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东莞城市形象话语建构分析
——《今日东莞》和《中国日报》抽样对比分析
黄 璐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广东 523419)
【摘要】 结合话语分析理论,对2012年-2018年东莞本地英文媒体《今日东莞》和国家级英文媒体《中国日报》关于东莞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研究两家媒体在新闻标题、标题高频词和关键词修饰语上反映的观点、立场上的异同,探索了东莞城市形象的话语构建现状,并对东莞构建更良好正面的城市形象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话语分析;城市形象;《今日东莞》;《中国日报》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城市形象”的概念,指城市居民中多数人对城市物质形态的知觉印象。Cox和Zannaras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城市形象的概念,认为其包括名称上的形象和经过评估的形象这两个层面[1]。本文认为,城市形象是民众对一个城市总体的感觉和印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帮助城市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逐渐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2019年年初国务院颁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将大湾区建设为国际一流湾区和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提升为国家战略,位于大湾区核心位置的东莞引来了重要历史发展机遇。东莞市政府也以“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东莞为制造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把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作为政府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在城市形象的意义日益重要的背景下,许多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牌的提升[2-3],但分析新闻特别是对外新闻对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对外新闻是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渠道,除了个体经验,大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和接受离不开媒体提供的必要建构素材[1]。新闻报道常常通过有意地选择播报事件的角度、新闻语言词汇、采取的观点和感情色彩来传达某种意识形态,从而影响读者的判断和立场。而作为大部分外国人认识东莞、了解东莞的信息来源,对外新闻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国内新闻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企业和国家形象。近年来,城市形象的塑造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宗志远对《人民日报》构建的香港形象进行了研究,周芬探索了美国媒体中浙江城市形象的构建[1]。本文则从被忽视的国内对外新闻着手,重点探索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受众接纳度高的自我宣传,选取了2012年-2018年国家级英文媒体《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市级英文媒体《今日东莞》(Dongguan Today)中有关东莞的新闻,考察国内及市内媒体如何描述、呈现和评价东莞,为读者正确解读新闻中的意义与态度取向提供语言学视角的参考;同时发现话语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构建东莞良好城市形象、提升东莞城市国际竞争力提供建议。
一、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中国日报》为中国最大的英语新闻媒体,在国内外拥有大量读者人群,可以代表中国政府的观点和态度。《今日东莞》系东莞市唯一官方英文新闻媒体,是外国人士了解东莞本地时事、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主要新闻渠道。
图 2012年-2018年《中国日报》和《今日东莞》中东莞新闻篇数
《今日东莞》新闻栏目内所有新闻报道均与东莞相关,因此本文以栏目内近7年的新闻为研究对象;而《中国日报》报道的范围涵盖国内和国际新闻,为了精确筛选有研究价值的与东莞相关的新闻,本文选取了同一时段标题包括“Dongguan”的新闻为样本,确保了新闻主题为东莞。从新闻报道数量上看,除了2014年,《中国日报》的年均新闻数量稳定在6-11篇,而《今日东莞》每年的新闻数量则基本呈上升趋势,一方面反映了东莞在全国媒体中的地位多年来改变不大,另一方面东莞本地媒体效率不断提升,加强了对本地的新闻宣传。由于报道重点的不同,《今日东莞》对东莞的报道数量明显比《中国日报》多,但2014年年初由于东莞的扫黄行动备受全国关注,受到《中国日报》的高度重视,导致当年的数量对比出现反转。
根据话语分析理论研究,语言与社会紧密关联,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塑造着社会。话语研究不仅仅关注语言特征本身,更重要的是隐含的立场和观点。新闻语言是话语分析其中的一个研究对象,新闻媒体无法百分百还原现实,其选择的语言、报道的角度等都会影响读者对报道对象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向读者灌输某种观念和意识形态。本文将在话语分析视角下,对样本的文本进行三大类分析:①统计与东莞相关的新闻标题高频词,从中观察这些报道体现的关注点和立场。②统计新闻标题,并分析标题背后反映的内涵和感情色彩;③统计并分析样本新闻中对“东莞”这一关键词修饰语的使用和效果。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样本新闻里反映出的东莞形象及其对东莞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
