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翼财务学”:重构财务学科新体系的另类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务论文,双翼论文,重构论文,学科论文,另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本质上讲,财务学既不是纯粹技术性学科,也不是纯粹理论性学科,而是一门以资金流、行为流、文化流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应用型管理学科。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应同时具有技术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而在传统的财务学学科体系中是不考虑文化及其财务文化的。但由于财务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财务学家努力地开拓这一新领域。事实上,近几年来,财务文化学的研究已经成为财务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有价值的深入研究集中体现在财务文化和企业经营绩效的相互关系中,这方面的成果增强了财务文化研究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因此,财务文化学的研究是时代的产物,是国内外开展的财务管理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财务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传统的财务学科体系中,财务学的文化属性恰恰被严重的忽视了,这一点是需要引起我们深刻反思的。
一、“财务文化学”:现代财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分支
财务学当然应该关注资本、资产、成本、利润等物化因素,但主宰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是财务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亦即企业的财务工作不仅要反映、处理企业经济业务的资金流程——“资金流”;更要充分关注企业操纵、决定这些经济业务流程的人的行为——“行为流”以及对“行为流”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流”。传统财务学只看到了对资金流进行管理的一些管理工具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有先进的管理工具,便会有好的管理效果,而没有意识到责任意识、道德品质等财务文化建设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人类已跨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各国开放改革的推动以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化、人本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宏观而言,无论何种经济体制,无一例外地都在从不同侧面强化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从微观来看,也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也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正如《竞争力经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等不可测定的因素决定的,这大大减少了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际上,如果对企业竞争力追根求源,就会一直追溯到环境、能力、机制、知识、创新、学习等行为和文化的因素。因此,在此背景下,财务学科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必须能反映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必须能充分展示企业财务中人文思想和财务机制的内在联系;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从全球化的角度深刻阐明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涵。而在传统的财务学科体系中注入“财务文化学”的内容,正好符合以上三点要求。是否关注“财务文化”是传统财务学和现代财务学的根本区别。
1.财务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应成为现代财务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
财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更多的财富,而财富的增值在于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发挥,但若人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权利,也就丧失了创造财富的自由,因而企业必须要创建一种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的制度结构,以实现持久的财富来源。所谓财务关系,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与人在财务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关系,我们怎能设想“见物不见人”的财务活动分析?自由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一见解,至今看起来仍很重要。迄今为止,传统财务学仍把物质财富的累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取向的财务学,对于刚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而言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面对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面对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作为一门逐渐成熟的学科,我们认为,现代财务学除了研究物质财富的累积外,还应该把决定和支配物质财富累积的“人”作为研究的对象。“人”或曰“文化”应该成为现代财务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
财务学历经一百余年来的发展和完善,财务学家们已经构筑起了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表述精确、方法逻辑性强的财务学理论大厦,主流财务学家因此对于理性研究范式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偏好:主张从抽象的简单化理性假定出发,针对客观的财务变量(如利率、成本、销量、利润等)利用公理化的逻辑演绎和数学定量分析方法,同时彻底摒除人的主观因素和具体的实验方法,反对用实验手段解释财务现象之间的区别。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对理性研究范式的过渡推崇和固守,致使传统财务学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譬如: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对财务学方法论的挑战;对财务行为人简单化理解和稳定性一致偏好的挑战。由此可见,财务学将它的视野局限在对诸如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之间,利润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无疑是出于学科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毫无根据的傲慢。如果财务学仍不能摆脱这种自视高贵的学科歧视的束缚和画地为牢的桎梏,它对于人类经济行为和企业经济现象的理解与解释能力就会深受戕害,财务学的发展也将因此陷于滞缓的泥淖。