解决办法(请两个外国的资产评估机构来评估,不仅成本太高,得不偿失,也不一定解决问题),所以只好“求其次”,用另外的一些标准来间接地加以判断,比如好好查一查是否有人在资产交易中个人拿了“价外的好处”。

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把问题“想一想开”,把各方面的收益与成本加起来统筹考虑。

应该想到的是,现在我们卖资产不仅是为了“收钱”,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制”,为了改制后效益的增加。把这些问题都考虑进去,有些交易就会显得合算多了。

“猎鲨者”与上市公司的市场约束

西方人现在把在股票市场上对其他公司进行收购兼并的行为称为“猎鲨”,这种收购活动特指的是那种所谓的“恶意收购”,即利用对方经营不善、出现问题、股市下跌的机会,在市场上进行操作,实现对其收购或控制,并最终对其进行改组这样一种情况。这显然不同于那种出于扩大市场份额、加强竞争能力需要双方协商而成的合并。后者可以称为“善意收购”。

“恶意收购”与“善意收购”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在前者,被收购公司的原管理者们在公司改组之后一般会被“炒鱿鱼”;而后者,原管理人员则会继续留任,一切既得利益都会得到保留。

由此可以看到,“恶意收购”的潜在威胁事实上是资本市场上迫使公司经理们积极改善效率、认真提供利润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机制之一。另外的两个机制是:股东大会和抛售股票,一个“用手投票”,一个“用脚投票”。恶意收购可以说是“用刀子投票”。没有这一机制,股票再跌经理们也可以高枕无忧,市场约束就还是软的。市场上不存“杀机”,没有点“血腥味”,改善效率与效益的动力就还会有点不足。

小结:我们的资本市场上还缺什么?

根据以上涉及到的一些有关资本市场发展的“原则”以及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的经验,我这里再简要地概括一下我认为我们的资本市场上目前还缺的东西。

第一,我们还缺市场上的“恶意收购”。

第二,我们还缺许多地方性的小证券市场或所谓的“场外交易”。以上两点在前面都说过了。

第三,我们还缺规范化的非证券投资基金。这种投资基金是大批小资本所有者与资本市场上投资活动(并购活动等)的中介机制。

最后要说的是,资本市场不是在一夜之间发展起来的,也不是靠少数几个人定下些规则、发一些命令就能发展起来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绝不是一条坦途,它一定是在各种各样的“出事”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标签:;  ;  ;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