二、新闻报道样本话语对比分析
(一)新闻标题高频词分析
由数据可知两家媒体对东莞基本持积极正面的态度,无论是选取的报道对象和角度还是采纳的观点立场都以呈现积极向上的东莞形象为主。中立观点的标题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如《今日东莞》2018.12.7的新闻“New rules and policies taking effect from December”,《中国日报》2018.1.12的新闻“Dongguan forestry bureau ordered to reveal number of pangolins in local institute”。两者的正面新闻都着重于积极宣传东莞取得的进展,《中国日报》侧重于经济科技发展,而《今日东莞》报道面则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唯一不同的是《今日东莞》负面报道缺失。社会事件形形色色错综复杂,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这些“负面”新闻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也是社会关心的主要话题。《今日东莞》作为本土唯一对外官方媒体,应该全面客观地报道所有与东莞民众利益相关的事件,零负面新闻反而会导致民众对新闻媒体公正度和透明度的质疑。而《中国日报》在2018.3.22有一篇新闻,其标题为“Dongguan police say girl,11,threw apple that injured baby”。虽然直观上这则新闻会导致读者对东莞的社会安全问题感到担忧的负面后果,但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对高空抛物事件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小区物业管理、社区、政府对高空抛物等危险行为规范化管理措施的出台,提高了民众的安全意识,由此可证明报道社会关注度高的“负面”新闻并不会对城市形象产生消极影响,反而维护了民众的知情权,履行了媒体的社会监督义务,促进问题的尽早解决,从长远看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利大于弊。
虽然作物根部施肥优势如此明显,但普遍推广却存在实际困难。因为如果选择大型根部施肥机,由于这些设备多数适用于大面积的农作物施肥,对于那些小面积或种植于丘陵地带的农作物,这些施肥机就难于作业。加之大型机械化施肥机造价高、投入大,多数农户无法承受相对较高的使用费用。如果选择人工进行根部施肥,在没有专项工具的情况下,相比于抛撒方式劳动强度过大,性价比不高。
表一 2012年-2018年新闻标题高频词统计
新闻标题对新闻主题具有高度概括性,能让读者从简练的语言中快速了解主旨。在快生活节奏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读者由于时间所限只阅读新闻标题,因此标题反映的立场能够直接影响读者对报道对象的态度[1][2]。本文对比研究了2018年《今日东莞》97条新闻标题与《中国日报》9条与东莞有关的新闻标题,根据褒贬性分成正面、负面和中性三组。结果显示《今日东莞》70%共68条的新闻标题为正面,剩下29条标题为中立不含有任何感情色彩。而《中国日报》有一条新闻标题为中性,同样负面标题也有一条,各占比11.1%,剩下均为正面标题,占比77.8%。
相对比之下,《中国日报》关注点主要放在经济和与经济相关的科技创新和人文环境上,除“东莞”作为整体出现外,其他常见的修饰对象如东莞企业、企业家也归属于经济领域。因此,《中国日报》中构建的东莞形象比较单一化,局限于经济发达、科技领先、企业发展迅速、国际化进程高这几个方面。两者的差异主要源于报道层次和重心的不同,《中国日报》作为面向全球读者的国家级新闻媒体,报道范围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其报道重点在于展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方方面面,自然不能集中报道单一或某几个城市的新闻,而是选取具有特色和突出特点的城市进行报道。东莞经济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享有重要地位,而东莞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其他方面虽然也在不断进步中,但和其他城市对比下不占优势,所以《中国日报》更多关注点落在东莞最有竞争力的经济领域上。《今日东莞》是外国友人了解东莞的唯一网上官方英文渠道,旨在展现东莞各方面成就,所以报道对象不能仅集中于其中一个层面而是多角度地全面报道整个东莞的现状,从而建立起立体真实的东莞形象。
(二)新闻标题分析
《中国日报》标题高频词体现的则是全国性媒体中东莞的城市形象。因为媒体层次不一样,《中国日报》报道的角度也更广,态度更中立客观。比如2014年2月份,《中国日报》对于东莞的新闻报道全部与当时引起全国人民关注的东莞扫黄行动有关,总数达到18篇,占全年份报道数量的39%。后续还跟踪报道了此次行动对东莞经济、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crackdown”“police”“prostitution”“sex”这些相关词汇频繁出现在新闻标题上。对比之下,《今日东莞》未对这一事件有过任何报道,可以看出两者在新闻材料选择上的差异。除此之外,其他高频词反映的还是以正面形象为主,如“firm”“tycoon”和“economy/economics”塑造了东莞经济繁荣向上、积极进取的一面,“technology/tech”反映的是东莞深化科技创新改革,全面推动东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举措和成果,“world/world’s”则强调了东莞不断融入世界、争创世界性都市的决心。