著名行为财务学家卡托纳(George Katona)等人认为,现代财务与传统财务的最大区别在于财务活动的立足点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的财务”为“人的财务”所替代,人被收入、价格、利润等财务提线所牵动的财务木偶一跃成为财务活动的主体,财务活动中任何一种现象性浮出都不外乎是社会经济个体(或群体)的财务行为或聚合或沉淀的产物。用卡托纳的话讲:“正是这些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了经济或创造了财务”。因此,现代财务现象在本质上已经成为人文现象,财务分析所要做的也“不单纯是研究产品的数量与价格之间、成本与利润之间抽象的关系,而是发现人的财务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行为财务学的崛起表明,“人及其行为”正在成为财务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倡导并注重对人的财务行为的研究,为现代财务学构筑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财务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财务学的主体。
2.财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观念”应成为现代财务学科体系的中心内容
文化的主旨是观念、思想、精神和智慧,而“观念”又是文化的核心。综观财务发展史,文化及观念塑造财务的例子不胜枚举。从18世纪英国“南海公司事件”到19世纪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建立,从中国的“三联文化”到“立信精神”;从现代金融界的“巴林银行破产”到能源巨头的“安然公司破产”事件,我们都可以发现财务文化及观念的踪迹和影响。再从财务理论整体框架来看:一类是有关财务文化方面的知识内涵;一类是有关财务专业技术的知识内涵。前者即财务文化应是第一位的,因为它制约着财务精神和财务行为;制约着财务的独立性和职业的谨慎性;制约着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发挥。总之,如果没有财务文化,很难谈得上财务技术,也无法保障财务准则的有效执行;反过来看,财务准则有形而财务文化却无形,但对企业来说,财务文化却是最宝贵的资源。文化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数客观现实都充分证明了这一哲理。美国安然公司和安达信“败就败在文化”!英国巴林银行、意大利帕沫拉特和法国威望迪公司破产案例及财务舞弊案例,都是由于财务文化的溃烂。无独有偶,中国的银广夏、蓝田及琼民源等公司,同样也是由于财务腐朽文化思想作怪。由此可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一个良好的财务文化和观念可以影响和塑造一个企业;反之,一个腐朽和被玷污的财务文化则可能彻底毁掉一个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文化和观念决定着一个企业盛衰存亡!
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财务管理已经出现了多元、开放、进取的新格局,企业将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表现在财务管理领域,其竞争不单纯是技术方法上的竞争,首当其冲的是思想观念的竞争。实事求是地说,中国财务管理在理论研究上仍然拘泥于传统范式的束缚,既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学术研究规范,也没有花大力气认真学习西方理财学的研究成果;而在财务管理的实践中,有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有”“无”的问题,换言之,这些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的做出和制定,要么是率性而为,要么是以“权”定夺,完全没有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理财文化的干涸匮乏,尤其是理财观念,特别是核心理财观念的淡薄是其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务界借鉴模仿了西方财务学的一些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似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这种模仿学习是在缺乏基础制度的情况下进行的,有的囫囵吞枣,不得要旨,有的生搬硬套,人云亦云。财务学该引进的体系、原理、方法都引进了,但这“体系、原理、方法”背后的观念和精神却没有领会。这种状况不改变,在短期内财务学可能有一些发展,但长期而言,这样的发展可能会留下许多隐患。这种“短利长空”的现象,被经济学家沃森称为“对后发者的诅咒”(Curse to the late comer),也就是杨小凯所说的“后发劣势”。从财务学的发展来看,在由“哲学观念、专业观念、基础观念”所组成的财务管理观念层次中,我们认为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市场观念、法治观念、信用观念、人本观念”,它们是观念中的观念,具有导向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哲人云:“拔除一个观念比拔除一颗牙齿疼痛得多,何况我们没有知识的麻醉剂”。拔除一个观念自然不易,根植一个观念可谓难上加难。然而观念的威力是无与伦比的。以上提出的核心财务观念不仅源泉于市场经济的精髓要义,也深刻体现了财务文化的精神实质;不仅是现代财务学科体系的中心内容,也是财务制度与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3.财务文化的作用是保持“企业持续的发展”,而“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应成为现代财务学科体系的重要指标
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涵盖两个层面。一个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观”;一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公平发展观”。与此相对应的“企业发展观”也应划分为“利润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以此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具备反思精神、忧患意识、和谐理念的财务文化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企业“永续发展”。为此,“绿色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成为财务文化建设和现代财务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领域。“绿色财务”是指在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导入环境因素,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和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以促使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建立“绿色财务”指标体系,是从企业全部生产活动过程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大视觉出发,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来达到企业经济活动与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以此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丰富了中国现有的财务管理指标分析体系,也极大地丰富了财务文化学的物质内涵,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倡导人权意识、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的财务文化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企业“永续发展”。为此,“人权财务”观念体系的倡导,应成为财务文化建设和现代财务学科体系构建的崭新方向。“人权财务”首先承认“人”是经济活动包括财务活动的主体;其次特别强调在财务活动中对人本身的尊重,充满了人性的关爱和支持;最后尤为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实现。与“物本—资本—人本”相对应的是“财权—产权—人权”,没有“产权”的明晰,“财权”是无法落实的,而“产权”是“人权”的基本体现,“人权”是“产权”的最终归宿。因此,在目前中国财务界大力呼吁“财权”、“产权”变革的同时,应该在“人权”机制的指标设计上有所创新。“人权财务”观念的提出,不仅符合财务文化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鲜明指出了现代财务学科体系发展的崭新方向。
