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绿色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变动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与欧盟其他成员国乃至其他所有发达国家有大体相同的一面,其主要特点有三个:一,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第一、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次高新技术及非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三,绿色化趋势,其主要表现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比重下降,低污染、低耗能产业的比重上升;环保产业的比重上升;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无烟产业”的比重上升。在德国红绿新政府1998年10月20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把后者称为“生态现代化”,提出要把生态现代化作为新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重点。把“社会市场经济”学说发展为“生态社会市场经济”学说也可以说明这点。
1950年,联邦德国第一产业(农、林、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974年降到只占3%,1981年为2.2%,1996年仅占1.1%, 1998年产值为455.1亿马克,是当年国民生产总值35805.5亿马克的1.3%。第二产业(制造业与建筑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50年为50.1%,1961年达到最高比重,为54.6%,以后逐步下降, 1974 年降为50%,1981年降为43.8%,1991年为37.3%,1996年只占31%,1998年产值为10020亿马克,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8%。 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50年代在40%上下波动,60年代逐步上升,1970年达43.8%,1981年达54%,1996年达65.5%,1998年达70.6%。其中又以服务业(金融保险、 房地产、 宾馆、 科教文卫等)比重上升得最快, 1960年服务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4%,1981年达24.1%,1996年达37.5%。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投入情况,在1998年2 月由教育与科技部组织完成的技术前瞻报告中,肯定了德国在环保、能源、建筑和汽车工业领域超过美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化学、生产工艺、生物医学、航天领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居世界第三位。1998年的教育与科研经费为148.28亿马克,比上年增0.9%。红绿联盟新政府则加大科教投入的力度,1999年科教经费预算为154.28亿马克,比上年增加3.35%,其目标是超过日本、赶上美国的科教投入。调整的重点是促进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的绿色化趋势表现的范围十分广泛。首先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低污染、低耗能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例如,德国1998年一次能源消费量为4.89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少650 万吨,减少1.3%。这虽然部分与气候因素有关, 但也与各种节能措施及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产量的减少有关。同1990年相比,德国的单位产值能耗(Energieintensitt)1998年下降了17%, 平均每年下降2%,即能源利用的效率在不断提高。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核电之争。在德国,有着长期而广泛的反核电传统,围绕核电建设、核废料运输及贮存问题,曾多次引起轩然大波。最近一次是1997年3月对运输核废料的广泛抗议和坚决阻止, 德国政府不得不出动3万名警察“保驾”并清除路障, 舆论惊呼近乎发生一场“内战”。红绿联盟新政府上台伊始在其《联合声明》中便宣布要逐步完全取消核电并为此进行立法,同时将不再运送核废料到法、英进行后处理。身为环境部长的绿党成员特里廷表示要尽快淘汰核电,在短期内关闭正在运行的19台核电机组,并于1999年4 月宣布决定停止法德压水反应堆的联合研制。电力公司集团对此坚决反对,并提出赔偿要求,如在短期内关闭全部核电机组,德政府向电力公司赔偿的总金额将高达900—1000亿马克。德政府显然无法承受, 总理施罗德因此坚决不同意特里廷的主张,成为红绿两党之间一次公开的交锋。1999年3月, 施罗德明确表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不准备关闭核电机组。
英国现有核电机组35台,核电占总发电量的26.3%(1997年);法国有57台,核电占总发电量的78%(1997年),为世界第一。德国现有运行中的核电机组19台,核电1997年占总发电量的34%, 1998 年降为29%。德国的核电机组比法国少得多,而德国人民反核电情绪为什么远高于法国?除了德国的绿色运动历史最久、势力最大,以及电力公司曾隐瞒核废料运输过程中辐射超标激起民愤等之外,一个根本性原因是德国的人口密度比法国高一倍多。德人口现为8200多万,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30人,法国现为5880万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06人。而且德国人口分布相当均衡,核电站附近都有人烟,核辐射危险较大,造成白血病等发病率上升。