表一统计了《今日东莞》和《中国日报》2012年-2018年所有与东莞相关的新闻标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十个词,《今日东莞》在新闻标题高频词上以积极向上的褒义词为主,比如出现次数并列第四高的“international”和“new”这两个形容词,强化了东莞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努力建设城市新面貌的形象;而“held”“contest”“fair”和“cup”则表明了东莞积极承办各项国际性的比赛和展览会,进一步提高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不断开放大门的同时,“festival”和“day”反映了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本土的传统特色文化和民俗活动,特别是地方独特的节日风俗等。
表二 《今日东莞》关键词修饰语统计
表三 《中国日报》关键词修饰语统计
(三)修饰语分析
加强对学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针对目前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下完善的措施。
由上表可知,从修饰对象上看《今日东莞》不仅仅从宏观角度报道东莞,而且还细分到东莞人民、生活、环境、政府等各个方面;从领域上看,与以往一味强调东莞制造业名城、经济强市的形象不同,除了经济外报道还涉及了政治、科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针对性更强地报道了外国友人特别关注的方面,例如东莞生活便利程度、政府办事效率、生活环境舒适度、市民的友好度等,塑造了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城市新形象。
话语分析理论认为,频繁出现的关键语修饰用词体现了话语权力,通过研究分析修饰语可以了解该使用者采取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发现其隐藏的意识形态。本文选取了2018年《今日东莞》新闻栏目中的97篇新闻正文以及2018年《中国日报》与东莞相关的9篇新闻正文为对比研究对象,摘录文中对关键词“东莞”一词的修饰语成分,研究并比较两者塑造的东莞城市形象(见表二和表三)。
510 A simulation research on casualty prediction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结语
通过以上对《今日东莞》和《中国日报》两家媒体对东莞的新闻报道分析可知,东莞总体城市形象较为正面,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创新方面较为突出,成为报道的重点。但由于二者侧重点和立场的差异,塑造的东莞形象也有不同之处。《今日东莞》报道的范围更加全面,且以积极正面的新闻为主,塑造的是一个经济蒸蒸日上、新科技蓬勃发展、开放程度高、居住环境优美宜人且文化氛围浓厚、传统习俗保护良好的大都市形象,但较少涉及与民生焦点相关的社会热点“负面”事件的报道,真实性和透明度不及《中国日报》。相比之下,《中国日报》态度更加客观公正,既有对东莞经济科技发展的赞扬和歌颂,也有对童工问题、色情业的揭露和谴责,正面报道占主体但也关注影响力大的“负面”社会新闻,不足在于对经济和科技之外的领域关注度不够。因此,结合以上分析,本文对东莞政府以及代表官方立场的新闻媒体《今日东莞》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具有东莞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把地方特色节日和活动和如东坑卖身节、洪梅灯文化节等打造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型文化节日活动,同时《今日东莞》发挥媒体作用,推出系列专题报道配合宣传。一方面可以刺激经济和消费,创造大量就业工作机会,吸引国内外游客;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东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变民众对于东莞“世界工厂,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塑造现代化、美丽与魅力兼具的丰满城市形象。
2.《今日东莞》除了作为世界了解东莞的窗口,还是在莞外国人了解东莞发生大小事的重要途径,因此影响市民生活的“小”事件应该和经济发展、科技突破、大型活动举办这些“大”事件同样得到媒体的重视和报道。同时,贴近群众、关心民生的新闻报道更能拉近媒体与群众的距离,使其塑造的城市形象可信度和接受度更高。
此外,对微博的良好管理,离不开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地方政府可以向官员组织开设微博的相关课程,使地方政府官员熟知微博各项操作的具体方法,做到准确地使用微博,避免因操作失误引起误会,影响政府官员微博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周芬.美国媒体中浙江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5):27-33.
[2]何竞平.“一带一路”下城市形象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海丝泉州形象广告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6(03):60-66+71.
[3]徐峰.试论义乌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提升[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1):39-41.
【作者简介】 黄璐,硕士研究生,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教师、讲师。
【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编号:2018QJY009R)。
标签:话语分析论文; 城市形象论文; 《今日东莞》论文; 《中国日报》论文;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