弘扬创新观念、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财务文化可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企业“永续发展”。为此,“道德财务”思想体系的重建,应成为财务文化建设和现代财务学科体系构建的根本基石。近几年媒体所披露的事例及理论界的诸多研究,几乎都表明中国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普遍缺乏诚信。由“信誉丧失”所引发的惊天响雷不断地警示我们:“道德危机”已经蔓延到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构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威胁。我们提出“道德财务”的概念,是想指出这是中国财务管理的最后一条底线,试想一个财务人员若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规范,那么他(她)所做的一切事情,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所谓“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决策”还有什么意义可言?朱镕基在上海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以朴实的语言反映了中国企业财务会计界面临的问题和工作的方向。从“不做假账”开始,重建“道德财务”思想体系,这既是现代财务学科体系建设的根本基石,也是财务文化学存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更是中国财务管理溶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为各国所认同的基本原则和正确途径。
二、“双翼财务学”:构筑财务学科新体系的框架设计
“双翼财务学”的提出,是对传统财务学理论发展的一次叛逆,也是重塑现代财务学学科体系的突破口。就财务学目前的理论和实践运用来看,还仅仅停留在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资金及其资金运作的考量以及异常现象的解释上,还没有从更为宽阔的层面来展现现代财务学的魅力和意义。我们认为:未来财务学的发展应该跳出技术层面的束缚,而努力向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拓展。虽然有的学者提出了“制度财务学”,但我们仍觉单薄。因为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制度”并不是唯一解,“制度”也是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变量”。况且,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对此,早就有学者提出: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及惯例,比如公平与秩序、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比如良知、道德自律;比如平衡的理论、对权力约束的精神等。而这些,显然不是任何制度条文能够完全加以明示和规范的。可见,制度的演进需要社会主体以某种更高层次的文化因素来完成。因此,我们认为,从财务学科体系中衍生出来的“行为财务学”和“制度财务学”都应归纳到“财务文化学”之中。为此,我们提出“技术”和“文化”双翼财务学,以此构筑财务学科新体系(见下图)。
说明:
1.我们将财务学科体系分为微观或曰财务管理基础,中观或曰中级财务管理学,宏观或曰高级财务管理学。概括而言,财务学科体系分为两翼:一翼为财务技术学,一翼为财务文化学。
2.就微观而言,财务学分为“数量财务学”和“行为财务学”,共同组成财务学科体系的基础部分。在“数量财务学”中除了传统部分外,我们添加了案例分析;而在“行为财务学”中除了关注金融市场,我们特别强调行为财务学也应同企业财务制度、财务分析与财务控制相结合。
3.就中观而言,财务学分为“国际财务学”和“中国财务学”,共同组成中级财务管理学。这实际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共性的问题,财务理论的研究;一个是个性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实践的研究。就纯粹的财务理论研究而言,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涉及什么国情的问题,但否认了它们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意味着否定了财务学的内涵,也就意味着否定了整个财务学。而就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而言,中国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与微观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而最具特色的是在转轨变型期,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梳理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务管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当我们把决策问题、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的研究深入下去的时候,制度安排和产权归属等问题就变得不可回避。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当我们跨入21世纪,站在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财务管理发展途径时,全球范围的民营化,尤其是即将和已经到来的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高潮,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构筑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深刻背景。换言之,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触角,应该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壮大而不断延伸。也只有在“民营化”的过程中,中国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才会真正提高,角色才会真正转变,功能才会真正发挥;中国财务管理在财务学科体系中的个性特征才会得以真正凸现。
4.就宏观而言,财务学分为“财务技术学”和“财务文化学”,最终形成“双翼”财务学。“财务技术学”中将突显实证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近几年来,实证研究风靡一时。但我们认为,实证研究不仅仅是数理研究,还应该包括实地研究(或现场研究)和情景研究(或实验研究)。而在“财务文化学”中,主要包括“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和财务精神文化”三大部分。而无论哪一部分,就目前来看,“财务文化学”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就我们的研究而言,财务物质文化应涵盖“绿色财务”,财务制度文化应凸现“人权财务”,财务精神文化应囊括“道德财务”。“财务文化学”的内涵和外延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