作为替代的可再生洁净能源,德国大力开发风能和太阳能等。仅在1998年,德国新装风力发电机组约1000台,总容量约80万千瓦,使总装机容量达到285万千瓦,已超过丹麦,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风力发电国,风电发电量达44亿千瓦时,已占总发电量的近1%。预计10 年内总装机容量可达1000万千瓦,风电可占总发电量的3.5%。 近几年来,风电开发已创造约2万个工作岗位。德国政府1999 年1 月还启动了“10万户太阳能电力项目”,计划安装10万个光电装置,总容量达30万千瓦。
德国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还与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及要求有关。在1997年12月京都世界气候会议上,欧盟允诺将6 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迟到2012年减少8%(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数)。1998年6月欧盟环境部长会议决定了各成员国分摊的比例,德国承担其中的21%。德国新政府上台后,许诺将最关键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至2005年减少25%(以1990年为基数)。1990—1998年已减少14.5%,至2005年还要减少14%,达1.2 亿吨, 任务相当艰巨。 (DIW- Wochenbericht6/1999)
联邦德国有害气体的排放总量1993年达7.43亿吨, 比1960 年增加31%;固体废物达1.43亿吨,比1960年增加26%。不过其相对排放值则大大减少:每1000马克国内生产总值的有害气体排放量1960年为568 公斤,1993年降为仅281公斤;固体废物从113公斤降为54公斤;每百万马克产值一次能源消耗量1960年为62亿焦耳,1993年降为45亿焦耳。这说明德国的原材料及能源利用率已成倍提高,但由于国民经济总规模增大很多,有害物质的总排放量及总耗能量因此仍上升很多。
与此同时,由于迄今各种能源的价格仍然偏低,德国新政府开始采用酝酿已久的经济手段来促进节约不可再生能源以及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从1999年4月1日起,开始征收“生态税”:汽油每升征税6 芬尼,重油每升4芬尼,天然气每立方米0.32芬尼,电每千瓦时2芬尼。税率以后还将逐步提高。对可再生能源则不征税,以加强其竞争地位。同时,为降低劳动力附加成本,增强德国产品的竞争力,开始降低社会保险费缴费率,第一阶段是把养老保险费缴费率降0.8 %(对雇主和雇员各降0.4%),从20.3%降到19.5%, 降低缴费率后的缺额用生态税的收入加以弥补。
关于德国的环保产业,1994年的产值达333亿美元,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从业人员为17.1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0.48%, 产值年增长率为10.3%(当年GDP增长率为3.8%)。西欧国家环保市场的总规模1994年为1274亿美元,1995年为1325亿美元。1996年德国环保市场规模为710亿马克,远高于法国的310亿、英国的280亿马克。 环保方面的专利份额德国最高,1994年占全世界环保专利的29.4%。在环保设备的出口方面,德国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德国还将编纂类同于《民法典》、《商法典》等的《环保法典》。
关于德国的文化及旅游产业, 据世界旅游协会公布的数字, 德国1998年旅游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11%。不过,德国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是约占8%,为2750亿马克,从业人员为280万。德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德国的博物馆约4000座,每年吸引游客约9000多万人次。传统手工业和民间工艺的科技含量无疑很低,但它们作为人文传统却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2/3以上的德国人每年旅游度假一次,1 /10的德国人每年旅游两次。1/4的人在国内旅游度假。1998年接待外国游客1000多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168.4亿美元,比上年增2%。在德国仅35.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9.1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6.3%,远高于法国5.6 万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和10.2%的国土比例(1994年数字)。
德国(以及其他西欧发达国家)总人口的不断增加(这主要是移民增多引起的),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其国土及自然资源的有限,这些因素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城乡区别在模糊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国土的城市化、园林化乃至博物馆化、贵族化。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绿色化趋势正方兴未艾,有着强大的势头和广泛的前景,并走在世界的前列,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