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探讨论文_王孟宇

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探讨论文_王孟宇

(国网福建省松溪县供电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353500)

摘要: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智能电网的实行提供了硬软实力。智能电网成为我国配电网调控的必然模式,而电力调控一体化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项目,符合电网规模快速发展的需求、电网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要求,有利用电网公司集约化管理与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加强对智能电网下电力调控一体化进行深入的探讨,了解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科学、稳定发展。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问题

1电力调控一体化综述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电力调控与监控合一。利用高科技实现操作智能化、自动化,是一种“变电站无人值班,运维操作站少人值班,监控中心24小时值班”的工作模式。调控一体化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控,由专门的调控人员执行,主要负责设备监督、遥控操作等调度工作。二是运维,由专门的运维人员操作,主要负责设备巡视、检查、作业应急处置等工作。

电力调控一体化是智能电网的试点项目,是对电力体系的调控和监控,加强电力调控一体化的建设,提高电力调控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实现对电网监控与维护的管理体系。随着电网改扩建的进行,电网迅速发展,重新调整了电网结构,加大了工作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要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大调控一体化的速度,注重分工,各部门各司其职,使调度中心的管理集中化、智能化,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健康持续发展。

2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特点

(1)实时性。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实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以厂站遥测、遥信等技术为基础,实现对真实信息的即时收集和整理,并且将其纳入到数据库中去,使得调控人员和运行人员可以对电网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其二,系统能够保证遥控指令及时快速的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输到厂站端,实现对调控指令的有效控制和执行。(2)开放性。以开放式的框架结构体系为基础,构造一个相对开放的,兼容性较强的平台,并且能够允许第三方软件的介入,以便实现信息、数据库、通讯系统的有效连接。(3)系统性。其一,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能够对电网网架和各变电站实现实时监控,在电网出现故障的情况可以及时报警;其二,在系统收集到的信息基础上,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对潮流进行分析,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进行考量,由此实现对电网运行情况的全面分析;其三,在对各类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之后,给出有针对性的信息反馈,便于电网运行管理人员做出正确决策,提高和保障电网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电力调控存在的问题

(1)电网管理模式的局限性。目前配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单条输电线路混合使用。电网管理涉及到架空线、电缆、开关站等多个部门,这就加大了电网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要更新旧的管理制度,借助现代电力调控的一体化、上层建筑的管理机制、工作流程等方式对配网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网的业务流程,实现电网管理的集约化和效率化,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当前很多城市的配网维护部门很分散,从表面上看,这种分散式的管理模式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但是相关数据很容易丢失,造成数据资料管理工作混乱,加大了工作难度。(2)电力调控人员管理方式不当。目前,很多地区有很多个电站管理部门,对于大量的电网设备来说,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在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人员分布不合理,工作分工不均,导致工作质量低下,影响整个工作效果。此外,电网设备的操作比较复杂,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很大、要求很高。种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就导致了电力调控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减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智能电网下电力调控一体化建设策略

4.1制定配网管理的统一模式和标准

配网调控一体化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因而需要将管理模式进行统一,并制定一定的参考标准。从而实现电网系统的可操作性和互换性。构建配网调控一体化时,应该把人与机进行高度结合,按照绿色电力相关细则和要求,整个配网调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确保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主网包括的是许多变电设施以及输电电缆,若是其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因此,在主网运行的过程中,如果要确保相关设备的安全,就必须要达到相应的标准。

4.2GIS基础上的配网调控一体化

GIS 技术的优势在于:以电子地图为背景,可以实现配网线路与地理位置之间的交融,在此基础上实现归类和分层管理,可以使得配网调度管理质量显著提升;其在规避盲调方面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另外,SCADA系统配网实时信息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在图形上,避免了电网数据的重复录入和图形的二次绘制,可以保证数据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实际上,配网调控一体化是在配网 SCADA 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的再次升级。原先的调控分开的运行模式中,虽然可以做到线路等设备的在线监控,但是自动化覆盖率不高,难以保证全面有效的调度操作运行。而在智能电网模式下,充分利用 GIS 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有效实现了调度和监控的有机融合。

4.3不断完善配网网架的结构

在配网网架的结构上需要坚持 “主网稳定,配网可靠”的基本原则,有效实现对配电网的分区分层的管理,对电网的结构进行优化。而配网实现所联络网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用电的可靠性。配网系统中,用户用电的质量会受到接线模式的影响,接线的合理性能够避免线路出现中分段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则需要不断提高供电的质量。此外,保证了接线的科学合理性,还能够有效的增加电源点,实现网架结构的分段或者互相连接则更为合理,供电中配网系统也更加可靠。

4.4分布式电源及分布式储能的接入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破坏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清洁能源战略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电力企业要加大对电力系统中接入各种分布式电源的研究分析,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有效的保护环境。此种接入方式能够更系统的实现电站的并网运行、检测以及调度,还能够有效监测和调度分布式的电站,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有效的推广了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一体化。

4.5信息系统的集成

随着科技的进步,配网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集成是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统筹的方式,实现PMS、GIS、OMS、ERP之间的集成,在各个系统之间形成信息共享,这种信息共享是通过数据中心实现的。同时,对PMS等系统的应用功能不断的扩充,通过信息化技术给予生产管理以强有力的支撑,使电网精益化管理的信息平台更加健全,而且对配网中PMS、GIS等系统的应用要加强,通过统一的设备图形与台账管理,设备运行管理,设备检修管理等工作,形成配电设备管理、运行管理等管理的信息化统一,规范企业内部人员在生产、操作过程的流程,促使企业生产管理实践标准化、精益化。

5结束语

随着电网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在电力系统中普遍实现了电力自动化。电力调控一体化作为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在发展运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科学技术来解决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提高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在高度的管理模式下,运用高科技核心技术和企业人才,促进电力企业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丹丹.浅析配网调控一体化在智能电网模式下的应用[J].电工技术:下,2015(1):103.

[2]李群.调控一体化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

论文作者:王孟宇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7

标签:;  ;  ;  ;  ;  ;  ;  ;  

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探讨论文_王孟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